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邵固纺织业欣欣向荣 织机超过事变前三分之二 男女老幼都纺织户户发财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46年12月 -> 邵固纺织业欣欣向荣 织机超过事变前三分之二 男女老幼都纺织户户发财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46-12-27 00:00

邵固纺织业欣欣向荣 织机超过事变前三分之二 男女老幼都纺织户户发财

第2版()
专栏:

  邵固纺织业欣欣向荣
织机超过事变前三分之二
男女老幼都纺织户户发财
【本报威县二十四日电】威县邵固集一带纺织业在民主政府扶植下欣欣向荣。该镇十天内四个集,每逢遇集的那天,农民们扛着各色花布、毛巾、线子,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商旅们,驾驶着人力车、牛拉车、自行车,络绎于途。现在每条毛巾输出万打,花布在五千匹以上,线子的输入约两万斤左右。一位年迈的织民说:“纺织可是个好手艺,俺镇上真能胜过日进斗金,家家过着美满生活,我一集还能赚三千元。”远在事变前,这一带组织就驰名通都大邑,但织民们在旧政府的恶政下,受着高利盘剥,生活极度可怜,正如郑明旗追想过去所说:“穷机房,守着布,光屁股”。事变后,民主政府建立,纺织业曾一度恢复,但因敌伪的摧毁,很快的又冷落下去。“户户没来没柴断人烟,鬼子点房烧机起狼烟”的歌谣,就是记述当时的凄惨情况。抗战胜利后,经过土地改革和民主政府的扶植,机声又很快的复活了,并超过事变前三分之二。赵重母子从异乡逃回,赎回卖出的八亩地,政府又贷给他一千元作资本,旧手艺重拾,今年赚了十万多元,如今母子饱食暖穿。官地徐保和重新盖起两座新屋,得意的说:“鬼子在,是全家饿得皮包着骨头,现在能吃净米净面干粮了,”随手指着身旁的一个胖孩子说:“有鬼子时他才五岁,饿的爬着拾小砖吃,现在有馍头吃,也有学校上啦。”陈老太婆虽已年逾半百,而老当益壮,戴着老花眼镜,天天踏动着织布机,现拥有五万元的积蓄,她说:“待二年俺妮长大了,学会了织布,俺生活更好啦!”从苦海里跳出来的织民们,日夜不停息的纺织着,“有机子就有饭吃”,已成了普遍的通行语。不仅如此,人民高度的智慧,更得到充分发挥,邵固织民发明的勒布机,每天能织三匹布,较旧织布机快三分之二。丁寨房清臣发明的“八宝机”,出的布又美观又耐用,颇受群众欢迎,人们都说比洋布还好。据邵固周围十个村的统计,会织会纺的男女儿童有两千余名,儿童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随处可以听到长辈们对儿童的夸耀。官地女校里的女孩子们,在露天的大院子里,绕着线子高唱着:“马儿快,鸟儿飞,我的线子绕的飞。”教员王贵栾说:“这里又是织房,又是学校。”自从实行了半日制,早晨上午学习,下午纺织,学生由五、六人增到卅六人。教员王贵栾夜里织毛巾,白天里去教书,很受群众爱戴。


查看完整版本: [-- 邵固纺织业欣欣向荣 织机超过事变前三分之二 男女老幼都纺织户户发财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