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瞻前顾后十五年——湖北鄂城杜山乡十户农民生活变化的调查报告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7年09月 -> 瞻前顾后十五年——湖北鄂城杜山乡十户农民生活变化的调查报告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瑞生 欧保华 朱楚芹 曲一凡 1957-09-29 00:00

瞻前顾后十五年——湖北鄂城杜山乡十户农民生活变化的调查报告

第5版()
专栏:

瞻前顾后十五年
——湖北鄂城杜山乡十户农民生活变化的调查报告
王瑞生、欧保华、朱楚芹 调查
新华社记者 曲一凡 整理
  中共湖北省委员会为了深入地了解各阶层农民经济生活的变化,曾由农村工作部派人到鄂城县杜山乡旭光第一农业社,对十户农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访问。这十户农民中,有李宏秀、李宏元、李金花等三户是贫农,肖功元、肖仕谷、肖仕森等三户为一般中农,另四户是老富裕上中农肖仕进、肖仕胜、肖功梓和新富裕中农肖仕恒。这个调查材料反映了新旧农村群众生活鲜明的变化,特别突出地是农村合作化以后,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犹如旭日东升,扶摇直上;而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的远景,更是前程远大,无限光明!   九年间生活演变的一笔总账
杜山乡旭光一社,在长江南岸的梁子湖滨,土质肥沃,盛产稻棉,属于湖北省沿江滨湖地带较为富庶的地区。
调查人花费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在这十户农民中进行访问和调查。他们对十户农民过去九年间的生活变化,除了全面地了解情况以外,着重地选出四个有代表性的年份具体算了细账:即解放前的1948年,农民的生活十分穷困;解放初期的1952年,农村经过了土地改革和生产恢复工作,农民生活水平开始上升:前一年遭受了严重水灾的1955年,这个乡的农民在生产救灾运动中纷纷参加了农业合作社(初级社),不仅迅速地恢复了水灾前的农村面貌,而且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方面获得了惊人的成就;历史上特别值得记载的一年1956年,这个乡全面实现了高级合作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农业大丰收。
旭光一社以棉花生产为主,水稻次之。全社水旱田一起,每人平均一点二四亩,每个劳动力负担四亩左右。全社有一百二十一亩棉田(麦棉两熟),棉花平均亩产由1952年的六十斤皮棉,到1956年提高到一百二十一斤;全社有七百五十二亩稻田,平均亩产也由1952年的六百斤,提高到1956年的一千零四斤。这个社1956年的农业收入,比丰收的1955年增加了66.4%。随着农业生产的逐年增长,社员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日新月异不断的提高。
下面一个调查统计表,就是这十户农民九年来生活演变的一笔总账。
从上面材料看:自解放以来,特别是合作化以后,无论是贫农、一般中农以及富裕中农,他们的实际收入都比解放前大大地增加了;各阶层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都比解放前提高了许多。其中尤以1955、1956两年,变化最快,充分显示了农业合作化的巨大优越性。这个属于沿江滨湖较为富庶的农村,论其自然条件比一般农村较为优厚。但是,从这十户农民的调查看出,优厚的自然条件只是在解放以后、特别是实现合作化以来,才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属于同样的土地,同是这十户农民,他们在解放前(1948年为例),每个人平均一年只能从土地上获得三、五十元的收入;实现了合作化,他们的收入竟一跃而普遍地上升到百元以外。
衣食住行的几笔细账
第一笔细账:吃的方面——包括主食和副食两方面:
单位:斤
第二笔细账:穿布——包括穿衣、鞋袜、被褥等  单位:尺
第三笔账:日常零花钱——包括添制家具、常用百货、学费、买书、治病、看戏、看电影等。
第四笔细账:特殊开支(以户为单位的平均数)
旭光一社因以棉花生产为主,社员们的口粮至今还需要国家供应一部分。所以从前面第一笔细账来看,虽然这个社的生产增长很快,收入增加也很多,而口粮一项只保证吃饱。但是,从表中仍可看出,三户贫农和三户一般中农解放后历年的口粮,还是比解放前增加了许多。四户富裕中农近两年的口粮比其他六户的平均数要少一些,主要是因为这四户都是大家庭,小孩子很多,大小人平均起来供应量就显得少了些。农民们对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是满意的。据贫农的反映:解放以前,他们平常是半年糠菜半年粮,即使在大农忙期间,每天也只吃得一餐干饭、两餐稀粥拌瓜菜;碰上灾荒年景,那就更是提不得了。如今,农闲时,大多农户也吃的是每天两干一稀;男农民在大农忙中,有的每天吃两餐干饭、一餐面饭,有的三顿都是米饭。至于油、盐、鱼、肉和蔬菜,各个阶层和各户都比往年吃得多了。
农民的穿着,更不知比解放前好过多少倍!单从某一年的购布数量来衡量农民穿着如何,是不能说明问题的,根据1952、1955、1956三年各户用布的平均数与1948年比较,贫农增加了75%,中农增加了一倍以上。另外,这十户农民近几年来,几乎家家户户都添置了两三套卫生衣裤,并有三户富裕中农织了四件毛线衣,还有一户买了皮袄;过去,男女老少一色的布鞋,现在男女青年和儿童差不多都穿上了球鞋、套鞋(胶鞋)。农民们普遍反映:近几年在穿着方面比过去大不相同了,穿的又多又好。当然,有些农户经济条件很充裕,今后要求穿的更好一些,因此,不免对目前的布票分配和使用方面有一些意见。
从前面的第四笔细账看,近几年,各户农民的特殊开支很大,这笔开支主要用来进行农民的基本建设——盖房修屋,或者用于娶媳妇嫁女办喜事等。自1954年大水后到1956年,这十户农民全部把被水淹坏的旧屋翻修一新,一部分户还把原来的茅草屋换成了新瓦屋。如贫农李宏秀、李宏元两弟兄,根据这两户1956年的收入,生活是可以过得很好的;但是他们却省吃俭用,到秋后两弟兄合伙盖了一栋五间的新瓦屋——在他们看来这就是他们的“百年大计”。
十户农民的日常零用钱方面,值得特别提一提的,是农民的文化生活已有很大的改变。1948年的时候,这十户农民中只有三个孩子上小学,而现在已有十三个小学生,两个中学生。另外,现在农民们还常常在晚上看电影(电影队下乡放映)、看戏。有些农民在逢年过节的假日里,特地乘汽车赶到相距十里的鄂城城里看戏去。合作社里设有俱乐部、卫生所。农民的个人卫生也比过去讲究得多了。
作为“历史包袱”压在贫农头上的债务,也已经解除或接近解除了,如贫农李宏元,由于解放前历年入不敷出,负债很重,仅1948年即欠债白布五匹、皮棉一百一十五斤,欠谷账二点五石;到年关逼近时为了躲债,逃到外乡不敢回家。现在这三户贫农中,去年已有一户把债还清后还余剩三十多元,另有两户还欠几十元的外债,今年也基本可以还清。
(未完)(附图表)


查看完整版本: [-- 瞻前顾后十五年——湖北鄂城杜山乡十户农民生活变化的调查报告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