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为汽车而战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9年01月 -> 为汽车而战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康国志 1959-01-31 00:00

为汽车而战

第3版()
专栏:

为汽车而战
本报记者 康国志
两年多来,上万辆“解放”牌汽车从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出来奔向各地。今年,“解放”牌汽车将要成倍地增加,同时还要成批地生产“红旗”牌和“东风”牌小轿车。汽车工人们怀着自豪感,把这些繁重的任务担了起来。
为了“红旗”
一进厂区,常常会看到华贵的“红旗”牌轿车和五颜六色的“东风”牌轿车首尾相随,往来奔驰。这是工人们正在进行行车试验。成批生产这两种小轿车,可不是容易的事。那些浩繁的生产准备工作,一般的需要一年多才能完成。但是第一汽车厂的工人们却准备五个月内攻破这座堡垒。
设计和制造一千九百套冲压模具,是准备工作的第一关。过去几个月才能设计和制造一套大型冲模,现在平均只要几天。几十万工时的任务,能够压缩在几万工时之内完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解放了思想,鼓起了勇气和信心。
当底盘车间的青年工人初次和技术人员一起参加设计时,他们没有胆量走进设计室,而是在老师傅的陪伴下走进去的。冲模夹具车间的一些老工人在画图板前,多年的经验在脑中翻腾,但不知怎样表达,他们默默地坐了几个小时,一条线也画不出来。可是,当他们离开桌案,到车间去看到样品汽车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他们看见自己所要设计的冲模是要生产什么样的零件,马上喊起来:“原来就是它呀,不用画图我也能做个冲模把它冲出来。”也有的人拿着零件去问设计师:为什么一个简单的零件需要这么多套冲模生产,能不能减少几套?技术人员听了他们的修改意见,惊奇地说:“你们才是最好的设计师!”工人们面前摆上实物,边想边画,一时画不出正规图纸,就画个比较简略的也能看懂。有些干脆自己设计,自己制造,全包下来,更是方便。现在工人们通过业余文化技术学习,通过技术人员讲解,一边参加设计,一边学习绘画知识,已经有不少人能画出完全合乎标准的正规图纸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了。他们设计的冲模,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并且没有实物也能进行设计了,他们说:
天不怕地不怕,
汽车厂我当家,
工人当了设计师,
党叫干啥就干啥。
这话一点不假,1月12日到16日的四天之内,冲模夹具车间就完成了平时需要几十天才能设计成功的六十三套冲模。接着底盘、发动机等车间工人们自己设计的夹具,也一批批地制造出来了。
在机修车间,从去年秋季到现在,都是日夜三班。几百台机床飞旋轰响。站在旁边的工人们正在想办法要把生产能力提高十倍,以便为实现班产二百五十辆解放牌汽车和成批生产小轿车赶制几百台现代机床。但是他们现在制造的还是土机床,要用土机床造出洋机床来完成这个任务。今晚,年轻的师傅萧文光正在值夜班,他制造的一台磨床,就要投入生产了。这台机床专门加工精密的零件窝杆,没有它就不能生产插齿机,没有插齿机就不能生产轿车上的齿轮。
前些天,车间把生产精密窝杆当作一个关键问题提出来,萧师傅表示要自制一台土磨床攻破它。当时有人拿出一个美国机床上的同样零件摆在跟前,对他说:“看看吧,这是多么精密呀!”他们认为土机床做不了这种东西,主张到外地的机床厂专门订制一台。但萧文光坚决反对,他不要“伸手牌”的磨床。结果,当那些人到外地跑了一大圈连个承制厂还没找到时,萧文光连续干了二十多天,把磨床制成了。
这台磨床在试车时加工了一个零件,达到零级精度,比那台美国机床的零件精度高了一级。有人说这可能是“碰运气”。他又加工了一个,还是零级,一点不差,谁能再说是“碰”上的呢!
苦干加巧干
这天飞着大雪,第二铸工车间职工们冒雪迎接着红旗队。这个队由厂长饶斌率领,正在给这个车间插红旗。
“铸工同志们,祝贺你们砸碎了全厂的‘瓶子口’,全厂的生产不再因为你们车间是一个‘狭窄地带’而严重受到影响。”厂长兴奋地讲着。
到讲话这天为止,全车间月产铸件已达到一千吨,突破设计能力五倍。有了铸件,才能制造汽车上的各种部件和机器。
共产党员张启文在掌声中从厂长手里接受了一面红旗,他就是突破千吨大关的中心人物。
去年张启文率领全组工人苦战了半年,最后干脆把铺盖也搬进车间。月产量由设计水平二百多吨上升到五百多吨,但是还不能满足兄弟车间的要求。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几千吨铸造任务的重担压在他们身上,很难完成。他们眼看着兄弟车间把一批批的铸件任务送给外厂,向外求援;忍受着本车间被人叫做全厂的“瓶子口”的称号,铸工们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就在这时,张启文等被派到外地学习。他们到上海的全国铸工红旗——中铸厂仔细地学习了人家的先进经验以后,就根据自己车间的情况,提出了“两班流水生产作业法”设计方案,改革劳动组织。结果不花一文钱,不增一台设备,月产量突破了千吨。
一浪高过一浪
千吨突破了,各车间又要求他们在2、3月份月产一千五百吨。于是,第二个,第三个“张启文”出现了,工人们接连提出好几个增产方案。车间里综合了这些方案的优点以后,正在组织“三班协作流水作业”,向2、3月生产三千吨迈进。
现在,铸工车间的天车上悬着一条巨幅标语:“争取铸工单位面积产量全国第一!”这是他们的新的决心。
跃进再跃进
热处理车间的各工部,各小组都高高挂起已达到“班产二百五十辆生产能力”的红旗,实现了“满堂红”。但职工们并没有松一口气,他们选择了尖端技术……气体氰化作为继续跃进的目标。这是增加汽车零件的坚韧,耐磨性和降低生产成本的重大关键。
在二工部一个不大的角落里,几个人把一个废弃的炉子切开,作为试验炉体。他们自己设计了一个炉门,用泥土糊起来。炉内充满可燃气体,表面看来炉门严密,可是只要是在炉门上擦一根火柴,从泥土缝隙中冒出的气体就会燃起蓝色火苗。有一次,由于炉上的一根细钢管没有接牢,透进了空气,炉内的气体成分因而发生变化,零件没有变硬,反而软得像面条一样。设备的简陋使这项试验宣告失败。
“还有希望吗?”有人问。
“肯定会成功,只要我们的工作做到家。”技术员唐锡斌坚定地回答。
新的试验又开始了!新零件只能从钢管中送进炉膛。但是这支钢管打开后,炉内气体冲出和空气混合很可能自然发火爆炸。这是紧张的一刻。
青年工人崔风泽说:“勇敢些,我们要学习上海炼钢工人丘财康。”
“只怕我们给国家的贡献少,损失大,让我来想个办法,”唐锡斌接着说。
唐锡斌高挑火把,就在那钢管打开后炉内气体和空气还没有混合的那一忽儿,人工地燃着气体,一条火舌立刻从管口喷吐出来。崔风泽赶快把零件从管口推进炉膛,另一个工人冒着火焰飞快地拧紧管口螺丝,那火焰就在他的手下顽强地旋转。零件被封在炉膛,氰化得十分合乎理想。从此用简陋设备进行的尖端试验宣告成功。
夜晚,当记者乘晚班电车离开第一汽车厂时,从厂房那边传来了火车的长鸣,这许是火车向外地输送汽车,也许是从外地运来了钢材。全国需要汽车厂供应更多的汽车,汽车厂也盼望着各地给运来更多的原材料。(附图片)


查看完整版本: [-- 为汽车而战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