查看完整版本: [-- 略谈潮汉琼剧的渊源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7年05月 -> 略谈潮汉琼剧的渊源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叶恭绰 1957-05-30 00:00

略谈潮汉琼剧的渊源

第8版()
专栏:

略谈潮汉琼剧的渊源
叶恭绰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这是去年粤剧来京表演博得大众欢迎时,周恩来总理所引的唐诗,来称誉粤剧的。其实粤剧不止广州剧,著名的尚有多种,如潮州班、高州班、惠州班、琼州班、阳江班和潮州的外江班等,均各有优点。故红豆枝繁叶茂,蔚为南国之珍,所惜流行不广,往往仅局限于一隅,以至知之者稀,且往往鄙为土风村戏,不加研究。这不但是戏剧界的一种缺失,亦可见封建余毒,阻碍一切进步,戏剧亦不能例外。
这一次粤剧来京表演,其中包括潮剧、琼剧和汉剧,除潮剧曾到过上海(其实在国外华侨所在地,曾演出多次,凡潮籍华侨聚居之地,尤受欢迎)外,其琼剧和汉剧,则这次才到广州,但从未到过北京。这次初来,在他们是观摩性质,在观众也就有些好奇和研究意味,等到看到表演后,不但观众认为满意,即各剧团亦有出乎意外之感。这自然同中央和地方的文化当局的提倡扶植,及各团员的努力学习改进,是分不开的。如果深一层看,这其中是有值得分析考证的地方,那就是追溯这些剧种的由来,和其演进的经过。
福建、广东两省的民族,本较复杂,有当地固有的,有中原南迁的,其历史不易作明确的考订,但可说原有的民族,是有文化的。自战国时楚的文化,散为百越文化,分入闽粤各地,从之五胡十六国和唐末、宋末,中原人相率南迁,带来了许多文化,同当地固有文化结合,形成为一种新的东西,呈现了许多特色。同时闽粤因濒海之故,不断和国际交通,于是外来的文化,也时相媾化。这种痕迹,随时随事,都可找到,戏剧艺术自然也不会例外。拿客家的汉剧来说罢,他和湖北流行的汉剧,本是一家,但到了广东,加上了当地的血肉和皮肤(指道白服装和乐器等等),便发生了不少的变化,但来源仍是一线相连的。潮州戏亦然,自高腔流行湘、川、赣、桂各地,因而也散入闽南粤东,逐渐结合地方固有的语言和音乐,演唱民间故事,因此就成了这地区特有的戏曲。闽南粤东,地理相连,戏剧的形质,也很相近,这也是很自然的。至于琼剧也不能离开这个规律,琼州和潮州相距虽远,所以不由曹廉雷一带来接受中原文化,而反由潮州来接受一些中原文化,大概是由于海道交通较为容易之故,琼州虽孤悬海外,但自唐宋以来,逐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媒介。明代丘琼山浚海刚峰瑞,皆为有名学者,丘琼山且亦曾编戏曲,当时文化的基础,即颇深厚,能接受中原文化,毫不足奇。其他琼州特有的戏剧,固尚不少,如积极地加以发掘,必能更加丰富多彩。这一次的演出,虽不是全面,但做工的细致,和唱腔的谐稳,已见一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音乐一方面,能利用“喉管”和“高弦”,喉管即是唐代自国外传入的“?篥”,当时领导各种管器,将近千年,自皮黄盛行,始以胡琴代其位,但高腔弋阳腔等,仍以之领众乐,故此南方尚存高腔遗韵的地方,依然使用,其原名当是头管,粤音头喉二字音近,故讹为喉管,前数年北京智化寺发见此物,众詑为创见,考为唐宋大乐之遗,其实南方仍甚习用。即此可见琼剧和一般粤剧的音乐,其中所用乐器乃至音调,不乏可以考见历代文物和外来文化的。
这次广东省潮、汉、琼剧团在京的演出,是发展广东各剧种艺术的很好的起点。南国的红豆,遇到春风披拂,将来定会结出好果的。


查看完整版本: [-- 略谈潮汉琼剧的渊源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