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日本经济衰退的趋势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8年03月 -> 日本经济衰退的趋势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木村禧八郎 1958-03-31 00:00

日本经济衰退的趋势

第6版()
专栏:

日本经济衰退的趋势
日本 木村禧八郎

在1955年以后的一段期间里,日本经济情况曾出现资本主义世界少见的繁荣局面。但自1957年年初以来,国际收支却发生了大量逆差。为制止这种逆差,日本政府在1957年5月采取了金融紧缩政策。从此以后,日本的经济情况便每况愈下,发生了衰退的趋势。
经济企划厅刊行的“经济月报”(1957年12月27日),通过下表所列的各种指标,表明了日本经济情况的变化:
最高时期(A) 最 近(B) B/A%
(1957年) (1957年)机 械 订 货(民需,亿日元) 3月  697   10月  200  29批 发 物 价(1950年6月=100) 4月 175 12月 161 92
(第一周) (第二周)输    入(百万美元) 5月  453  11月  266  59固 定 工 人(制造业,1956年=100)6月  127  10月  125  98工 矿 业 生 产
(1934—1936年=100)7月  263  10月  248  94
“经济月报”并对上表作了如下的说明:
“紧缩政策实行后,半年之内,经济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当然,经济情况的变动,在不同的经济部门,表现也多少有些不同,其中也包括季节性的变动在内,因此很难明确指出转折点是在哪一月。某些指标在实行紧缩政策以前既已越过最高峰而走向下坡路,另一些指标在实行紧缩政策以后还有一段时期继续上升。从经济指标看,机械订货在3月,批发物价在4月,输入在5月,雇用工人数目在6月,生产在7月各自先后达到最高峰,而后即开始下降。”
经济企划厅是政府机关,从它所公布的官方报告看,日本经济已从繁荣转向衰退,已经是无可置疑的了。

问题不仅在于经济情况已从繁荣转向衰退,而且在于这种衰退从1957年末到1958年初已开始成为一种自发趋势。因此,日本银行的判断是:“不管金融如何吃紧,至少1958年上半年这种通货紧缩的自发趋势将会继续下去”。日本银行把最近的经济动向判断为“自发的通货紧缩症状”,是因为它认为最近经济活动的缩小,不是由于“抽紧银根的强制作用”的结果,而是由于“内外需求本身的减退自然而然造成”的结果。其理由有如下五点:
一、在1957年第四季度财政超支期间,经济情况继续下降,各行业的市场情况都在走下坡路。例如纤维、钢铁、有色金属、硫安、苏打、化学纤维、制纸、人造丝原料等很多商品的年关行情都跌落到1957年的最低点,尤其是纤维、有色金属等甚至还跌落到1953年不景气时期的最低行情以下。这种全面的市场不旺情况,是内外需求减退和货物积压的结果,而这种市场不旺情况又引起有关产业部门相互间需求的减退,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二、因此,势必引起生产的调整。例如,除了棉纱、布匹已进行大量减产以外,钢铁、有色金属、化学纤维、纸浆等也不得不进行认真的生产调整。而这种生产调整又会引起有关部门的需求的减少。例如,汽车的生产调整,必将引起机械制造部门的生产缩小,而机械制造部门的生产缩小又会引起钢铁需求的减少等等。
三、设备投资已在开工的基础上加以削减,但今后减产如果继续进行,设备则将形成过剩,由于成本高,企业利润降低,投资意愿也会减退,而这又会影响内外需求的减少。
四、一般消费需求也呈现出同样趋势。据日本银行调查,自1957年10月左右,消费品销售额的对上一年的上升率即停顿下来,年末前后零售市场的情况,除食品的销售情况较好以外,中级品的销售情况已呈现“不景气”。今后,由于消费者等待物价下落而少买或缓买,由于进行生产调整解雇工人等等,对于消费品的需求也将出现停滞状态。
五、从上述各点看来,最近的经济情况和1957年8月危机时的情况是不同的。8月危机时,由于为制止外汇危机采取了紧缩金融的紧急措施,使得银根吃紧现象一举而表面化,因而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况:虽有需求和订货,但资金不足,难于周转,甚至产生了“盈余倒闭”现象。现在的情况,固然也有银根紧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由于需求本身的减少,通货紧缩现象在自发地进行。8月危机时,支付条件的恶化,现金回收率的降低等等是显著的现象,但现在是订货本身在减少,从最近工厂、商店的倒闭的原因看,由于“收不回外欠货款”而倒闭的已经不多,而由于“货卖不出去”而倒闭的却日益增多。基于上述各点,日本银行以及一般商业银行认为:今年第一季度(1957年会计年度的第四季度),财政收入超过财政支出的规模虽然未必像上一年度同一时期那样大,从而金融市场也不会像上一年度那样紧迫,但纤维,有色金属,一部分耐用消费品等制造、贩卖部门仍然会出现由于货无销路而产生的倒闭现象。这种倒闭现象,将是明显的“亏损倒闭”。

从上述各种特点看来,可以知道,现在日本经济的不景气,乃是由于供给过剩而产生的不景气(至于在化学纤维等部门,已不得不从1958年1月到3月实行50%的减产措施,与其说处于不景气状态,不如说已面临生产过剩危机)。
关于这种不景气的性质,经济企划厅的同一期“经济月报”作了如下的说明:
“这次的景气衰退,一般认为是由于为应付国际收支恶化而采取金融紧缩政策所引起的,但像纤维工业、钢铁工业等,在采取紧缩措施以前,就由于生产过剩、输入过剩已经产生了供求失调、销路不畅的现象;还有一些部门,由于以前的设备投资已逐渐变成生产力,因而产生了供给过剩现象。此外,目前各企业都不想增加库存原材料,因而最终需求虽然未必已经减少,但中间需求却形减少,所以产生了生产过剩现象。在这种意义上,由紧缩政策所产生的问题,已从最初单纯的资金不足、银根吃紧转到供给过剩问题上面来了。换句话说,如果说1957年8月以前,货卖得出去而钱收不回来,那末最近却是货卖不出去,钱也不足。”
如上所述,日本经济已经面临一个必须设法打开由于供给过剩、生产过剩而引起的不景气局面的时期了。
打开由于生产过剩、供给过剩所造成的不景气局面的手段,首先是增加输出,其次是增加国内的消费需要。
关于增加输出问题,岸内阁确定的目标是,1958年度的输出,应比上一年度增加三亿二千万美元,即达到三十一亿五千万美元。但是不改变日本的贸易结构,想要达到这一目标是不可能的。因为日本的贸易对于不断受到景气变动影响的资本主义各国,特别是对于美国的依存程度很大,而且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也已经显出明显的衰落现象。为了打开1958年度日本的不景气局面,为了使日本经济不受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景气变动的影响,能在稳定均衡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就必须大大扩大同中国和苏联的贸易比重,因为中国和苏联都是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稳步前进,而且是没有景气变动的。
其次,关于增加国内消费需要问题,岸内阁也采取了倒行逆施的政策。岸内阁组成以来第一次编制的1958年度预算草案(已于1958年3月3日由众议院通过),以改善国际收支为目标,采取了“严格抑制国内需求”的方针。这种政策,只能使生产过剩危机更形加剧,产生更大的矛盾。由于考虑到今年内势必解散国会,进行众议院的选举,为使土木建筑业和大垄断企业有利可图,有关道路修筑的预算以及财政投资贷款等均有大量增加,这种有利于大垄断企业和大资本家的财政措施,也将加深生产过剩危机。
日本经济,由于生产过剩所引起的不景气局面,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关头,对于依存美国的状态,对于大垄断资本统治的状态,已经是必须大加一番改革的时候了。从增进国民福利的立场来看,这种改变就更有必要。而实行这种改变,又必须有外交、政治上的转变与之配合。这就是日本经济的现状。


查看完整版本: [-- 日本经济衰退的趋势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