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董家湾变工队坚持三年逐年发展 陕甘宁边区通讯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46年06月 -> 董家湾变工队坚持三年逐年发展 陕甘宁边区通讯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46-06-25 00:00

董家湾变工队坚持三年逐年发展 陕甘宁边区通讯

第2版()
专栏:

  董家湾变工队坚持三年逐年发展
陕甘宁边区通讯
董家湾变工队,是陕甘宁边区子州(是绥德分区的新设县)县长期固定变工的范例,三年来它一直在发展着,前年参加变工的二十三户,去年增至二十五户。今年则增至二十六户。该村共住六十一户,前庄四十户,中有三十七户从事经商、小手工业和揽工,后庄住二十一户,绝大部分从事农业,有十六户参加了长期变工队。共有地二百一十四垧,参加长期变工地一百八十八垧,其他未参加长期变工的五户,共有地二十六垧半,伙出二十垧半,临时活变六垧,可以说后庄地除伙出外已百分之百的变工了。妇女们也变工做饭,节省下工夫纺线织布。
这个变工队在群众中有了根深蒂固的基础,成为该村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三年来节省的工用于改良农作和从事扎工,拉炭,致使农业产量和副业都有增加,如变工队员李合义前年不变工时,十二垧山地雇半个工,用去吃粮和工资米三石,打粗粮仅一石六斗,洋芋三袋,前年参加了变工队,同样的地没有雇人,打粗粮四石,洋芋八袋,收净花三斤半,另外自己打短工挣米一石,今年买了一垧山地,典进半垧川地,扩大了生产。
该队每年生产都有中心计划,前年的中心是改良农作和扎工,计全队打水坝增加三分之二,掏老荒崖地十七垧,锄草一般都锄了四次(过去大半锄二次)。此外秋翻地十九垧。扎工时每人挣了四斗米。去年中心计划则是增加棉地改良作务,计增种棉花十六垧,打卡七八次,较前年多打六次,收获量每垧平均四十斤,较前年增收一半。
今年中心计划是提高植棉和深耕细作,棉地增加到十八垧,比去年多耕一次,锄草和打卡各增加二次,耕地一般要比去年深耕一寸。积肥方面每家在坡底下做一个圈用泥草沤粪,每垧地多增加两布袋粪,其他农作均和去年相同,并计划扎工每人挣米六斗。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变工队耕作法一年比一年细致,产量(如棉花)亦随之增加。
强有力的领导和合理计工法,是这个变工队巩固与扩大的主要原因。行政主任王丕林是个六十二岁的老先生,三年来他克服了种种困难,领导着这个变工队,在他的筹划下,该队组织形式与计工办法简单合理,很受队员们欢迎。他们把全队分为三个班,除锄草时集中外,平常时以班为单位作活,各班设一班长,其职责在于调解纠纷,召集开会,指挥作息。开会时间一般规定三天一次,农忙时则一天一次,但不专门召集,而是在吃饭时商谈,这样既不误工又不疲劳。该队人力很多,劳力强弱,作务好坏,地段多少,距离远近,均有差异,故规定以一工顶一工,二顶一,三顶一等折工办法。解决劳力强弱问题,队员和干部一起作活,帮助他改进。地少的人由地多欠工的人还工,或付工资,或把地少的人完全抽出让他出外揽工,将来回来再给变工队还工,或付工资。石匠、木匠等等有活就出去作,回来后用本身手艺给队员还工,以一工顶二工计算。关于地的远近好坏都是一天算一天工,不因地远地坏作活少而少计工,为了保证生产计划胜利完成,队员们自愿订了六条劳动纪律,共同遵守。
变工队组织起来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开始时,有些队员在计工上有平均观念,不愿照顾老弱队员,王丕林便耐心说服,例如队员李封功是个五十八岁的老汉,他是变工队长的叔父,大家嫌他劳力弱不能算个全劳动,可是又不好意思在队长面前说,王丕林便向大家解释:“他人老了,日月不好,又没儿女,又是自己庄里人,即使他不出劳力也应该帮助他,再说队长的劳力比咱们队里那个也强,从他的份下也能匀过去,经这样劝解了几次,大家都愿意帮助他了。
队员们的生产技术有好有坏,如何帮助坏的提高技术,应该是变工队的主要任务之一,可是有些队员不愿意这样做。例如队员王振国是个近视眼,作务技术不好,特别是锄草是经常把苗子砍掉,大家都骂他,王丕林便分配他和队长一起作活,由队长帮助指导他,锄不净的帮他锄净,现在他的技术提高了,成了一个好劳动,苦重的活儿他干的很勤快,去年秋升做班长。
在折工问题上,也曾发生过问题:如队员王润生,年前十七岁,两天顶一工,他不满意,“吊儿浪当,”队员们都说他,王丕林便找他谈,劝他好好劳动,这样他不“吊儿浪当”了。夏天众人便升他一天半顶一工,到秋天他不言不语的闷在家里了,王丕林摸不着头脑,便到乡上和干部去研究,估计他对计工有意见,于是王丕林便叫他来开会,叫大家讨论他能不能一工顶一工,大家都说他背麦子和大家一样,腿把子勤快,苦重的活儿也不偷懒,能够一工顶一工,王丕林再问他有什么意见时,他笑着说:“没啥了!”今年一动工大家便选他当了班长。
王丕林除注意解决变工队本身问题外,还特别注意解决每个队员的切身困难,例如队员王治国,年纪很大了娶不起老婆,有钱就花掉,王丕林便在前年冬天帮他说定了一个,还给他借了一斤麻油几斗麦子,把老婆引过门,去年王治国又不想变工了,王丕林便到他家去对他说:“现在你是成家立业的人了,总要把家业往好里闹,出门胡混有什么出路?”说得王治国一句话也回答不了,从此又好好变工了。
按董家湾变工队长王丕林,是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这个六十二岁的老家长,领导了二十六户的变工生产,使之成为一个民主,细密热情生产的变工队,是值得各地学习的。


查看完整版本: [-- 董家湾变工队坚持三年逐年发展 陕甘宁边区通讯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