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战斗的五十年——介绍“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第一辑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8年01月 -> 战斗的五十年——介绍“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第一辑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北风 1958-01-30 00:00

战斗的五十年——介绍“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第一辑

第7版()
专栏:

战斗的五十年
——介绍“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第一辑
北风
由戏剧家欧阳予倩、田汉、夏衍、阳翰笙、阿英、张庚、李伯钊、陈白尘领导编辑的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第一辑即将和读者见面了,这是出版界的一个喜讯。厚厚的三百多页、二十四篇回忆,记载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话剧运动的史实。从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演出“黑奴吁天录”起,到1957年正好是五十年。第一辑中收集的文章,是从创始期开始到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止,也就是五十年中的前三十年。这三十年里,中国话剧运动是怎样创始和发展的,怎样配合中国革命的政治运动,在党的领导下,怎样向反动的国民党统治者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在艰难的日月里,怎样坚持了艺术服务于政治这一方针,又怎样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这里,繁简不一地留下了忠实的笔录。
半个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而民主主义革命本身又有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即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漫长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倾心向往于孙中山领导的民族复兴运动,就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鼓吹革命的时候,不少知识青年以行动响应了革命运动,运用戏剧这一艺术形式,宣传爱国救国的道理,这就是早期话剧——也就是新剧、亦称文明新戏兴起的时代背景。民国初建前后,新剧团体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说明“中国的话剧一开始就与政治结合着”(注一)这一句话的真实意义。老戏剧家欧阳予倩写了一篇四万字左右的“回忆春柳”和“谈文明戏”两文,非常详实地叙述了春柳创始的情况,并对文明戏(即新剧)的衰落作了公允的评述。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一直到1937,这十年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正如夏衍同志在他的“中国话剧运动的历史与党的领导”(注二)一文中所指出的,就在这个时候党领导了中国的文艺运动,党领导了中国的戏剧运动。在上海,旗帜鲜明的艺术剧社成立了,配合在早期的话剧运动起过奠基作用的南国社,和戏剧协社等,以战斗的姿态迎接了这苦难的时代。南国社和南国社领导人田汉等同志的转变,对中国话剧运动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本辑中转刊了田汉同志在1930年写的“自我批判”中的一部分“南国社史略”,虽只是一部分,对于今天读者了解南国社,了解大革命失败后的知识青年的苦闷和向往,提供了生动而具体的实例。加上夏衍、郑伯奇几位同志对艺术剧社的回忆,更丰富了我们对于话剧运动的革命传统的认识。
反动统治者对进步的戏剧运动的迫害是有加无已的,艺术剧社,南国社和杭州的五月花剧社先后被封闭,面对着白色恐怖,进步剧人在党的领导下不是撤退,而是更勇敢地前进了。从舒绣纹写的“五月花剧社”的回忆,我们知道尽管“五月花”被封闭了,新的剧社,如“春秋”又成立了。这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风就是党,在党的领导下,群众性的戏剧运动,工人剧运和学生剧运是更其活跃了。金山写的“蓝衣剧社片断回忆”很好的说明当时党在戏剧运动方面的文艺路线,及其具体执行的情况。
党在上海的左翼戏剧家联盟领导的蓝衣剧社,大道剧社,和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蓝衫剧团,从他们的演出活动和效果来看,远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初步解决了为谁服务的问题,这样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从上海的工人和学生话剧运动的实践得到了解答,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话剧运动得到了更完满的解答。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话剧运动应该灵活地适应环境。大革命失败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话剧工作,从赵品三、李伯钊、石联星写的回忆,看出他们的工作多么艰苦,党中央领导同志又是多么的关心文艺工作,读来非常感人,这三篇回忆,也丰富了我们对革命历史的了解与认识。一般的话剧工作者,不止是不熟悉初期的话剧运动情况,对于革命根据地的话剧运动也知道得不多。甚至有人有这种错觉,话剧是剧场艺术,离开舞台、离开剧场、离开城市怎么演呢?即使演又是给谁看呢?如果今天还有人有如此天真的疑问,希望这本史册可以引导某些不明方向的戏剧工作者走上正确的路。
抗日战争期间,在解放区的各个边区,在敌后的敌后,话剧工作的艰苦几乎是难以想像的,正如史料编后记里提及的,“话剧工作者以战地为舞台,舞台也就是话剧工作者的战场”。一般的话剧工作者很难想像的,话剧这一艺术武器竟可以攻下敌人的堡垒。李牧、刘佳几位同志的回忆,生动地告诉了我们一些事例,敌人是多么害怕我们这一宣传武器呵!说明了话剧在向我军民宣传上起到怎样的教育作用,同时,对瓦解敌伪士气上又收到怎样的效果!
抗日战争艰苦的八年,在党的号召下,话剧工作者成立了全国性的统一战线的组织——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有了戏剧界的自己的组织,每一个戏剧工作者是否做到各尽所能地为抗战服务呢?除了解放区的话剧是真正有可能做到为抗日宣传外,在沦陷区上海,在大后方,戏剧工作者要争取演戏的权利,那末同时就要同反动统治者进行斗争。第一辑里关于孤岛剧运和大后方的剧运未见有一篇报道,而活跃在小城市里的演剧队的工作和斗争的情况,第一辑中仅刊有一篇概括性的论述。这是使人感到不足的。更遗憾的是关于解放区延安,和其他根据地的戏剧运动(除了晋察冀边区的三篇外)却一篇也没有,这里说明了组稿工作上的缺点。史料集编后记中也提到今后一定要大力克服这个缺点,而且解放区的回忆和演剧队的回忆将作为第二辑的重点。作为读者,热望在解放区从事戏剧工作的同志,主动地协助史料编委会完成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总的印象,今天出版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是一件极有意义极有价值的工作。在编辑工作上有它的特点,就是重视史实,通过每个人的回忆,对每一时期、每一方面、每一阶段的历史事实可以得到一个较全面的概括认识。叙述大都做到朴实可信。史料并附印了一部分极有历史价值的文献,同时还精印了四十多幅名贵的图片,这些图片更是形象的史料。
经过了1957年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右派这一严肃的政治斗争之后,话剧工作者眼睛明亮了,关于谁领导谁的问题,外行和内行的问题,两头小中间大的问题,在反右派斗争中无数的事例已经驳倒了右派分子吴祖光、戴涯之流的造谣和诬蔑。事实是不容抹杀的,历史事实就是铁的证据。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的出版在反右派这一意义上来说是必要的、及时的。比较年轻的话剧工作者,生活成长在和平环境里,对于党在话剧运动方面几个重大的历史阶段的方针路线是不了解或不够了解的,今天通过史料不止是能够明确认识而已,通过对史料的了解与认识,可以明确目前和今后话剧运动的方向,从而可以增加信心、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
中国话剧运动史是中国革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对于中国革命文化史的收集整理工作尚未见普遍的发动,付印成册的也未多见,因此,“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的编印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史料集对研究话剧史的、革命文化史的作了必要的准备工作,提供了参考资料,是极有价值的,可信的资料。希望史料编辑工作完成之后,(据说还要继续编印出版三辑)不久,我们可以读到中国话剧运动史。
(注一)引自史料第一页田汉等的建议文中第一句话。
(注二)夏文刊于戏剧报1957,第20期。


查看完整版本: [-- 战斗的五十年——介绍“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第一辑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