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在特克斯河边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7年12月 -> 在特克斯河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沈石 1957-12-31 00:00

在特克斯河边

第2版()
专栏:

在特克斯河边
本报记者 沈石
听说特克斯河边克孜勒塔拉地方有个水文站,水文站有四个年轻人,我很想去看看他们。向巩乃斯种羊场副场长麦斯甫问路,他指着巩乃斯河对岸的天山对我说:“到了特克斯河渡口,翻过山,便是克孜勒塔拉。”
一天清早,我和一位同志出发了。动身前,我们以为最多不过二十多公里,可是从早上走到下午,才算到了渡口,我们沿着陡削的山路前进,翻过山,到了特克斯河边,想打听四个青年住的地方,却找不到一个人。这一带虽然有人家,但走进去一看,房门洞开,室内空空的。夏季正是天山丛中放牧最好的季节,哈萨克牧民都上山去了。好容易瞥见远处有两匹马拴在树上,有马就可能找到人,我们走上前去,只见一对年轻的哈萨克夫妇坐在坟堆前,女的正嘤嘤哭泣。在这种情况下,怎好上前去打扰他们呢?眼看太阳偏西了,周围又找不到旁的人,我的同伴只好鼓起勇气,用维吾尔语夹杂着汉语向他们打听。
“找那四位同志吗?我引你们去。”哈萨克牧人热情地回答我们。
谢谢他给我们引路,终于到了水文站。
水文站是一间低矮的土房。我们走进去,只见一位青年穿着背心短裤,坐在桌旁,他刚测好水位、流速……正在把它记载下来。他叫滕若昭,在广西南宁念完初中,来新疆还没有多久。我们正谈话的时候,另一位青年走了进来,他头发长长的,也穿着背心短裤。
滕若昭见他来了,赶忙说:“李承德同志,你和他们谈谈,让我去做饭吧!”
李承德回过头来对我们说:“非常抱歉,我们的油已经吃完了,要等小组长毛耀勋和测量员李富贵从巩留县莫合镇回来,才有油哩!今天晚上,就吃一顿烤饼吧!”他说起话来,还夹杂着广东口音。
这间低矮的土房,刚刚盖好,他们就搬进来了。室内摆了四张床和两张方桌,便没有多少空余的地方。初来时,他们住帐篷。要在这里长期建站,老住帐篷,也有不方便的地方。他们商量盖一间平房,可是没有木料。怎么办呢?毛耀勋说:“在特克斯河上游的卡布奇海,从前设过水文站,还有剩余的木料,可以顺着河水把它泛下来。”他和李富贵到了卡布奇海,将木头抬到河边,编成木排。初次在急流中泛木排,没有经验,流到一处大回水湾,木排在漩涡中转来转去,离不开回水。幸好这处回水湾离岸边不远,他们划得精疲力竭,眼看天快黑了,只得上岸,在哈萨克牧民家歇了一晚,第二天,才设法划到目的地。木料运来后,他们自己动手,不到半个月,这间土房便落成了。尽管室内还很潮湿,比起帐篷来还是略胜一筹。
克孜勒塔拉远离市镇。当地哈萨克牧民没有种菜的习惯,到市镇买菜,来回一趟,往往耗费一两天的时间。他们自己种菜,自己养鸡。他们把鸡蛋留下来,省着不吃,让母鸡孵出了一群小鸡。
这天夜里,滕若昭看到我们都很疲乏了,给我们安排睡觉的地方。四张床,四个人,哪有多的床位呢?他猜到我们在踌躇,便说:“我们每隔两小时轮班一次,总有一张床空出来,你们就合睡一晚吧!”
我躺在床上,室外送来呼呼的风声,河水奔流声,浪涛拍打岩石声,给这间独立在河边的小屋增添了不少风趣。睡意朦胧中,我见到滕若昭拿着电筒,又到河边去了。过了一阵,他回到屋子里,就着灯光,又在计算测量的结果。深夜,说话声惊醒了我,原来毛耀勋和李富贵回来了,他们正忙着做饭哩!
毛耀勋离开湖南衡阳前,和滕若昭一样,曾经想继续升学。新疆水利厅派人前来招收水利勘测人员,他们便打消了升学的念头,立志从事边疆建设。野外生活正在锻炼他们,使他们开始领会什么叫做艰苦。他们在家乡,不是很少吃过面食吗?然而到了这里,生活一些日子,他们也会蒸馒头,做面条了。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不是没有盖过房屋吗?然而到了特克斯河边,他们亲自泛运木材,亲自筑墙,亲自搭盖屋顶。这使他们懂得要盖一间平房,搬到平房里来住,也不是一桩简单的事。他们初到这偏僻的河谷,感到不习惯。报纸、信件,每隔一个星期要跑五十公里,到巩留县邮局取一次。当他们了解到在这西北边陲,解放前许多城镇都不通邮路,一封信件到达收信者手中要花更长的时间的情况以后,他们知道这种不习惯只不过是暂时的现象。他们初到特克斯河边,哈萨克牧民看到他们每天驾着一只小船,在河中划来划去,晚上,又看到他们拿着电筒,赤着脚,下到水边,不知他们干些什么。他们访问附近的牧民,说明水文站的工作性质和目的,牧民的疑团也就消除了。他们经常到水文站来,卖羊给他们,有时还送来牛奶和奶干。水文站土房盖好了,没有门,有一家牧民便送来一扇门。夏天,有一户牧民上山放牧,把几只鸡抱来,托他们代管。他们和牧民接触当中,逐渐领会到哈萨克人是怎样淳朴可爱。
李富贵是回族,家住乌鲁木齐。他曾经接到父亲一封信,嘱他到一处离乌鲁木齐比较近的水文站去工作。李富贵想,站上的三位同伴,都是从几千公里以外来到这儿的;我回家一趟,坐汽车最多三天,为什么要换一处水文站呢?他给父亲写了一封回信,劝他打消这种想法。
水文站的四位年轻人来特克斯河边虽然时间还不长,但是从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使他们懂得了许多道理。他们明白,每天所接触的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目前所处的环境就是一所很好的学校。
第二天,我们准备离开水文站,那位给我们引路的热情的哈萨克牧民牵着两匹马赶来了。借着李富贵同志的帮助,我才知道这位哈萨克人是当地牧业社的社员,他的名字叫古力阿曼。


查看完整版本: [-- 在特克斯河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