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诗歌王国——洱源白族风俗纪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7年08月 -> 诗歌王国——洱源白族风俗纪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曙云 1957-08-30 00:00

诗歌王国——洱源白族风俗纪

第8版()
专栏:

  诗歌王国
  ——洱源白族风俗纪
  曙云
到了洱源西山区的白族村寨,就仿佛走进了诗歌的王国。
每天傍晚,当夜幕悄悄地落下村寨,山民们就围着熊熊的火塘唱起来。歌声和笑声洗去了白天的劳顿,把人们引进了爱情和想像的世界。这个时候多半是对唱,一男一女唱着;其他的人在旁助兴,但往往情不自禁的凑上几句,加入了对唱。如果棋逢对手,唱呀唱呀,歌声就像小河流水,无法停住,往往就会唱到东方发白才能停止。
其他地区,在父母和长辈跟前是不能唱调子的,而西山区情况刚刚相反。当儿女和别人对唱的时候,爹妈都紧紧坐拢他(她)。如果自己女儿对答不出来,妈妈会悄悄的提示几句;要是女儿对答错了,引起大家哄笑,妈妈会羞得脸红,觉得不光采。做父亲的则挨拢自己儿子,也是同样地关心他的竞赛成败。有的姑娘不敢迎接对方的挑战,她妈就会大声说:“阿囡,别怕,把阿妈教你的都唱出来。”
原来,按照这里的风俗,做父母的要教儿女掌握许多调子。如果以后儿女调子唱得好,背得多,就意味着父母教育有方,会得到舆论的好评。这里小孩子学话和学调子,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性急的父母往往等不到儿女会说话,就开始传授调子了。有个小姑娘,说话的口音还没有咬清,可是她已经能背出两百多首调子。可以说,这是一种独特的启蒙教育。通过优美的调子,父母让儿女开始认识世界,认识生活,在一颗颗纯洁的心灵里,撒播了优美的精神籽种。
小伙子们如果调子背得不多,往往会出丑的。有时候,随着咯咯的哄笑,几个小伙子就被一群少女包围住,她们手牵着手,要他们对唱,如果对不出,她们会蜂涌而上,嬉戏式的打着,把小伙子们羞得脸像猪肝一样红。调子事实上成为第二种语言,成为少男少女们传达爱情的主要工具。
合作化高潮的时候,西山区农民听得被批准办社,到处都开庆祝大会。入夜,漫山遍野都有人群,他们围着灯火,狂欢歌唱,并即兴地编了许多赞美新生活的诗歌,一直唱到天亮。这样狂歌狂舞了好几天。
西山上还有一种叙事性质的调子,名为“打歌”。最宝贵的一篇是叙述白族的创世纪的“打歌”:在洪荒时代,没有天,也没有地,整个宇宙只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里飘浮着一只金色的鼓。后来,金鼓被一种神鸟敲开,里面跳出一男一女,这便是人类的祖先。这两个人生儿育女,繁殖了人类。各个民族原先都是兄弟姐妹关系,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才形成今天的不同民族。另外,还叙述了各种各样事物的起源……。它们都和其他民族创世纪的传说迥乎不同的。还有许多“打歌”都是一些民间故事。
打歌多半在婚丧喜事的日子举行。在广场上,人们围成一个圆圈,每人抬着一碗酒,一边唱,一边用简单的舞步徐缓走动着。唱的形式是一问一答。例如问:“拿什么东西做笔?”大家就唱:“拿太阳的光线做笔。”“拿什么东西做纸。”答:“拿大地做纸。”打歌比起民家调来,格律不太严格。
西山调子是丰富的,估计有几万首以上。西山人常说:“流不尽的穗江水,唱不完的西山调。”有一个故事,说明西山调子为什么很多,故事是颇有风味的:
很遥远的时候,人类都不会唱调子,于是上天派了一个神,带着几升调子的籽种到民间撒播。当他在其他地区撒了一些后,身上还有一升多调子籽种,他来到西山区,死在这里。因此,仅仅西山区就有一升的调子籽种,往后调子的蕴藏就丰富了。
不久以前,政府文艺部门派了干部到这里采集西山调。干部们受到群众极大欢迎,大家称他们是“挂调子的人”,争着要他们把自己记得的调子写下来,说:“写吧!请你把我最好的这些调子写上,不然我就睡不着了。”亲爱的读者们,不久以后,你将能够读到优美的白族西山调了。


查看完整版本: [-- 诗歌王国——洱源白族风俗纪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