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美哉海南岛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9年03月 -> 美哉海南岛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袁水拍 1959-03-30 00:00

美哉海南岛

第8版()
专栏:风土新志

美哉海南岛
袁水拍
刚踩过北方的残雪,一下飞机就踏上这花团锦簇的常春之岛,一种畅快的心情自然是难以形容的。海波轻拂沙滩,椰树高插云天,台阶上摆着玫瑰、秋海棠、菊花和红梅的盆栽。室内气温华氏七十度,吃西瓜,喝椰子水,软风吹来海的亲切的气味,唤起一个久别南方、远离海边的人的回忆。
现在还只是3月,海南岛还没有进入热带的夏季,尤其是在北方的海口市,主人们虽则穿着单衫,客人们却还一时不习惯不穿毛线衣,我们显然还来得早了一点。不过在一个外乡人看来,这里的花卉鲜果似乎不分什么季节而是连绵地开着成熟着。青的椰子高悬树梢,成熟了的已经落到地上,而刚出芽的椰树秧只有一尺高。古人的咏海南诗确是纪实:“海外风光别一家,四时杨柳四时花,寒来暑往无人会,只看桃花纪岁华。”
这样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自然是物产丰富的重要因素。中共海南区委书记杨泽江同志兴致勃勃地给我们介绍海南的物产和建设情况。他从两熟的水稻说到名贵的热带作物橡胶和香料,从著名的莺歌海盐场说到鱼翅、胭脂木和水晶,从水利建设说到交通规划远景,使我们听出了神。当我们参观了一个小规模的当地物产的展览室,旅行了几个地方,接触了一些干劲十足、热爱海南的本地和外地的干部之后,我们更加相信海南岛真是个又富又美的宝岛,天然资源,加上勤劳的革命的各族人民,加上大跃进,海南岛必将迅速建设成为比现在更加美好的、祖国的一颗掌上明珠。
去看搜书院
在北京欣赏过马师曾、红线女演的粤剧“搜书院”。剧本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海南岛。“搜书院”中把谢宝写得很好,戏也是个好戏,因此,听到海南宣传部副部长刘青云同志说,那个书院的遗址还在,大家就都想去看看了。从招待所坐汽车十几分钟就到。当年的琼台书院遗址,现在是琼东师范学校所在地。据师范的历史教员告诉我们,谢宝是清康雍年间人,出生在琼山龙岐乡,中了进士,做了几个月官之后就辞官回乡掌教书院,有一百多个门生。据说龙岐村附近还有他的坟墓。
琼东师范的校舍当然比过去的书院大了,但后院确有一座古老的二层楼。院子里一株巨大的鸡蛋花树正在开花,楼房的柱子是石头的,雕花的桁梁。楼上还藏有好几架线装书。书虽非谢宝旧物,但历史教员告诉我们,据老先生们讲,这座楼是谢宝书院的房子。据志书载,谢宝培养了一些高材生,并且说他善于识别人才,有“藻鉴不爽”之誉。但是现在我们的学校的规模远比过去为大了,琼东师范有六、七百学生,除正式学习的,还有函授的。我们去参观时,看到墙上贴着关于“青春之歌”讨论材料的壁报,师范学生和附属小学学生在作体育比赛,有男的有女的,不禁使人联想起谢宝时代的婢女的命运来。海南岛是1950年4月解放的,当时中学校只有五十三个,学生八千多人,到今年中学校已增加到三百四十九个,学生达七万二千多人。
苏东坡的流放地
访问了这个古迹,便引起了去看另一古迹的兴趣。琼州在交通闭塞的古代,是逐臣和囚犯的流放地,“崖州在何处,生渡鬼门关”,大家视为畏途。历代贬官之中,李纲、苏轼是最著名的。现在还有王公祠、苏公祠等名胜,祠内有苏东坡的石刻像和墨迹碑好几块。据说是诗人开凿的“浮粟泉”,至今清冽如旧。院子里种着红蓼、立鹤、麒麟吐珠等花草,还有各种热带树木,槟榔、桄榔、金鸡纳树等,是一个幽静的游览地点。
外地人一时不易辨别椰树、槟榔和桄榔树,都是羽状叶子的树。这种叶子可以像茅草一样用来复屋编墙。苏东坡被贬到此,开头租了官屋居住,后来不让他住了,只得“结桄榔奄以居”,想来就是那种羽状叶铺复的草棚。但是诗人并没有被这样的遭遇所压倒,从他的诗中看,他是乐观的,自信的,他对于当时被歧视、被压迫的少数民族是平等相待的,他一再地赞美海南岛。有这样一些诗句:“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空余鲁叟乘槎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我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南来万里真良图”。他和海南黎族朋友一起喝酒,有“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杯同”等句。他的一首四言诗更明显地表达了他有民族平等、同情弱小的思想:“咨尔汉黎,均是一民,鄙夷不训,夫岂其真,怨忿劫质,寻戈相因,欺谩莫诉,曲自我人……”接着下面还有更激烈的痛责汉官的话,“贪夫污吏,鹰鸷狼食”。
苏轼用不少诗句赞美海南:“果熟多幽欣,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快意雄风海上来”。四年流放生活,竟使他愿意留居下来,化为黎民,甚至索性自称为当地人:“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指他的海南朋友),鴂舌傥可学,化为黎母民”,“我本儋耳(古代海南地名)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上,比如事远游”,后四句是他被赦回大陆时留别当地朋友的诗。
椰林里的公社
虽则古代也有个别的人对黎族苗族抱同情心的,但无论哪一个封建王朝或反动统治都是执行民族压迫政策的。只有解放以后,海南岛的少数民族才获得了民族平等的权利。过去他们被迫逃到深山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现在黎苗同胞已经走出深山,不少迁到平地上居住,组织了公社,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大大提高了。
在海南岛南部的榆林港,一个叫做鹿回头的村庄里,我们访问了一个公社的生产中队,拥有五百多亩地,包括一百二十八户,共六百多人口,大部分是黎族。他们住的椰叶盖的屋子整齐地排列在椰树荫下,家家门口种着鲜花,门上写着鼓舞生产劲头的对联,用的是汉字。他们原无文字,愿意学汉字。支部书记黎玉山同志是个二十八岁的能干青年,他告诉我们这里的适龄儿童已全部入学,有中学生二十多个,有两个大学生在广州,两个在北京学习。他自己呢,过去不要说读书,连地也没有得种,一棵椰子树也没有,只靠砍柴过活,只有一件衣服。土改后他参加了党,读民校,现在能够看报,做笔记,写报告。1958年还进党校学习。在村子里走,一路上门窗墙壁和树上到处都是标语和民歌,看得出群众学文化的劲头。
这片椰林和附近的稻田原来都是地主的,一个汉族地主占了一百多亩,一个黎族地主占了三百多亩。农民自己开了荒也要被地主抢去,野果变成了他们的仅有的粮食。大跃进以后他们三顿都吃米饭。海南岛去年粮食大增产,总产量比解放初期多了一倍多。鹿回头中队的农民平均工资七元,最高十元。他们办了小学,民校,小孩有了托儿所和幼儿园。我们被一位黎族的妇联主任带到托儿所和幼儿园去看。孩子们不分汉黎在一起生活得很好。托儿所的孩子躺在吊床里摇荡着睡觉。幼儿园的孩子看见客人到,奔跑出来拉我们的手,非常活泼,唱着“社会主义好”和别的歌子。
阳光把椰叶的疏朗的影子撒在河滩上,热带的各种不知名的鸟四处鸣叫,一位在海南岛农村中以忠诚于党受人称颂的黎族干部,陪着我们穿走在椰林里,一边畅谈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以及公社的远景。我们抬头看见公共食堂墙上悬挂着的毛主席像,和大跃进的口号标语,这一切使我们感到虽则这儿远在祖国最南方的边陲,我们之间民族不同,却是心心相印的兄弟和同志,我们走着同一的道路。
一路谈一路走,不觉出了村,这时想起了鹿回头这地名。多么有趣的地名!有什么来历吗?黎玉山同志好像有点靦觍似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其实这真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从前一个黎族猎人在五指山上追猎一匹鹿,一直追到榆林港海边,鹿再也没处跑了,就回头一望,也许是找别的出路吧。这时,猎人也顺着鹿回头而望的方向去看,恰好发现有一个黎族姑娘……后来他们结了婚,他们的后代就在这地方定居了下来。漂亮的地方该有这样漂亮的名字啊!


查看完整版本: [-- 美哉海南岛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