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太行办冬学经验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48年10月 -> 太行办冬学经验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常江河 1948-10-28 00:00

太行办冬学经验

第2版()
专栏:

  太行办冬学经验
常江河
为很好的开展今年冬学运动,特将过去太行举办冬学的经验汇集介绍供各地参考。
必须结合中心工作
根据林县、陵川、武乡、涉县、黎城、和顺、平顺以及一专区等地历年来的冬学工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组织形式与课程内容都是在一元化的领导下,结合着中心工作进行的。各地各时期的中心工作,即是冬学的中心内容。各地把冬学看成推动中心工作的场所,把冬学教育称为中心工作的“火车头”,中心工作的“讨论会”,老百姓的“议事厅”,成了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验证明,凡这样做的地区,不但能推动中心工作迅速得到开展,而且也使文化工作本身得到了顺利发展。如黎城等地中心工作领导同志不但注意组织各系统宣教力量与具体安排工作,而且能亲自动手,创造经验来示范,使中心工作与社教工作都做出显著成绩。某些地方只强调一面,使两者孤立起来,就常常发生矛盾,使工作受到损失。因此必须克服冬学与中心工作脱节的现象。
组织形式与活动方法要适应群众生活习惯
各地成功的冬学,又都是根据分散的农村条件及其他实际情况,并结合着生产来进行的。如在大村或分散的村庄,因生产形式多种多样,大家就都建立了按片划分的小冬学。这种形式在一九四三年整风运动后克服形式主义的空气下,在黎城、武乡、涉县等生产有基础的老区,就出现了。至一九四六年年关,根据和顺等十七个县一千一百三十九个行政村的统计,有两千七百二十个冬学,内小冬学一千零六十三个,约占冬学全数的百分之四十,做到了差不多一个行政村有两个冬学。其次在结合生产的形式上,有的作坊派代表到冬学听课,回作坊当先生传授,或干部分头到作坊深入教育。此外还有各业各行的学习组及饭市宣传,互助组酝酿等形式,既普遍,又深入,群众特别喜欢。再如近来邢台市妇女群众为了节省电灯费,一片一片的自愿结合起,在一块作活,这个结合形式,邢市民教馆已注意研究,适当结合进行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也是适应着群众的生活习惯,打破了先生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代之以大小组讨论,解决思想问题的民教民办法。教者起着启发诱导综合提高作用。至于领导者的责任,是了解群众思想,根据运动要求,掌握运动前进;特别是把群众活的事实变成生动的教材。如一分区赞皇吕德付的快板教材,黎城北流村的“行动起来就是教材”等,把我们的工作要求、群众的思想与行动,紧密的连在一起,真正变成了群众的自觉运动。因此好多二流子得到了改造,而且成了生产积极分子。这都是因为结合了生产,适应了群众生活习惯,走了群众路线的结果;否则冬学便办不好。就是勉强搞起来,也会是行政命令、形式主义、脱离群众的冬学。必然是开始人为的轰轰烈烈,后来越来越少,终至有教员没学生,半途而废。
农村大众文化机构要与冬学运动配合
村里的大众黑板、广播台、农村剧团、读报组、通讯组、青补班等大众文化组织机构,以往大部和冬学民校密切结合着。在推动中心工作与冬学配合上,起了很大作用,出现了许多典型,如黎城北流村在生产运动中的宣传鼓励工作;涉县垣曲村在大生产运动中和大运粮中的宣传鼓励工作;林县在翻身运动中涌现的道棚庵农村剧团;潞城微子镇等地的板人以及壶关大井村的文化建设等,成绩都很突出。他们的经验证明,不论在组织领导上,宣教内容上,都应与群众思想教育相结合。据一九四七年九月临城、潞城、和顺、长治、榆社、黎城、高邑、陵川、赞皇、邢台、邢市、元氏等十二个县市四千八百六十二个行政村的统计,有农村剧团七百九十四个,每六个村平均一个剧团。其次,读报组、通讯组、青补班,也建立的不少。但自去年后半年以来,由于领导放松,使农村大众文化工作处于停顿和自流状态。所以我们在今年开展冬学运动时,首先要注意农村大众文化机构的恢复整顿工作,使之配合着冬学运动,很好的服务于中心工作。
冬学识字教育
群众的识字教育,这几年来也有些成绩。如青补班在大部地区普遍建立。据武乡一九四七年统计,全县共有四百二十个青补班,参加人数为六千二百零七个,其中女青年就占了千三百二十二人,男青年有二千八百八十五人。内邱和庄青补班九十八人中,经一年学习,有六人识一千字,八人识五百字,最低的也识二百字。邢台城运用小先生送字牌,半年中男青年识字三百二十个,女青年识字三百五十个。还有涉县台村的儿童小冬学,东成村的利用小先生教课的妇女识字班等。一千户左右的台村,分散建立了八九个小冬学。既便于集合,又能深入讨论问题和识字,是扫除大村镇文盲的一个好办法。特别是黎城北流村创造的群众性办大众黑板与文化课相结合,教大家怎样写稿,具体帮助修稿改错别字;干部学习组与时事教育、文化学习相结合,以及青补班学员的互助写信,让教师改信等办法,打破了群众中存在的学了字及时用不上,用字时又及时学不上的没信心现象。从实际行动中直接提高了群众的文化水平。黎城北流张玉兴(男)、刘三虫(女)、张双英(女)等十个青年,当了村大众黑板报、县小报的通讯员。再如武乡等地的袖章识字卡片,潞城等地的午读、夜班,黎城车元村的按文化程度组织读报组、联句组、识字组,平顺等地的识字合作社,都是很好的经验与办法。但过去在识字教育上也存在着有形式主义,不是有重点的先教青年,而是全村男女老少一齐来,全面要求;不是从文化教育实际效果上着眼,而是常在花样翻新的形式上打圈子,结果是年年上冬学,年年不识字。今年要求识字教育的对象,除适应一般群众文化要求外,主要放在男女青年上。而且是找工作有基础、在群众翻身后有文化学习的要求与自愿的条件下去进行。特别要注意已经识了几百字的村干部与青年男女,给以继续提高,进行有效的重点扫除文盲,为将来大规模扫除文盲创造经验。


查看完整版本: [-- 太行办冬学经验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