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我们能呼风唤雨 记吉林省试验人工造雨经过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8年12月 -> 我们能呼风唤雨 记吉林省试验人工造雨经过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德天 1958-12-31 00:00

我们能呼风唤雨 记吉林省试验人工造雨经过

第3版()
专栏:

我们能呼风唤雨
记吉林省试验人工造雨经过
多少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曾经借助神话表达出人类征服自然的幻想——“呼风唤雨”。这种幻想今天已开始变为现实。
今年夏季,势力强大的西太平洋高压脊在7月和8月初牢固地控制着吉林地区,使吉林省出现了一百一十三天的干旱无雨,为几十年未有的高温干旱天气。在烈日曝晒下,水田裂缝,谷叶打卷。为了和“老天爷”作坚决的斗争,全省出动了几百万抗旱大军,用一切办法取水浇地。
这时,气象台特别紧张。这里,每天有很多农业社、企业、机关打电话或写信来探询气候情况,预报员们对自己工作感到不满。大家认为:按任务来说,做到准确的气象预报,已经完成了应负的责任。可是现在是大跃进的时代,只“消极”地把干旱的气象预报出去,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能积极地改变气候,给人们报个好消息,那该使人多么振奋啊!于是,他们提出要进行小型人工降雨的试验。在中共吉林省委和吉林市委的统一领导下,组织了各有关方面协作进行。一场工农兵向大自然的进军就这样开始了!
巧化工酷暑做干冰
要想“呼风唤雨”,首先要做出干冰(即固体二氧化碳)。干冰播撒在云层上,使云体局部冷却,云滴增大,大雨就会倾降下来。氮肥厂工人们担负了做干冰的任务,首先带头攻打人工降雨的第一关。
当时氮肥厂的干冰车间正处在施工阶段,很多主要设备还没有安装。但是大家听说生产出来的干冰要用作人工降雨,支援农民弟兄抗旱救苗时,干冰车间就沸腾起来。车间很多干部和工人们都不肯回家,安装工程顺利完成后,马上进行紧张的充填活性碳的工作。这工作原计划需要二、三天,结果六个多小时即完成。在车间指导安装和生产工作的苏联专家日切克夫知道提前出干冰的消息,也很高兴,他经常和工人们一起工作到深夜。干冰车间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援下,经过七昼夜的连续苦战,8月4日第一块洁白的干冰就诞生了。
飞将军拨云布雨
当氮肥厂工人试制干冰时,改装飞机的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
8月8日下午,人工造雨的试验正式开始。
一架飞机载着干冰,在气象台鲁强同志的指挥下,由飞行员杜导时、领航员冯玉民、通讯员纪家修等驾驶飞上天去,很快就发现正前方的一朵白云。这块白云迅速地往前汹涌滚动,飞机直追到蛟河县拉法乡上空,终于接近了云身。现在一个巨大云柱耸现在飞机的面前,这是个葫芦形的云柱,厚约七千公尺,方圆约二十到三十平方公里,通常叫做“积雨云”。这个可怕的积云层里,气流正激烈翻滚,气势汹汹。飞机已经上升到六千公尺。“进不进去?”这个问题顿时跳进飞行人员的脑子里,大家十分紧张。按照飞行常例,飞机如果遇到这种云层是禁止穿行的。因为这里可能产生强烈电波,或者发生雷电;垂直气流如果达到每秒升降一千到两千公尺时,还可能把机翼切断。
飞机正飞快地靠近云柱。杜导时一面和同伴们研究,一面沉着思考。他凭着丰富的飞行经验判断,气候虽然险恶,但还有一定的把握。“钻进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就在这一瞬间他做出了决定。飞机机警地从大气流的前上端钻进云层,顿时像狂风怒涛中的小舟一样,一会被大气流旋涡托起,一会骤然沉下,上下颠簸,急剧地升降着。外面冰针打击着飞机,机身外结着冰层,无线电话的联络已经失灵。杜导时沉着用力把住驾驶盘,下令:“撒!”通讯员纪家修扳开手阀,一批干冰撒入云层。接着,飞机勇敢地穿过云层,又绕到云柱腰部,连续播撒了一百五十公斤干冰。一瞬间,白云变黑,形成丝缕状态,弥漫开来,上下翻滚,云下出现雨幡,已经看不清地面。大雨降下来了!飞行人员们谈笑着飞回机场。据各处气象站报告,这次试验下雨十多分钟,雨量十六公厘,范围一百到二百平方公里。
当飞机撒下干冰的时候,在拉法新站等乡进行抗旱的农民们,正在一盆一罐地往庄稼上浇水。他们听到飞机声掠过天空,接着就突然下起雨来,都挨着雨淋跑回家去。他们又高兴又奇怪:“这雨下的真解渴,可就是有点蹊跷:它开始时细小,渐渐大了,后来又渐渐变小。雨下的密,雨点子大,风力小,力量弱,不损禾苗,这雨真不一般!”大家正在疑惑不解的时候,消息传来了:“人工降雨试验成功”!“我们能呼风唤雨啦!”
本报记者 李德天


查看完整版本: [-- 我们能呼风唤雨 记吉林省试验人工造雨经过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