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让新生的水利科学发扬光大 张含英代表的发言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9年04月 -> 让新生的水利科学发扬光大 张含英代表的发言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59-04-30 00:00

让新生的水利科学发扬光大 张含英代表的发言

第9版()
专栏:

让新生的水利科学发扬光大
张含英代表的发言主席、各位代表:
我以兴奋激动的心情听了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我完全同意这个报告。一九五八年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全面的跃进。一九五九年的国民经济计划,是一个继续大跃进的计划。在科学技术工作方面,诚如周总理所说,开始形成了千军万马向科学进军的群众运动,获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同时,在生产建设的各个战线上,还存在着千千万万的技术课题,科学技术工作者应当努力解决。这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胜利地完成这个任务。现在我想就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今后的任务,谈一谈个人的意见。
水利建设事业的飞跃发展,刺激科学技术的前进,同时有赖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推进
新的水利科学正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生长,随着水利事业的跃进,这一门科学将更迅速地发展,并且将加速地促进我国的水利事业。水利并不是一件新事业、新学问,但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有了新的内容、新的发展,从而成为一门新的科学。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了促进工农业的发展,尽快地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面貌,党和政府把根治水害、开发水利列为一项重要的建设任务。几年来,在主要江河上,大力培修了堤防并进而展开了江河的流域治理与开发,制定了黄河、海河、辽河、淮河、汉水、资水、沅水、澧水的流域规划和长江的规划要点,并在积极进行珠江、岷江、松花江和黑龙江的流域规划;兴建了大量的工程,大大地减轻了洪涝灾害,并使全国灌溉面积由一九四九年的二点四亿亩扩大到一九五八年九月底的十亿亩以上;水力发电容量由一九四九年的十五点八万瓩,扩大到一九五八年底的一百二十一万瓩。一九五七年冬季以来,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在整风反右斗争的胜利基础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大跃进。水利水电事业也显示一日千里的高速度发展,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一年中,据不完全的统计,共完成土石工程五百八十亿公方,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土石方总量七十一亿公方的八点二倍。全国灌溉面积由一九五七年的五点二亿亩猛增到十亿亩以上,扩大灌溉面积四点八亿亩,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扩大灌溉面积二点二亿亩的二点二倍,为旧中国几千年来灌溉面积二点四亿亩的二倍。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一年完成和开工兴建的大、中型工程有三千多处,其中坝高二十五公尺以上的水库工程有二千处。小型工程数量极大,占全年土石方工程的绝大部分。大量的群众性工程结合大型工程起了显著的作用。仅就防止灾害说,一九五八年上半年,我国许多地区,如河北、山东、辽宁、安徽、湖北、广西等地,都发生了轻重不同的干旱,全国累计受旱面积共四点七亿亩,但由于大量群众性工程发挥了作用,只有零点九亿亩成灾,而且也在不同程度上减轻了损失。夏季又有些地区发生了比较集中的暴雨,如河北东部、山东南部、河南西部等地,但由于大量工程的防洪和蓄水作用,控制了地面径流,大大地减轻了暴雨的为害程度。一九五八年黄河和汉水又发生了特大洪水,依靠历年所修的工程和群众在防汛中的英勇斗争,战胜了洪水。
水利事业的这样飞跃发展,无疑地要刺激科学技术的前进,同时,它也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推进。在一个简短的发言里不允许我详细地论述水利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我仅想从水利科学在我国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来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正确领导,以及我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艰巨任务和应有的努力。
正确地解决用水的矛盾、水的平衡分配、水的综合利用,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水利事业要求集体经营,要解决在个体经济情况下所不能解决的:上下游的利害矛盾、左右岸的利害矛盾、局部与整体利益的矛盾、当前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各经济部门间的用水矛盾。不能适当地解决这些矛盾,就不能充分发挥水的利用,不能根本消除水的灾害。
从另一方面讲,水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在时间上不平衡,在地点上也不平衡。水的来源是空中降水,有的季节多,有的季节少;在不同的年分,虽在相同的季节也有变化,或很大的变化。因之,有干旱季节,有干旱年份,也有雨涝季节,雨涝年份。在不同地区的降水量也不同,有的是干燥地区,甚至没有人工灌溉就没有农作物,有的是湿润地区,水流超过了土地的需要。这些自然界中的不平衡现象,也不是个体经济所能解决的,或不能完善地解决的。相反的,在私有制度下,却常制造人为的矛盾,使水旱灾害更趋严重。
就拿我们的治水方针之一的“以蓄为主”来说。蓄水是解决水量在不同季节或不同年份不平衡的方法,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也都有这种办法,例如我国古代的陂塘,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库等,但是,他们这些措施只是为了个人或少数人服务的。至于考虑到全国范围的水利资源、技术条件和经济需要,而定出以蓄为主的治水方针,在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霸占水,为少数人的利益,资本家是勇为的,若说蓄水是为了全民的利益,是不会作的。
考虑到我国水利资源的多寡,水源利用和土地开发的平衡,中央提出了以蓄为主的方针和南水北调的号召。在这一种政策的指导下,群众发挥智慧,创造了各种蓄水、引水和用水的方法,采用了满天星、葡萄串、长藤结瓜等蓄水引水系统,采用了河网化、引水上山、远距离引水等方法,还有地表水、河里水、地下水三水齐抓,充分利用水源的办法。在每一方法中都有很多的具体发明,成为一部极为丰富的学问。这些工程有小型的,也有大型的,如河网化就包括一个省或几个省的范围,引洮工程总干渠长一千四百公里,从岷县越过关山、华家岭,而到六盘山以东的董志原,灌田一千五百万亩。还修了蓄水量很多,而能作多年调节的水库。这是一套大小结合、蓄引结合的有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水利系统。人民都在千方百计地蓄水,尽量地利用水。这因为,我们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经济基础与社会制度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是非常协调适应的。人民都在为提高生产、提高生活、建设社会主义而热情地劳动着。
再举一个例子,水的综合利用,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有的,他们有的叫作水的多目标开发,也就是利用水来为各项经济部门服务。就一个流域的开发说,他们虽也有个别的例子,但是却受到资本家的坚决反对,而难以正常发展,更不能推广。就一个水利枢纽说,虽有不少综合利用的例子,但也受到资本家的把持,常难得全面发展。这是私有制度和垄断资本所带来的局限性,虽然有一种好办法也不能使用,更不能发扬进展。所以他们的科学工作者只能把水的综合利用当作一种学术来谈论,难以在实践中创造提高。我们是把水的综合利用当作水利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贯彻在各个河流规划、地区规划和各项设计文件中的。我们的大小河流都在作综合开发的规划,而且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我们在任何大小工程上都考虑水源和工程的综合利用,以发挥水源在经济建设中的最大利用;同时也配合工、农、交通事业的需要,按照经济计划和技术条件,合理地分配水量,以发挥最高的效益。仅就灌溉来说,只改善了过去地主把持的不合理的渠系,同一水源,灌溉面积就扩大了一倍或数倍。而在渠道上也尽量地考虑到水流和工程的综合利用。所有的新建枢纽,莫不从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能,考虑综合开发。至于流域规划,则分段、分区考虑经济上的重点需要,大中小措施配合,农林牧及工程措施配合,全面治理,综合开发。治水计划再也不是专为了某一项要求来治理,不是单纯地采用水利措施来治理,不是单纯地采用大型工程来治理了。从这一套治水思想出发,使水源为工业、农业、交通、都市和居民用水服务,以发挥最大作用,获得最高效益。这样,就发生了一系列的科学技术问题,在实践的经验中,在科学的研究中,这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理论逐步得到提高,因而科学得到发展。
我们的治水方针是:以蓄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群众自办为主,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必要的排水、大中型和国家举办的工程,达到全党办水利,全民办水利,多、快、好、省地把水患变为水利,以适应社会主义工农业发展的需要。我们采取的措施是:综合利用、综合治理、全面规划、全面治理,以发挥水利资源的最大利用。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以冲天的干劲,在祖国的河山上,绘成丰富多采的锦绣图案,它本身就是祖国的一部跃进史诗,一部科学文献,它是亿万人民的智慧结晶,劳动成果。
毛主席说:“一切事实都证明: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人民能够发挥其无穷无尽的力量。”水利建设的实践,又一次证实了这个科学的论断。
在短期内基本实现全国水利化,平原地区河网化;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做到土不下坡,水不出沟;在平原做到大雨不成灾,无雨保丰收
可是,我们所获得的成就也只是改造自然的开端,还有着更多、更大、更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也就是说,我们的水利史才写了第一页,在这第一页上写出了水利辉煌成就的开端,也写出了新的水利科学的萌芽。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则是一幅史无前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水利建设的图画。我们要在短期内基本实现全国水利化,实现平原地区河网化;要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做到土不下坡、水不出沟;在平原做到大雨不成灾、无雨保丰收。我们要在短期内实现全国初步电气化。为此,我们还必须大力进行流域的综合治理和跨流域的引水工作。这些动人的水利建设,便向水利科学提出了一系列复杂的和新的重大问题。例如,大西南的丰富的水利资源如何进一步调查和开发;大西北干旱地区怎样充分地利用当地径流,需要外地补给多少水;引大西南的水到大西北来走哪条路线,怎样穿山过沟,通过沙漠;修造像长江三峡这样大的水利枢纽,提出了一系列超现代水平的技术问题;在水利化运动中群众创造的土机械化、自动化设备怎样加以提高;在各项建设中如何利用当地材料、加快施工、节省资金……总之,为了贯彻总路线,加快水利事业的发展速度,保证质量,节约资金,要求开展一个群众性的持久的技术革命运动。
技术革命必须形成一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洋和土结合的群众运动
说到技术革命,常有人想到尖端。是的,这是不可缺少的,但是,除了尖端以外还有更多的工作,同时,也不能把尖端神秘化了。水利方面的技术革命是通过大量的、具体的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而实现的。所有这些新的技术和措施,都将在生产和基本建设的某一环节或某一部分引起变革,使其更加符合多快好省的原则。孤立起来看,仿佛每一单个的技术或措施并不具有一般所谓革命的意义,或者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进。但是,当把他们汇总起来看时,却是从各方面保证了多快好省的原则。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每个符合多快好省原则的具体技术和措施的采用,应该认为都具有技术革命的意义。前边说到新的水利科学在生长,也就是水利技术革命的体现。而新的水利科学的产生,就是无数的新的技术和措施的总的表现。这些技术和措施,有的是总结我国历史上的经验,有的是采用世界上的先进技术,有的是实践中的创造;它们的具体内容,有的是世界上最新的技术成就,也有的是设备和工具的改良、操作方法和程序的改良、劳动组织的改进,等等。也就是说,技术革命必须是一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穷办法与新技术相结合、土办法与洋办法相结合的群众运动。这是我们在水利事业上的经验,我们仍然应当沿着这个方向前进。
就目前的形势说,水利建设是迫切需要技术革命的,也可以说,技术革命是落在事业发展后面的。各处工地都有些一般问题或新问题等待迅速解决,都渴望着新技术和新措施的学习和推广。有的甚至是“骑在马上”等着技术,他们像在战场上激烈的战斗中,等待武器的接济一样。生产上的迫切要求,是刺激技术革命的因素,但是技术革命也必须快马加鞭,迎头赶上,起着指导生产的作用。这正是全国水利工作者当前的光荣任务。
总的说来,在我国新的水利科学已经诞生,我们应当在现有基础上发扬光大,迅速成长,为此,就必须掀起一个群众性的技术革命运动。我们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六亿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必将鼓起更大的干劲,提前完成我们的任务。
中国在水利科学上愚昧落后的时代已经宣告结束了,攀登上世界水利科学高峰的日子也必定不会远了。让我们高举革命的红旗,信心百倍地迎接光辉灿烂的未来吧!


查看完整版本: [-- 让新生的水利科学发扬光大 张含英代表的发言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