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两座“团结炉”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8年11月 -> 两座“团结炉”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咸瑞光 1958-11-29 00:00

两座“团结炉”

第6版()
专栏:

两座“团结炉”
本报记者 咸瑞光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钢铁工地西北角的一条带形峡谷——回头窝里,流传着两座“团结炉”的故事,这两座团结炉从10月下旬建炉以来,到现在一直连续出铁,人们都兴奋得把它叫“回汉人民共产主义团结友爱的新结晶”。
建立和操作这两座“团结炉”的炉长,是贺兰县回、汉人民组织起来的前锋人民公社的两个男、女社员:男的是个汉族青年,叫杨玉琪;女的是个回族姑娘,叫吴月芳。这两个长期生长在农村的人,原来对炼铁是陌生的,10月中旬,前锋人民公社的回、汉族社员,一致要求到离家二百多里路的贺兰山去炼铁。杨玉琪和吴月芳两人,也同其他社员一样上山了。经过一个多月团结互助,互相传授技术,现在他们两人已是贺兰山五万多名回、汉炼铁大军中最出色的炉长之一。
杨玉琪和吴月芳这两个回、汉青年虽然同在人民公社的一个大队里,但由于他们分别居住在相距十几华里的两个村庄里,两人并不相识。这次炼铁时,两人一见就像亲兄妹一样亲密。上山的当天晚上,吴月芳就对杨玉琪说:“党把这样光荣的任务交给咱们,可得努力钻研,一定要炼出铁来,”杨玉琪笑着说:“只要回、汉社员亲密团结,铁一定会炼出来。”第二天,回、汉社员们都兴高彩烈地采矿、采煤去了,吴月芳和杨玉琪两人就试着建炉。可是两个人都不会建,而炼铁的光荣任务又随时催促着他们,两人在工地上想了好一回,吴月芳突然说:“不管想尽千方百计,总要把铁炼出来。咱们家里不是泥过扯炕(当地群众睡觉的一种热炕)吗,咱们可以仿照那种形式,再把它加工一下,变成个‘土方炉’,看能不能炼出铁来。”杨玉琪被这个女孩子的聪明和炼铁的坚强意志所感动,也坚决地说:“就照你说的办吧,不管有多大困难,我都能克服它,炼铁任务一定要完成!”于是,吴月芳背石头,杨玉琪泥炉子,很快就建起了一座“土方炉”。采矿、采煤的社员看到后,都高兴地唱起来:“回汉人民团结紧,钢铁堆得像山峰!”谁知烧了一天一夜,炼出来的铁却很少。大家非常焦急。他们请示了党支部书记冯聚富,冯聚富告诉他们,炼铁并不是十分容易的,应当仔细钻研,向别的地方学习。吴月芳提出要去外地学习,杨玉琪说:“你是个女孩子,刚刚出门,经验不多,还是让我去吧。”两人争论了好久,最后还是杨玉琪走了。
杨玉琪回来以后,把学习宁朔县的炉型、建炉、配料、装炉、冶炼等技术,全部告诉给吴月芳。党支部为了让回汉族社员很快掌握土法炼铁技术,就指定杨玉琪和吴月芳担任炉长,让他们分别带领一批男女社员负责建炉和冶炼。杨玉琪和吴月芳决定建炉的这天晚上,碰巧贺兰山上刮起了刺骨的西北风,接着飞起了鹅毛大雪。这时正在建炉的杨玉琪想起了吴月芳:我刚刚把技术教给她,她能利用吗?一个才十八岁的回族女孩子,能受得住风雪的袭击吗?他丢下自己正在建立的炉,连忙跑到吴月芳的工地。一看,几十个回、汉族女社员在风雪中,个个干劲十足:有的搬石块,有的背煤,有的运矿石。吴月芳领着几个人在挖好的土坑内砌炉壁。但是冻僵了的坩泥怎么也沾不到沙土炉壁上,他一边告诉她,“稀泥才能抹光墙”,在沙土炉壁上喷些水,再把泥和稀些就容易沾住了;一边冒着风雪担了一担水,帮她砌炉壁,直等吴月芳和许多妇女全部掌握了建炉装炉技术,把炉装好后,才回到自己的炉旁准备连夜加班建炉。
谁知他正要加工建自己的炉时,吴月芳又冒着风雪带着几名妇女来帮他建炉了。这样经过一夜的战斗,两座象征着共产主义民族新关系的“大地炉”便出现在这个山谷里。
炉子点燃以后,杨玉琪仍然不放心,单怕出了事故会影响生产,使吴月芳更加焦急。每当夜晚守炉的时候,他就教吴月芳和回族社员学冶炼技术。使吴月芳更加感激。有一天夜晚十二点以后,吴月芳照例去找杨玉琪交谈炼铁技术,但当她走进他的工棚后,发现杨玉琪正睡得香甜,她把被子给盖好后正要出门时,忽然发现杨玉琪的棉裤烂的露出了棉花,她悄悄地揣到怀里,回去给她的同伴说:“姊妹们,你们看,男同志帮助咱们炼铁,衣服扯烂了也没人给缝补;咱们帮他们缝补一下,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点关心啊!”于是,妇女们都纷纷去找男社员要衣服缝补。吴月芳在熊熊的火炉旁边一针一线的给杨玉琪把棉裤缝补得一新。第二天,杨玉琪起床后,突然发现自己的棉裤新了,从吴月芳一贯关心他的生活上,他就知道是她补的。这种阶级友爱的情感使他感动得几乎流下泪来。当天,他和支部书记冯聚富同志研究,并参观了附近地区先进炉的掌握火候的经验和火色的变化,在晚上告诉给吴月芳她们:矿石燃烧是什么火色,熔化是什么火色,出铁是什么火色。并说:“要使铁出得好,一定要掌握火候,不然,容易形成夹生或氧化等现象。”这样,使得她们掌握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冶炼技术。
两座炉子要出铁了,回、汉社员们看着他们团结友爱的结晶,一个个都高兴得跳起来。回、汉社员为了祝贺民族团结的胜利,把这两座炉叫“团结炉”。
新的民族团结的榜样,更加坚定了全队回、汉社员炼铁的信心。于是,全队整个工地展开了互传技术、互学技术,大建“团结炉”的活动。不几天,全队建起了一百个“团结炉”,二十多天就炼出生铁三十多吨。


查看完整版本: [-- 两座“团结炉”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