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森林之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7年06月 -> “森林之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康伟中 1957-06-29 00:00

“森林之鹰”

第4版()
专栏:

  “森林之鹰”
  本报记者 康伟中
在辽阔的大小兴安岭原始森林里,5月,正是鸟语花香的美好季节,但是也正是干燥的“南大风”(从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上空吹来的“气旋”)频繁吹来,最易发生火灾的日子。
提起森林着火,那可真是骇人的事情啊!一烧就是数十公顷,数百公顷,甚至数千公顷。解放以前,有多少宝贵的木材被付之一炬。解放以后这几年,林区附近的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对护林防火作了许多工作。1952年春天,国家根据苏联先进的护林经验,派飞机参加了护林防火工作。从此,情况有了更大的转变。利用飞机护林,不仅可以及时准确地发现火情,迅速通知地面灭火,而且可以为防火指挥机构传递命令,迅速通知各地组织人力支援。现在,黑龙江省把森林划成三个区,每天有三架飞机分别从哈尔滨、嫩江、呼玛三地起飞,到规定的区域内进行巡逻,捍卫着祖国森林资源的安全。
5月4日,天气晴朗,透明的蓝天上飘浮着几丝薄云。我第一次乘坐着护林飞机,从哈尔滨到小兴安岭上空航行了一周。飞机沿着美丽如彩带的松花江向东飞去。飞机上只有我们三个人。坐在前面司机台上的是驾驶员潘作霖和许学仪;今天是许学仪担任驾驶。他们两个人参加东北地区的航空护林工作已经有好几年了。
飞行了不久,潘作霖同志就回过头来告诉我:“原始森林到了!”我急忙凭窗俯瞰大地。那高低起伏、脉络分明的群山,那翠绿的针叶松,那婀娜的白桦和水曲柳,那闪着微光的涧溪和湖泊,那轻风过处,波涛万顷的林海……这真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啊!
我不知道,飞机如何透过这五光十色的景物去发现那点滴的火迹,我请教了潘作霖同志。他告诉我:“为了准确地发现火迹,我们在巡逻时不能像一般飞机那样要求飞得快,恰恰相反,护林飞机要求飞得越慢越好,每小时保持一百七十公里的速度最为适宜。这样,地面上一切东西都能看得清,看得准;遇到晴天,‘能见度’好,可以看到左右五十公里以内的东西。”作为一位老航空护林驾驶员,他还告诉了我一些他们初步摸索出的发现火情的经验。例如,在空中飞行时发现一股烟雾由地面冲向天空,在风势较大的天空里发现有雾状的霾层,在空中嗅到草木燃烧的焦味,或者飞机上的无线电发生了干扰……这些都是地面着火的征候。飞行员和观察员就是靠着这些经验,及时而准确地发现火情的。有一次,飞机在小兴安岭巡逻的时候,忽然在伊春东南二十五公里密林地方的山头上,发现一朵白云,他们便在这里盘旋巡视,结果看到火苗在密林中翻滚着。他们立即向附近村屯投下火报和通讯弹,并向防火指挥部发出了电报。地面打火队伍立即出动。一夜之间,这里的林火就被全部扑灭了。
去年这个时候,在嫩江县附近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一场熊熊的大火燃烧着。嫩江县出动了四千多人赶到现场扑打。因为烟雾弥漫,风大火急,火头又多,当人们集中力量扑灭了一股火以后,却不知道别的火头奔向何处了。这时候,护林飞机,居高临下,观察得清清楚楚,就担任起指挥任务。它把画好的“火头方向示意图”投下来,打火队伍就凭着这个“图示”继续追踪扑打。扑打一场大火,有时要出动数千人,甚至数万人;因为原始森林山高路远,交通困难,打火的人大都骑着马;大火又往往要扑打十天半月。在这个期间,护林飞机还要负责供应人食马料和其他的必需物资。
黑龙江省护林防火指挥部准备在黑龙江省林区逐步增加航空站和飞机,增加巡逻航线的密度,训练跳伞扑火人员,配备新式扑火工具以及化学灭火药剂等,以便使祖国宝贵的森林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


查看完整版本: [-- “森林之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