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在前沿乡村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9年05月 -> 在前沿乡村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本报驻福建记者 1959-05-31 00:00

在前沿乡村

第5版()
专栏:

在前沿乡村
本报驻福建记者
正当相思树花香扑鼻的时候,我们来到了厦门。一路上我们看到前线人民公社的田地上水稻长得一片葱绿,负有对敌斗争重要任务的前线人民,一直坚持生产,还把地种得这样好,真是令人兴奋。我们怀着这种兴奋的心情,迫不及待地跑到屹立在前线的何厝乡去。虽然现在前线比较平静,逢单日才听到零星的炮声,但是一到厦门,特别是前沿,就不能不感到强烈的前线气氛。何厝乡和敌人占领的金门岛只隔一个十多华里的海面。在这晴朗的日子里,可以望见小金门岛上敌人的活动。但这个英雄乡的人民总是那么无畏地劳动着。敌人炮弹打成的断墙残壁还可以看见,敌人炮弹打成的土坑却一个也不见了;所有被打成坑的土地都填平了。所有来得及种的土地都种上了庄稼。
一手端枪,一手拿锄的何厝乡人民,决心既要保家,又要搞好生产。他们轮流站岗放哨,用锐利的眼睛监视着对岸的敌人。尽管劳动力不多,他们今年种了三百三十一亩水稻,五百一十三亩高粱,二百九十亩花生,四百六十亩蔬菜,还有其他作物。他们还计划收七十万块海蛎和在近海捕鱼。
这里水稻收成今年将比去年高。乡干部说,这是由于社员干劲高,种得早,种籽选得好,密植得适当。密植前社员吸收了老农的意见,大家一起商量,所以能因地制宜。社员保持着去年那种在炮火下苦干巧干的精神。有一天下午解放军部队邀请这个乡的群众看电影,社员们不肯放下工作,宁愿牺牲电影不看。关心群众的战士们就来帮助社员们,而把电影移到晚间放映。社员们为了弥补肥料的不足,派船到厦门远处运粪,并且打算捕捞一些水产作肥料。往年这个乡的居民是下海的不下地,如今社员们下海回来了又下地。
何厝乡出过许多支前和生产的模范人物,十姐妹就是其中一群。她们的年龄从十六岁到二十四岁,平均不过十七岁。她们是在同一个支前岗位上为战士们缝洗大批衣服中结成姐妹的。现在她们仍然一起工作一起住,在生产中个个像生龙活虎。当我们见到她们时,她们正把喂猪的包菜叶从地上挑回社里。大姐何惠琴、四姐何雪珍、六姐何素华抽空对我们谈了她们的近况。她们告诉我们,解放军战士说,没有打炮时不让她们缝洗衣服,所以她们集中力量搞生产。除了共种一块一亩四分水稻试验田和一块二亩高粱丰产田外,她们做着组织上分配的任何工作。大姐何惠琴去年为了多洗战士的衣服,把一岁孩子断了奶,送到后方,现在为了跟姐妹们一起坚持生产不愿到后方去。二姐何菜治和一老一小的社员养一百头猪。她养猪很细心,两天给猪洗一次澡,把猪养得很好。十姐妹所在的那一个生产队不论积肥挑粪,干起工作要比别队快。她们和全体社员一样,清早五点到七点干一阵,吃早饭后从八点干到十一点,下午从两点半干到六点半。她们还常常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四出拣肥。
坚持生产和坚持对敌斗争的何厝乡人民,就是这样干劲冲天和以忘我的精神争取今年农产海产双丰收。(苗地插图)(附图片)


查看完整版本: [-- 在前沿乡村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