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化学之花开遍祖国大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8年11月 -> 化学之花开遍祖国大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孟帆 1958-11-29 00:00

化学之花开遍祖国大地

第2版()
专栏:

化学之花开遍祖国大地
本报记者 孟帆
“魔术家”
化学工业像魔术一样,它能把海盐、煤炭变成美丽的衣料,把红薯、玉米芯变成坚韧的橡胶和塑料,使石头、煤、水和空气结合成为化学肥料,连人们认为无用的垃圾,在它手下都可以重新做成各种有用的东西……。
不!我国人民群众早已洞悉了化学工业的秘密。从全国工业交通展览会的化工馆,我们知道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就认识了近代化学所说的“金属换置作用”的原理,到唐朝和五代这原理已经实践了。今天,我国化学工业技术更是突飞猛进,不仅大量制造了化肥、酸碱、医药、油漆和染料,而且开始掌握了合成橡胶、塑料、合成纤维等新的技术成就。
粮食和化肥
进入化工馆,一个高大的花束形陈列台呈现在我们眼前。陈列台的底层放置着各种洁白的颗粒肥料,上层布满了肥硕的稻粒、玉米和蔬菜。悬挂在陈列台两侧的“粮食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一语,道破了它的含义:肥料是增产粮食的法宝。一斤氮肥可以增产粮食三点六斤或棉花一斤左右;一斤磷肥可以增产稻谷一斤半或棉花半斤。同天然肥料比较,一斤氮肥的肥效可以抵上三斤豆饼和三十斤到四十斤人粪尿。
陈列台附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化学肥料样品。其中有现代化大型企业生产的硫酸铵、硝酸铵和磷酸钙,有县乡小工厂生产的土氟肥和土磷肥。在一幅厂房栉比相连、化肥堆积似山的画版上,一支急剧上升的红线告诉我们:1949年我国只能生产化肥二万多吨,到1957年已经能生产八十多万吨。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生产的化肥如全部用于粮田,可增产粮食一百七十六亿斤,用于棉田,可增产棉花五千零七十万担。
我们伫立在一张电动地图前,看到标明化肥资源的红灯遍及祖国各地。那漫无边际的磷矿,蕴藏量极为丰富的炼焦煤和无烟煤,大量的天然气体,都有待于人们去开发、利用。更加令人振奋的是那些表明各地农民破除迷信,大办小型土化肥厂的模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就地取材、办法简单、遍地开花。据河北、浙江等十五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已经建成的土化肥厂近二百万个,生产出四千多万吨土化肥。海里的鱼、贝、藻和海水,山上的风化石、钾长石和磷灰石,平原的泥炭和碱土以及工矿区的矿渣,都是制造化肥的好原料。化工馆展出的模型,都是经过各地试办、成效卓著的。四川省奉节县群众办的硫酸铵工厂,只需要几个木桶和铁锅,就能从一百斤硫磺脚渣中提取三十五斤硫酸铵。一个根本不懂技术的人在六、七天内就可以学会操作。
同世界上化学工业发达的国家比较,我国目前化肥的产量是比较低的,可是看到化工馆内的一切,人们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国化肥的生产就会走上世界各国的前列。
塑料世界
省钢材,赛五金;
绝缘好,轻又巧;
不怕酸,不怕碱,坚固耐用;
碎木成材,物美价廉。
这是一位参观者对塑料的歌颂。他丝毫也没有夸张,塑料确有这些优异的性能。
化工馆陈列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和轻工业等塑料制品,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动人的塑料世界。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温室的模型。它的四周围和顶棚,都是用透明的薄膜制成的。讲解员告诉我们:这种薄膜可以透过紫外线,比玻璃棚还暖和,更适宜于蔬菜的生长。由于塑料耐磨,又不会燃烧,特别适用于采矿工业。用塑料制造的各种轴承和无声齿轮,汽车的方向盘等,比金属具有体轻、耐磨、不生锈等特性。馆内工作人员精心布置的一个塑料房间,更使人们沉湎在美的享受中。这个房间的地板、床架、椅架和椅面都是用聚氯乙烯制成的。窗帘和桌布的原料是薄膜。木块拼成的柜橱是氨基树脂的功劳。柜上陈列的发梳、化妆品盒、玩具、台灯、电话机和收音机壳,墙上挂着的照片框、镜框,几乎都是赛璐珞制品。
塑料是又古老、又年轻的工业。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用粘土制造各种陶瓷器皿了,而粘土就是可塑性的塑料。同样,玻璃也是一种塑料,它经过高温溶化,可用吹塑的办法制成各种用具。但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塑料,是专指用化学方法合成的有机材料。它的发展是近二十年,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1939年全世界塑料的总产量只有三十五万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每隔几年就增加一倍。化工馆内一张图表清楚地揭示了塑料迅速发展的原因。一吨酚醛布可以代替五吨青铜,一吨聚氯乙烯硬管可以代替三吨铁管,一吨人造革可以代替二百张牛皮……解放前我国塑料工业几乎是空白,现在酚醛塑料、乙烯塑料、有机玻璃等都已经生产;聚乙烯、有机硅、环氧树脂、离子交换树脂以及被称为塑料之王的聚四氧乙烯等,有的已经试验成功,有的开始投入中间试验生产了。
弹性物质
当人们还不懂得给胶加硫,可以改变它的性质之前,橡胶制品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天气稍冷,它变得很硬,容易折断;天气一热,它又变得又软又粘。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人们发现在橡胶里加进硫磺,就摆脱了这些缺点,变成柔软、有弹性,不透气、不透水的物质,成为制造轮胎的好原料。因此,直到现在,轮胎的产量和生产技术,还是衡量橡胶工业水平的标志。
从1919年在广州建立第一个小型工厂开始,我国橡胶工业已有三十九年的历史。旧中国时代,橡胶工业发展很慢,大部分橡胶制品是外国货。解放以来,橡胶工业发展很快。以轮胎产量为例,1957年比1949年增加了三十三倍,1958年预计比1949年增加六十三倍。
化工馆内展出的大小几十种规格的轮胎,表明我国不仅能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轮胎,而且制造技术已跃进世界先进水平。一个直径一点七公尺的大轮胎,是载重二十吨的卡车上使用的,每个轮胎的载重量就达到八吨。两三年前,人们才听说无内胎轮胎的名字,现在我国已经大量制造了。被称为轮胎最新技术成就的钢丝帘布轮胎、无帘线轮胎和胶乳轮胎等,在今年的大跃进中,我国职工也全部制造出来。各种轮胎行驶里程的增加也十分显著。现在一般载重汽车轮胎可以达到三万公里以上,城市公共汽车轮胎达到四万公里,最高到十八万公里。


查看完整版本: [-- 化学之花开遍祖国大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