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劳动之余……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9年02月 -> 劳动之余……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本报记者 1959-02-27 00:00

劳动之余……

第6版()
专栏:

劳动之余……
本报记者
傍晚,我们穿过遍布淮北平原的一些陡渠,访问了阜阳县插花人民公社社员王化昭的一家。
夕阳慢慢地沉下地平线,王大娘的大儿子王清福赶着四轮牛车从地里回来了;二媳妇吕秀珍肩着土筐从水利工地回来了;最小的儿子王清波从栽果树的地里回来了;四个上小学的小孩子也背着书包放学回家了。这时,王化昭一家人又团聚在一起了。
这是一个大家庭。王化昭这对五十多岁的老夫妇和他俩的十三个子孙都住在一个庭院里,老夫妇和十三岁的小女儿住在东屋;长子夫妇六口住在南屋。当我们一走进北屋,就被一幅崭新的对联吸引住了。从王大娘的谈话中我们才知道这是她最小的儿子的新房。他在半个月前才结婚,在我们离开插花公社的前一天,新娘恰巧从娘家回来。新房对过,是二儿媳妇的寝室。二儿媳妇是生产队的队长,她的丈夫正在合肥一个工厂里工作。
吃饭的时间到了。王大娘一家老少围着一张桌子吃面汤。她一边自己吃,一边喂着坐在腿上的小孙女。在盛饭的间歇,她笑着对我们说:“在公共食堂,吃得热呼呼的,有干,有稀,一天三顿吃的都不一样,比在家里自己煮可强了。以后,还要比现在吃得更好。我们这里搞了水网化,有许多旱田要改种稻子,水渠里还要养很多鱼,到秋天,我们就可以吃到新的大米和鲜鱼了。”
吃过晚饭,全家老少又陆陆续续地回到家里。灯刚刚点亮,两个五岁的小孙女就大声地唱起歌来了。她们唱了“社会主义好”,接着就唱安徽小调,紧接着又是跳舞。几分钟后,她们要我们也唱个歌。记者被这些可爱的孩子逼得没办法,只好哼了几句。她们得到了胜利,就更高兴地唱起来、跳起来了。这个时候,孩子的妈妈也低声地跟着孩子在唱。王大娘笑得眼眯眯,抱在手里的两个小婴孩也乐得不断地拍手。
在煤油灯下,四个较大的孩子专心地在复习功课。有的在学习拼音字母,有的在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十三岁的小闺女王清英对记者说出自己的心愿:“再过一年半,我就小学毕业了。我准备边学习、边劳动,将来好当个农业科学家——就像米丘林那样。”
大儿子和儿媳妇先后出去开会了。王大娘说:
“现在他们都去参加整社的会议了。不开会,他们就学文化,学哲学,他们都准备将来要达到大学毕业的水平呢!”王大娘哄哄手里的小孙女继续说:“别说别人,就是连她爷爷,五十九岁的人了,也到县城学习栽棉花的技术呢!要学习四十天才回来。俺二儿,不久以前才在合肥市学了三年文化。三儿小学毕业后,又在县里学习栽果树。有谁想到,我们这些祖祖辈辈是睁眼瞎的穷人家,现在竟会变成了一个文化家庭!”
王大娘手里的小孙女睡熟了。她把孩子抱上床以后,就忙着整理席子上的棉衣。这些棉衣是她给其他社员缝的。自公社化以来,她已经缝了一百多件棉衣了。她边整理边对我们说:“我给大伙缝缝补补,每个月也能领到工资。自办公社到现在四个月,我们全家十五人就有十三人做了新衣服。共做了二十二件衣服、一床棉被、四顶帽子。解放前就是四年也买不了这么多东西呵!解放前,我们只要有件破破烂烂的粗布衣遮遮身、挡挡风就满不错了。现在,年青的除了穿颜色好、花样新的细布外,还讲究式样,不少衣服是在缝纫厂用机器缝的……”她双眼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又低声对我们说:“最近,我们开始学习养蚕,社里要办蚕丝厂。将来,我们不单要穿细布,还要穿丝绸呢!”
王大娘的目光转向煤油灯,继续对我们说:“过去,在我们乡下人看来,煤油灯就够亮了;现在,我们都嫌它暗。我们公社试验沼气成功,有些社员已经用上沼气灯了,我们很快也就要用上。现在,公社还在盖沼气仓库,要储藏很多很多的沼气。那时候,还可以用沼气来煮饭呢!离俺家两百多步远的河网化渠道上,正在搞水力发电,不久,孩子们就可以在电灯光下面读书写字了,我这双老眼睛也准会比现在好用得多!”
谈到这里,她的十三岁的小闺女王清英也插进来说话了。一老一少,你一言我一语地描绘家乡美丽的远景。这个说,公社已经搞了砖窑,生产了好多砖,还正在设计居民点,不久以后,就可以住瓦房了。那个说,公社办了酒厂、糖厂、养猪场、养鱼场、养羊场,还到处栽果树,以后就能吃得更好了。她们的脸上,充满着幸福的笑容。


查看完整版本: [-- 劳动之余……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