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密特兰一周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7年06月 -> 密特兰一周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潘非 1957-06-26 00:00

密特兰一周

第5版()
专栏:英国通讯

  密特兰一周
  二、我们被当作“海外买主”
英国工业展览会每年春季在伯明翰举行。当我们到达这个城市的时候,展览会已经开幕了一个多星期了,再过一两天就要结束。像戏剧的高潮总是放在后面一样,我们去参观的那天,据说是整个展览期间最热闹的一天。
我们是由英国工业家协会介绍去的。也许正是这个缘故,在进门的时候,既不是给我们记者证,也不是给我们来宾证,而是发给每人一块印着“海外买主”字样的椭圆形徽章。没有它,是进不了门的。我们只好权充“买主”,把它别在襟前。
会场的建筑十分简单,颇像我们后来在考文垂看到的工厂车间,不过显得更纵深一些。火车站上常见的拖行李的小摩托车,也在这儿出现了。懒得走路的人,花上几个先令坐在上面,让它拉着在全场转一圈。
展品一行行地排列着。参加展出的有英国的七百个公司,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小块地盘。我们顺序地向前走去:一边是吸尘器,一边是冰箱……;再过去,是壁炉架子,洗衣机,台灯……。虽然在这儿展出的也有核子能发电站的模型和大型机械,但总是使人摆脱不了这样一种感觉:好像到了伦敦百货公司卖家庭用品的地下室里。
半道上,一个提着架录音器的人,突然拦住了我们。
我是英国广播公司的记者。……谈谈感想吧。”
我们抱歉地笑了笑:“我们不是‘海外买主’。我们是你的同行。”
我们庆幸着摆脱了记者的纠缠。但是,没有多久,一对打扮得像工人夫妇模样的青年男女,迎面堵住了我们。
男的和我们面对面站住。女的离开几步,布成了一个犄角的阵势。
他伸手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派司”,在我们面前亮了一下,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便衣警察。
“你们有没有通行证?”
再一次地解释:我们只不过是记者……;而记者是不需要通行证的。
对不起,我把你们当作外交官了!”
又是一次误会。原因,当然是那块“海外买主”的牌子。
第三次误会是在展览会的餐厅里。宴会还没有开始,人们拥挤在休息室里。两个衣衫穿得并不考究的中年人,满脸热诚地向我们打招呼:
“从哪儿来?”
“北京”。接着,生动地介绍了自己:“我们是记者。”
“哦!”对方感到有点儿意外。“我们是从比利时来的。你们为什么驱逐在中国的比利时传教师?”
“因为他们搞反革命活动。”
年纪稍大的一个,结巴着嘴,说着不熟练的英文:“你们——爱——共产党吗?”
“那还用得着问吗?”
“你们的政府不会让你们在‘自由国家’住上两年的,因为它怕你们改变政治信仰。”
“你等着瞧吧!两年以后,我们在这儿同你再见面”。
宴会快开始了。每个人向事先早已排定的座位走去。分手以前,比利时人向我们表示了他们的“决心”:“我们不同共产党国家贸易!”
这种风度和口气帮助我们下了这样一个判断:他们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实业家。没有礼貌,又不懂得经济。
东西方之间不需要贸易吗?宴会结束后,我们在展览会上遇到了橡胶附件公司的经理奥恰特。他把一大卷样品单塞在我们手里,诚恳地提出要求:“请你们帮助我同中国的贸易机关联系联系。”
也许,这又是一次误会。但是,不管奥恰特把我们当作“海外买主”也好,当作记者也好,他的态度是诚挚的。我们答应尽可能地完成他的委托。
“感激不尽!我是买卖人,不问政治。我们虽然是个小厂子,但是也希望英中两国能扩大贸易。……大企业可以同你们作大生意。他们同中国打上交道以后,我们这些小厂子也跟着‘活’起来了。”
走出展览会的大门,我们轻松地舒一口气,把“海外买主”的牌子装进了口袋……。
本报记者 潘非(附图片)
  英国工业展览会正门


查看完整版本: [-- 密特兰一周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