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心理测验”与“心理分析专家”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8年03月 -> “心理测验”与“心理分析专家”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乐山 1958-03-31 00:00

“心理测验”与“心理分析专家”

第5版()
专栏:美国黑幕

“心理测验”与“心理分析专家”
美国“展望”杂志最近在一篇悲叹美国文化衰退、个性丧失、精神生活僵化的文章里,暴露了美国垄断资本利用所谓“心理测验”与“心理分析专家”扼杀职工思想自由的一些情况。
“展望”杂志说,美国的许多公司像科学家研究甲虫一样“关心”职工的生活与思想。垄断资本家要求雇用的职工合于规定的、统一的模子。不合这个模子的,就被认为是“心理失调”的人。“心理失调”的后果往往就是失业。
申请受雇的职工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测验”。在测验里有一个常见的问题:“你是一个爱作幻想的人吗?”尽管申请者富于想像力,是一个爱作幻想的人,他也只得回答说:“不是。”因为他早已知道这是公司当局所希望的答案。为了获得工作,求职的人不得不把自己伪装得完全合于资本家的要求。这样,他才可以比较顺利地通过第一关。
公司聘请的“心理分析专家”经常对职工进行各种各类的“心理测验”。职工的晋级、调职、解雇往往是由“心理测验”的结果来决定的。测验的内容涉及职工的思想情况、私人生活乃至夫妇之间的关系。为了满足“心理分析专家”的要求、回答他的滔滔不绝的询问,受测验的人只得把自己的思想、生活情况全部奉告。这样,他才不算是一个“心理失调”的人。
“心理分析专家”的这项任务与联邦调查局特务的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妙。职工在公司里要回答“心理分析专家”提出的有关职工自己的一切问题,回到家里,有时要接待联邦调查局特务的访问,回答特务提出的有关职工邻居的生活情况的种种问题:他经常阅读什么报刊?他参加了什么团体活动?他晚上睡得很迟吗?有没有什么陌生人来访问过他?
“展望”杂志说,公司聘用的“心理分析专家”不但对职工进行“心理测验”,有时还以顾客作为测验的对象。他们研究出顾客心理上的弱点与成见,然后拟出改进商品推销工作的办法。不过,改进的原则不在于改善商品的质量,而在于设计出迎合顾客心理的新的包装。
(乐山)(附图片)
不合这个模子的,就是“心理失调”的人。
(原载美国“展望”杂志)


查看完整版本: [-- “心理测验”与“心理分析专家”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