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快马加鞭开发柴达木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8年06月 -> 快马加鞭开发柴达木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薛宏福 1958-06-30 00:00

快马加鞭开发柴达木

第3版()
专栏:

快马加鞭开发柴达木
中共柴达木工作委员会第一书记 薛宏福
柴达木的宝贝数不完
柴达木地区的勘探与开发工作,截至1957年底,已经找到了一百一十个可能储油的构造。在十五个构造的钻探中,已肯定有五个是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1957年10月1日炼出了柴达木盆地第一批石油产品。锡铁山的铅锌矿已证实是世界上大型的铅锌矿之一。盐的资源在盆地更是遍地皆是,种类多,质量好,初步计算储量约千亿吨,其中仅察尔汗湖就蕴藏着可供制造农业化肥的钾盐两亿多吨。此外,还在唐古拉山发现了品位高、储量大的铁矿,以及其他地区的煤、铜、镍、铬、黄金、磷、芒硝、冰洲石等四十余种矿藏。这些矿藏大都是在勘察石油过程中发现的,专门的地质工作还没有全面进行。今年石油、地质勘探队伍已摆开阵势,深入老山,积极勘探,进一步揭开祁连、昆仑山的秘密,寻找出更多的宝藏,已经是为期不远的事情了。在农牧业资源方面,经过初步勘察和估计,约有可耕地三百三十六万亩,草原五千万亩左右。以上资源说明了柴达木地区具备着建设综合性工业基地的条件。
“英雄举镐山颤天欲躲”
柴达木的资源勘探和开发工作,由于中央的关怀和中央各业务部门的重视、省委的具体领导及全体职工的辛勤劳动,找到了不少资源,锻炼了一支勘探队伍,建立了社会基础,正在改变着旧的面貌。但由于我们以往对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认识不清,过多地强调了柴达木没有社会基础、运输线长、自然条件困难等不利因素,对事在人为的积极作用估计不足,致使国家投资大,成本费用过高等情况没有得到及时的改变。
1957年以来,尤其是八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坚决遵照党的指示,采取了有效措施,以整风为纲,经过大放、大鸣、大争、大辩、大字报的方法,职工思想认识提高了。去年10月后,各级党委把降低勘探成本,当作一项严重的政治任务,从上而下地发动职工,人人核算,个个动手,使盆地各项成本费用已经有了显著的降低。青海石油勘探局今年一季度所钻的深探井和中深探井,平均成本每公尺较去年同期降低43.2%;这就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奠定了坚强的信心。更重要的使职工受到了一次深刻而实际的阶级教育。特别从“双反”运动的深入开展以来,进一步提高了广大职工的社会主义觉悟,不论是在拔海五千多公尺的唐古拉山和终年积雪的昆仑山上,广大职工都显得干劲充沛、朝气十足。石油战线上的职工提出了“出祁连,登天山,快马加鞭追四川,迅速找到大油田”的行动口号。国营农场的职工也提出了“大战盐碱滩,瘠田变肥田,低产变高产,盆地变秦川”的战斗口号。广大职工在这些英雄豪迈的口号鼓舞下,以高度的革命朝气,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生产大跃进,个个比先进,人人争上游,定额不断突破,各个战线上的新人新事不断涌现。油泉子探区钻井队搬往另一个井位时,连夜突击,提高时效近两倍;钻井工人一秒不放寸土必争,3月份钻机月速度达到二千五百九十四公尺,创造了柴达木钻机月速最高纪录。由下放干部组成的土方工程队为了保证油砂山十九号井提前开钻,在抢修公路时,他们提出“连绵高山巍峨峨,八山七沟算什么,要通车,志如铁,英雄举镐,山颤天欲躲”。各探区机关干部为了保证井队正常生产,在大风季节不分昼夜,顽强地与流砂搏斗,争夺公路。柴达木工区委员会机关干部和战士五百余人,以两个多月时间,在拔海三千六百公尺的山坡上,劈山填沟修成了一条十三公里长的水渠,使五千余亩荒滩变成良田。随着生产大跃进,技术革新不断出现,截至4月20日统计,共提出发明创造及合理化建议千余项。钻头修理工人用废钻头改制成三翼刮刀钻头,使每个钻头成本降低四百一十七元,预计全年可为国家节约十六万元左右。汽车司机雒治明改进喷油嘴的油针后,使吉斯一百五十车由原来每加仑汽油行驶十点五公里提高到十七点七公里。化验员张克荣创造了“半自动搅拌器”,使效率提高三十倍。领导普遍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推行试验田,生产中配合协作也有很大改进,做到“办公下现场,开会到基层,医疗上工地,供应作保证”。这种苦干实干、忘我劳动的实际行为,已经成为广大职工的新风尚,从而使一季度各项生产任务都超额完成。
为使勘探成本降低再降低,我们将在石油勘探方面把探井每公尺成本较原订的指标再降低41.3%,较1957年实际成本降低58.5%。这样,全年就可以为国家节约投资二千九百四十五万元,这样就可以用一元钱办两元钱的事了。
在开发与建设柴达木的实践中,逐步证明了柴达木是一个理想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因此,我们将要采取综合开发加速建设,使盆地丰富的资源,早日为国家利用。
搭起帐篷安起锅灶办工厂
为了创造条件迎接大工业的到来,柴达木工委在省委的具体领导下,对地方工农牧业加强了领导,进行了初步规划。今年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甚至不花钱也办事的原则,以下放干部为主力,在没有设备和厂房的情况下,用土法已经办起了采矿厂、硼砂冶炼厂、盐厂以及煤、电、机械修配等共计七十二个厂(场)矿。目前还正在筹办的有金属冶炼、建筑材料、机械修配、原料加工、食品、化学、燃料及非金属等一百三十二个厂矿。这就给发展地方工业奠定了基础。今后我们仍将坚决贯彻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就地取材,因陋就简,采取母鸡生蛋的办法,不要国家投资,搭起帐篷,安起锅灶,说干就干,要办起更多的厂矿。
在举办地方工业的同时,对发展农牧业也作了全面规划。截至现在已经办起二十个农(牧)场,今年粮食播种面积可达二十三万多亩。其中在盆地西部工矿地区,先后建立了马海、噶尔穆、阿拉尔、大小柴旦、甘森等六个农(牧)场,采取分片生产,产销结合,分区供应的办法,发动职工办温室,各个机关都养猪,有条件地区,发动职工养鸡、捉野鸭,使粮食、蔬菜、肉食生产今年达到自给。这样,职工的生活状况,将由过去的“黄花、木耳、干粉条,腊肉、咸鱼大锅熬”,改变为“鲜菜、鲜肉、热豆腐,活鸡、活鸭碗子盛”。
由于我们遵照着工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积极开发与利用了盆地资源,过去全靠外地运进的煤、褐煤、肉食、副食等,现在可以就地生产、就地供应了;并且今年地方工业计划运出各种矿产约计二十万吨,使去年出入盆地的三千多辆汽车,由满车运进空车出,改变为现在的有进有出,甚至有些公路线上出多进少。
半年来,当我们发动了群众,依靠了广大职工,反对保守,反对浪费以后,就克服了各种困难,创办起一些地方工业和扩大了农牧业。因此,我们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末,准备把柴达木地方工业总产值大大提高,农场播种面积扩大到一百七十万亩,粮食总产量增加到八亿七千万斤,牲畜发展到三百八十五万头。这样,到1962年,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从柴达木地区运出的各种产品将达二百万吨以上。那时的柴达木将是:“厂连厂,矿连矿,机器声音到处响,牛羊成群猪满圈,粮食亩产赶江南”。历史上的荒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了。


查看完整版本: [-- 快马加鞭开发柴达木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