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访何厝村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8年11月 -> 访何厝村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夏景凡 1958-11-30 00:00

访何厝村

第8版()
专栏:

访何厝村
夏景凡
我们满怀着对英雄人民的敬意和激越的心情来到何厝村。
初到厦门,就听到这个最前沿的乡村里有许许多多对敌斗争和支援前线的英勇故事:
共青团员林忠明,在吊水灌田中,吊竿被敌人炮弹打断三次,他都立刻把它修好,继续吊水。并说:“蒋介石这个笨蛋,把我的吊乌(即吊竿)当大炮了,好吧,我就再来安它一尊!”
青年妇女林碧琼,在炮战中,自动去帮助炮兵烧开水,到井上打水时,敌人的炮弹在离她不太远的地方爆炸后,就立刻爬起来继续挑水。
党总支书记何江萍,在最紧急的时候,最危险的地方,有什么艰巨任务,总有他在场。他带病冒雨抢修被洪水冲断的国防公路,洪水太急,抛下的泥土石头都挡不住缺口,他和共产党员何允宙、何明类等奋不顾身地跳入急流,用身体挡住洪水,使公路迅速修复。……
我们到村子里的这天,天气晴朗,离何厝五六里路,就清楚的看到金门岛。站在何厝村边的海岸上,眼力好的人,还能隐约地看到敌人哨兵的活动,据说,要是敌人有汽车来往,连马达声也可以听见。这里的人民和敌人几乎是面对面的斗争了。
村子里,遍地是敌人打的炮弹坑,大部分房屋打得断梁塌壁,有的大树也被打去半截。猛然一看,战争的气氛笼罩了这和平的村庄。村子上的老人和孩子都转移到后方去了,留在这里的男女青年,在对敌斗争和生产上,都是十分英勇的。当我走进一些未被完全打烂的房子里,真有一种新鲜有力的感觉。供销部的货物还是那样齐全,售货员刚给一个少年打完了醋,又来了两个买糖的姑娘。理发店改设在一大间堂屋里,两个女理发员正在忙着给人理发。食堂的五个炊事员正在忙着切菜做饭。来到生产队的办公处,屋里围着一些人,桌上摆满一叠叠现金,几个人铁咧哒啦的打算盘,原来前线人民公社从10月份实行工资制,这次何厝村二营共发工资二千八百多元。
总支书记何江萍同志领我们去看海滩上的水产养殖场,敌人虽然也向这海滩上打了不少炮,但滩上甚至接近深水的地方却整齐地摆满了蚝石。他指着对面的小金门让我们察看敌人动静。江萍同志诙谐地说:“海水再小一点,我们就把蚝石摆到金门了。”
他又指着靠近海边的一块洼地说:“那儿是我们民兵练习打靶的地方。”我一眼望去,地上摆着十多架机关枪,机枪后面爬着一组组的民兵,聚精会神地在轮流练习瞄准。他兴奋地说:“我们的民兵不仅是这里的生产队,也是战斗队。他们日夜放哨、生产、练兵。前几天跟炮兵学打炮,都从一炮手学到五炮手了”。正如这里民歌所描写的一样:“民兵英勇全武装,筑成铜壁和铁墙,一旦祖国吹起号,冲上前线把国保”。
何厝村的民兵队伍中,有不少是青年妇女,女民兵中有著名的十姐妹。她们是十家的姑娘,在支援前线打击敌人的斗争中,有着同一的意志和行动,在同一个支前斗争的岗位上,结成了姐妹。十姐妹中大姐二十三岁,小妹只有十五岁。她们每人都有一支枪,跟男人一样背枪放哨,每天还争先恐后的都到解放军阵地上去收衣服,帮助战士们缝洗,两个多月中,她们已为战士缝洗了三千多件衣服。提起这十位姑娘,战士们就像夸赞自己的亲姐妹那样又热情又亲切。
这个村子上,还有著名的“小八路”。他们都是何厝小学的少先队员,可是他们又是部队的“小后勤兵”。他们帮助成年人修公路,擦炮弹,送开水,成为解放军叔叔的好帮手。我们走近学校,便看到学校的砖墙被弹片打的坑坑凹凹,山墙上的石灰都打掉了。老师就在这屋里给他们上课。孩子们都很安静很认真地爬在桌上作练习。下课后,便向我们扑来,清脆而又亲热的喊着:“你好,你好!”何大年要我们到他家里去坐,何佳汝也要我们到她家去看看,郭胜源还要下海边去抓几个大螃蟹来招待我们哩。
何厝村上还有说不完写不完的英雄故事,这里记下的,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但从这一滴中,我们不也能感到英雄的人民的脉膊么?


查看完整版本: [-- 访何厝村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