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经过大辩论起了大变化 安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7年09月 -> 经过大辩论起了大变化 安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57-09-30 00:00

经过大辩论起了大变化 安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第2版()
专栏:

经过大辩论起了大变化
安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本报讯 安徽省各地农业社以粮食问题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辩论,已经形成高潮。经过大辩论的地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从粮食情况看农村新面貌
全省夏粮征购,在大辩论以前的三个月内,仅完成了九亿八千多万斤,占任务数的67.3%。8月底,各地开展大辩论后,截至9月9日统计,全省夏粮征购已经完成了十一亿二千多万斤,占任务数的77%,不到十天时间就增加了近10%。芜湖市郊区已经超额完成了夏粮征购任务。全省秋粮预交预售,据9月10日的统计,已入库粮食十八亿九千多万斤,占任务数的34.44%,比丰收的1955年同期入库粮食增加了一倍多。
瞒产行为在大辩论中受到了揭发和批判,广大干部和群众纷纷报实了产量。阜阳县委召开的区、乡、社三级扩干会议上,有五十九个乡二百八十一个社的干部报出了四百万斤瞒产粮。枞阳县长安社十七个小队报实了产量,共报出五万多斤瞒产粮,第四大队还报出了午季瞒产三千二百斤。
节约粮食的风气也有了进步。据繁昌县新民社四个队的调查,原来有25%的户一天吃四顿干饭,浪费了一些粮食;现在都作了计划,节约用粮,不向政府多要粮食了。芜湖县荆西社,大辩论以后,大部分群众由原来一天三顿干饭,改为一天吃两干一稀或一干两稀。
先在干部中进行大辩论
各地都是首先在干部中进行大辩论。阜阳县委是召开区、乡、社七百七十二人参加的三级扩干会议进行辩论的。根据会上反映出来的问题,辩论的中心内容是:粮食统购统销到底好不好?粮食产量比过去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国家征购任务是否重?农民口粮标准是否低了?等等。辩论的主要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回忆、算账、对比。例如:通过“解放前荒年饿死人,现在受灾有粮吃不发愁”,“解放前糠菜半年粮,现在夏季吃到秋后还有余粮,过年还可以吃好面”等等实例对比,具体地教育了干部,帮助干部澄清了一些糊涂观念和错误思想,分清了大是大非,鼓舞了搞好粮食工作的信心。王仁区永昌社的干部在会上受到了教育,保证回去将二万多斤余粮出售给国家。
然后,深入到落后社有重点地开展大辩论。芜湖专区各县粮食问题的大辩论,都以叫嚣统购统销不好、叫喊口粮标准低等最厉害的落后社为重点。据统计,全区三百九十二个落后社中有七十九个为粮食大辩论的重点,并派出了三百零二名干部具体加强了领导。
辩论之前先要鸣放
各地在社内开展关于粮食问题大辩论的时候,第一步是在党支部和工作组的领导下开展鸣放。在鸣放中看出:贫农和绝大多数的下中农都是拥护粮食统购统销的,他们要求实行“以人分等定量”的办法。舒城县北玉社贫农社员反映说:“我们口粮够吃,不要提高了,但要定得合理。不能大人、小孩一样多”。少数上中农和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放出了不少反动谬论,妄图取消统购统销办法。舒城县城北乡北玉社老上中农解安元,就到处叫喊口粮不够吃,说:“田埂也上不去了。”“十成人饿得只剩下两成了。”并进行煽动说:“人急讲胡话、牛急压横耙,扣紧必炸,共产党的江山也不稳了。”寿县水家湖区长岗乡淮新三社的上中农中有90%以上的户叫喊口粮标准低。由于富裕农民的叫嚷,迷惑了少数有右倾思想的乡、社干部,他们不加分析研究,盲目提出要减少征购任务。桐城县有一个社主任说:“不管你讲我资本主义还是本位主义,反正五百二十斤不够吃,最少也得七百斤。”
依靠贫农下中农展开大辩论
鸣放之后,就展开了辩论。做法是依靠积极分子、贫农和绝大多数下中农,展开摆事实、说道理的大辩论。辩论的中心问题是统购统销好不好?口粮标准低不低?
在“统购统销好不好”的辩论中,由远到近地摆出了大量事实,以理驳倒了富裕中农的叫嚣。怀远县五岔社有一个贫农说:“解放前的世界不像个世界,粮价一天涨几回,有一次我到蚌埠卖了二担麦子,卖的价钱回到家一天只值二斗粮食钱了,过没几天,二担粮食的钱只能买二打洋火、一斤洋油了。解放后要不是统购统销,粮价那能有这样稳当,我看统购统销对那个人都有好处。”五河县淮河社贫农孙长弓说:“你们(指反对统购统销的富裕中农)这些没良心的,俺这里年年受灾,要是没有政府调来粮食吃,早就把你们饿死啦!”寿县淮新社贫农金道登,在辩论会上针对上中农金照启对统购统销不满而放出的谬论,进行反驳说:“金照启是粮贩子,贩粮食时掺糠兑水都干过,一年要剥削到三、四十担粮食,统购统销堵死了这条剥削路,他当然不满。”通过辩论,绝大多数的社员 都认为统购统销好。据阜阳县东清社统计,在参加辩论的一千一百零一名社员中,有一千零五十一人拥护统购统销,占95.5%。
在“口粮标准低不低”的辩论中,通过算细账的办法,具体地说明了标准不低而是年年有了增加,有力地驳斥了富裕中农“口粮不够吃”的叫嚣,也教育了干部和群众。枞阳县长安社算了三笔账:第一笔账是解放后口粮年年有了增加。解放前全社每人每年平均只有四百零六斤口粮。解放后逐年有了增长,到1956年,除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外,每人每年平均已达到六百四十斤口粮。1957年的口粮预计还要增加。第二笔账是人口和牲畜的增加,扩大了食用量。说明解放后几年来,由于政府大力支持,粮食增产很多,但口粮的留用量还不大宽裕的主要原因是:人、畜增加的速度很快。长安全社自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以来,仅四周岁以下的小孩就增加了一千五百零八人。第三笔账是农民比工人、干部的口粮吃得多些,不是吃得少些。算细账结果证明:全年每个农民比工人平均要多吃三十二斤米,比干部要多吃七十多斤米。通过辩论,一致认为口粮标准不低,表示说:“现在比过去吃得多,还说不够吃,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对粮食投机分子进行说理斗争
在辩论的同时,还对一些粮食投机分子、对统购统销有破坏行为的分子进行了适当的说理斗争,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肥西县馆驿乡李河农业社对煽动闹口粮、不卖余粮、破坏统购统销的一个地主分子,一个反革命分子和五个富裕中农,在全社范围内开展了说理斗争和批判,打击了他们的叫嚣和破坏活动,帮助农民在粮食问题上进一步分清了大是大非。斗争后该社有一个下中农反映:“过去受了他们骗,跟在他们后面也瞎叫口粮不够吃,今后要站稳立场,不听他们的鬼话了。”
掀起预交秋粮的热潮
在经过辩论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基础上,掀起预交预售秋粮的热潮。在送粮中,具体安排好劳动力,做到了生产、送粮两不误。对征购任务分配不当的,根据秋粮(主要是早、中稻)的实收情况作了调整;对群众一些合理的要求作了正确的处理,普遍宣传和贯彻了“以人分等定量”的办法,使粮食的征购工作做得更加合理。


查看完整版本: [-- 经过大辩论起了大变化 安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