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埋头建设山区的老红军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7年12月 -> 埋头建设山区的老红军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胡坚 1957-12-31 00:00

埋头建设山区的老红军

第4版()
专栏:

埋头建设山区的老红军
胡坚
湖南平江县幕阜山的杨泗农业社里,有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转业老红军陈发启。他已经在这里种了四年地,和群众一道克勤克俭地建设着山区。
陈发启今年五十六岁,1927年8月1日参加红军,1931年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是一位三等甲级残废军人,红军的连级干部,1953年7月从湖南省荣军学校转业回家参加农业生产。
一个初冬的早上,我来到这个群山环抱的山村里,在田间找到了这位革命老人,那时,他正赤着脚和社员们一道锄油菜。
陈发启的须发已经斑白,但身体很结实。手上的茧磨得很厚,脚上有着一道道的裂痕。
我问他:
“生活好么?”
“很好!很好!”他说:“我今年作了一千多个工分;加上我妻子的,共有一千四百多工分。可惜年老了,一天只能做四、五分工。”
一天做四分工,做一千个工分就要整整出工二百五十天。我问他:“那不每天要出工?”
“当然啰!”他满不在乎地说:“现在的日子,比起我们从前闹革命,经常雪里爬,雨里淋,住岩洞,嚼草根的生活来说,太享福了,多作点工夫算什么!”
陈发启的家里有不大的三间住房,屋檐下挂满了一提提金黄色的包谷,房里到处堆着红薯和刚晒干的红薯丝,墙上挂着各种式样的农具,完全是一个山村农家。
陈发启的妻子叫童清莲,有三十多岁,她是1943年参加革命、1946年参加共产党的老同志。她每天带着六个小孩,弄茶饭,锄园,种菜,养猪,在社里出工,还担任社的出纳员。我们去时,她正背着小孩在收红薯丝。今年他家收获两千多斤红薯,都是她一个个刨成丝、晒干收藏的。
陈发启家种菜养猪是全社最出色的,四年里养了六头出栏大肥猪。今年养了一头母猪,春天养了八个小猪,都借给了比较贫困的社员饲养。在他家带动下,全社一百六十二户养的猪由1954年的二十多头发展到现在的二百五十多头。
陈发启家的生活非常俭朴。陈发启身上穿的黄军服已经穿了十一年、棉衣也穿了五个冬天,到处都补过了。他妻子穿的也是这样。四年前,他夫妇复员回家时,国家曾给他们五千多元的转业生产补助费和安家费。几年来,除了添置农具、整修房屋和在农业社投资花去几百元外,现在银行里还存有近四千元,作为将来子女的教育经费。目前,他们主要是靠自己的劳动收入过活。好些社员都劝陈发启:“干革命,吃尽了苦,现在,该吃好点、穿好点,不要太节省了。”陈发启总是向这些人解释:“我们过的生活很好啦!把钱节下来,有困难就不向国家要,这样,国家的建设就搞得快些,大家的生活也会改善得快些。”
平江县党、政府的负责干部和附近学校里的师生,经常来访问这位革命老人。去冬,中共平江县委财贸部长带访问团来到他家时,发现当时农村食油、猪肉供应比较紧张,就给他写了一封优待买食油、猪肉的证明信,希望当地供应部门加以照顾,买肉也不要让这位革命老人排队。后来,社干部拿这封信买了三斤食油,陈发启马上收回了这封证明信,劝阻社干部不要这样做。他说:“我们共产党员应该与群众同甘共苦,不能享受特权。”从此,他仍旧按当地群众食油供应标准购买食油,买猪肉也同群众一道去排队。
全国解放后,陈发启就考虑到自己年老了,文化水平又不高,搞机关工作还不如回家生产对国家帮助大些。1953年他们回到平江县后,一位副县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劝他们住在县城里方便些。陈发启婉言谢绝了。回到家里,当地政府给他房屋、田地,并且准备给他代耕。他也谢绝了。自己整修好房屋,还买了耕牛、农具,安家落户搞生产。
当时乡里的工作比较落后,没有建党,也没有互助合作组织。他在上级党委协助下,那年冬天就办民校,宣传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培养贫农骨干、组织变工互助。他首先和九户贫农、下中农成立了第一个互助组,跟着全乡就发展到三十二个。从1954年春天乡里建立共产党支部到1956年撤区并乡时止,他一直担任乡支部书记。1955年冬天他在乡里建立了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现在全乡已实现高级合作化了。
去年他担任乡支书作了八百多个劳动工分,而且经常在生产中起带头作用。1953年冬天他第一个带头车干一口塘,挑了一千五百多担塘泥下到他的四亩田里,第二年这几亩田就成了全乡的高额丰产田,改变了当地群众认为塘泥不肥的保守思想,使全乡找到了大量的肥源。1955年他又第一个带头在山区试种双季稻和推广均匀密植获得丰收,当地政府组织全乡的农民来参观,使得这个历史上从没有种过双季稻的地区现在有60%的稻田种上了双季稻,粮食产量由解放前的每亩三百斤增加到今年的六百八十多斤。明年这个社可能达到每亩一千斤。现在,他每天和群众一道起早贪黑地积肥,全社平均每亩已有土肥一百多担,比去年同期多一倍。
我随陈发启在这山村里走了一周。这个社只有几百亩小秃山,陈发启回家以后就自己拿钱买了十三万多株树苗,发动群众普遍造林,现在新植的松树已有半个人高了。山坡上一小块块的荒地都被开垦出来种上了麦子。在临河的小山上安装了两部抽水机,河水翻过山坳,灌溉着两千多亩农田,这个十年九旱的地方,现已水旱无忧。陈发启说,明年他们要把河里的潮沙挑到粘泥田里,改良土壤;要在山坡上建立起新式的茶园和果园。要逐年把这贫瘠山区变成富饶的地方。 
  (新华社专稿)


查看完整版本: [-- 埋头建设山区的老红军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