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土家儿女坐书楼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7年06月 -> 土家儿女坐书楼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程竞明 1957-06-26 00:00

土家儿女坐书楼

第8版()
专栏:

  土家儿女坐书楼
  程竞明
不管从哪个方向到尧洞去,都要过几道急湍的河水,再翻又高又陡的大山。好几里长的上坡路,像是从山顶笔直拖下来的一条细腰带。站在悬崖之上,我擦了擦汗水,继续顺着山路朝尧洞奔。
在半山腰,遇见一个老婆婆,背着小孙子在放牛。她大声喊道:“同志,打哪里来呀?你们是老师,还是卫生?(指医务人员)”我回说,是去看尧洞学校的。老婆婆笑了,笑得那么慈祥。
走进尧洞村,已经中午。
迎面一块大白牌,上写“保靖县尧东完全小学校”一行字(“尧洞”又写作“尧东”)。碰巧是下课休息,孩子们在坪台上玩耍,有的拍皮球,有的跳绳子,有的打扑克,还有挤在一起看小人书的。他们脖子上的红领巾,在阳光下红艳艳的,实在好看。四个土家族老师和三个汉族老师,全在中间大房里休息,那年纪最轻的是校长,叫彭培春,是个土家族共青团员。我们受到了热情的接待。
这天,我们在小学校里住了下来。黄昏时候,校长领着我们在村前村后走了走。他指着南面说:
“你们看见那云雾里模模糊糊的两个山尖吗?有不少学生就住在那山脚下,每天跑十四五里山路来念书。全校二百二十六个学生,除了尧洞、涂坝村的,少说也是每天走八九里路上学。所以我们上课晏,放学早,不让孩子摸黑爬陡坡。”他又叫我们看东边的高山:“那是仙人岩,拔海一千三百多公尺,从岩那边的村到这里,一上一下要爬三十里陡坡。仙人岩右面还有个米西村,隔这二十五里,到这里来要过四十二道河水。我们有十来个家在米西、仙人村的高小学生,只能和老师住在一起,放寒暑假才回家。”
我好奇地问道:“小孩子家天天跑远道,有不肯上学的吧?”
校长摇摇头,笑起来了:“别看他们年纪小,赤着脚丫子一跑几十里,刮风落雪,也戴着斗笠来。农忙的时候,大人下田干活了,有的村没有办托儿所,所以还有几十个学生背着小弟弟小妹妹赶远路上学。上课时把弟妹放在旁边,下了课就领他们玩。”
晚上,我正在翻看小学生的作业,走进来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妇人。她仿佛是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很随便地对老师们笑了笑,便找人说起话来。据说,这个村里的老年人都有一种习惯,没有事情的时候,喜欢到小学校来坐坐,抽两锅旱烟,和老师们聊聊天,或是听听孩子们的朗读。这个孤寡老婆婆,是尧洞农业社的“五保户”梁向氏,更是来的勤。
我问她:“你们喜欢这个学校吧?”
“咳,那还用说吗?村里办学堂,几千年没有的事。从前只有一个私塾,学三字经,女儿经,一年要交两三斗米(一斗三十五斤),还有油、盐、柴、烟,那先生真恶,天天打人,村里的妹怕打,又没有米,都不上学。”她指着正在油灯下批改作业的老师说:“他们不打不骂,什么也不要,穷家儿女能个个上学堂了。”
我听说,湘西农村有很多歌郎、歌娘和歌师父,他们一字不识,却能触景生情,随编随唱。心里自忖,这老婆婆不知是不是歌娘,便试探地问道:“婆,你把这小学校编几个歌唱唱,好不好?”果然她会唱。她笑道:“唱不好。”说完,偏着头想了一下,就唱起来了:
“孔子常打鲁国游,
日夜推车在九州,
苏联造书传天下,
土家儿女坐书楼。”
唱完,她指着桌上的书本说:“这些好书不都是苏联传过来的吗?”坐在一旁的教导主任笑着对我说:“她指的是马列主义传天下咧!”
第二天早饭过后,又有几个须发苍苍的土家族老人来了,都是七八十岁的人。我们便请老人谈谈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历史故事,和他们的生活状况。谈着谈着,话题又转到小学校上面来了。老人们说,这里原先是个山坡坡,尧洞和附近浪落、巴基村的人听说要办学校,高兴的了不得,总共出了三千多个工,一时把山包挖平了,有的献木料,有的砍树,有的背瓦,搭房架,落雨刮风也不肯停工,政府也拨了二百元请瓦匠、木工,很快就把校舍盖好了。
学校左边有一片园地,豆子、红薯、包谷,长得很好。少先队的辅导员龙老师告诉我,这是各班小学生种的,再远一点的那块菜地是少先队的。学校有一百零七个红领巾,他们过队日除了讲故事、游戏、唱歌跳舞,还在一起劳动,去年收了好多辣椒、包谷,大家欢喜的很。
我问辅导员,走读生是不是参加家庭劳动,正巧校长走过来,他顺口回答说:“我们学校二百多个学生,有十一个是苗族,其余都是土家族。他们性格倔强,勤恳俭朴,爱劳动,学校平时也很注意劳动光荣的教育。大部分小学生起清早就去放牛,拾粪肥,然后才吃早饭上学,散学回家都帮妈妈烧饭、担水、背娃娃,星期天砍柴、割牛草猪草——什么都干。凡是上了十岁的小学生,放寒暑假全都参加农业社的生产”。
这时,正下第三堂课,校长带我走进孩子群里,一个在忘情嬉戏的孩子猛地和我撞个满怀。这孩子小小个儿,看上去不过十三岁上下。这时他喘息着,满脸尴尬的表情。校长笑着骂了一声,回头向我说:“他叫张家义,在农业社割牛草、背粪土、积肥,去年暑假在社里得了一百八十个工分呢!”我拍拍他的肩膀,正要说几句赞扬的话,上课铃响起来了,张家义和他的小伙伴们一窝蜂似地走进了课堂。


查看完整版本: [-- 土家儿女坐书楼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