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诗情画意“沈清传”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9年06月 -> 诗情画意“沈清传”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胡沙 1959-06-29 00:00

诗情画意“沈清传”

第8版()
专栏:

诗情画意“沈清传”
胡沙
看了朝鲜彩色唱剧艺术片“沈清传”,触景生情,使我又回忆起了朝鲜的优美无比的水光山色。那低矮温柔的茅屋,那满山遍野的鲜花,那奇秀的山峰和青翠的松柏,那山崖上流下的瀑布,那一望无际的海波,尤其是那喜歌善舞的勤劳勇敢的朝鲜人民。“沈清传”单从外景的拍摄和场景的处理,就够使人心醉的,更何况通过这个环境,描绘了一个优美动情的故事。
故事不用我来叙述,许多人对它并不生疏,因为继“春香传”之后,“沈清传”也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和乡村上演过,让人念念不忘。故事并不复杂,描写一个名叫沈清的少女,她出生后,母亲就死了,双目失明的父亲抱着她四处乞奶,将她养大,父女俩相依为命。后来听说用三百石白米上供,可使父亲眼睛复明,她就以三百石米身价自卖自身,被富商当作祭品投入海中。她的孝心感动了天神,玉皇命龙王迎她为上宾。后来又送她返回人间,作了王后,得与父亲相见。悲伤的父亲一阵惊喜,失明了四十年的双眼重又睁开了。
这是一个普通的劝人行孝的故事么?不是的,这个故事蕴藏着崇高的丰富的思想,象征着为了追求光明和幸福而不惜牺牲一切的人民的意愿。
“春香传”和“沈清传”都是朝鲜人民的集体创作,在民间流传了许多年。这是两部反抗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品,只要我们一想到这两部作品是朝鲜人民在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创作出来的,我们就能更深地体味到它的含义。
朝鲜人民将“春香传”和“沈清传”当作他们的艺术珍宝看待,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因为朝鲜人民赋予了这两部作品以优美的艺术形式,巧妙的结构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两部作品都称得起是诗剧,全剧诗意浓郁。
我们看电影时,可以从银幕上欣赏到许多优秀的七言诗。格律都很整齐,含意都很深,诗句中饱含着形象。这当然也应当感谢汉语的翻译者,我认为许多地方翻译得很好,很有味道。朝鲜的文化和我国文化有着深切的联系。我国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朝鲜人民也当作自己的诗人来尊敬。所以自然而然的在诗歌形式上有许多相通之处。
我说“沈清传”的唱词采用了七言的形式,也就是说她的作者采用了完美的诗的形式来抒发剧中人的情感。
其中有几段戏,如沈清半夜在月下焚香祈求上苍让父亲重见光明,演员歌唱得声泪俱下。沈清在投海以前向着惊涛骇浪又一次向上天恳求,一定要给她父亲睁开双眼,又再三嘱咐商人一定再回到她的故乡桃花村,看看她父亲的眼睛是否已经睁开了。那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又如海龙王送她重返人间的那一段群众合唱,那是对她的祖国和故乡的赞美。再如她乘着降仙花从海底升到王宫的湖中的那一段歌唱及当了王后之后仍念念不忙盼望父亲重见光明的歌唱,都由于情景安排的好和唱词写得美,使戏剧中的抒情部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欣赏到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抒情诗。
“沈清传”的故事其实是很复杂的。如今看起来使我感到不复杂,是由于艺术家提炼的结果。很显然,编剧家为了适应歌剧抒情的要求,把抒情的部分扩大了。把叙事和交待情节的部分就轻轻的一描而过,如那个商人和那个和尚的出现,只用了很少几个镜头,却把更多的篇幅给与了抒情部分。就是把对白部分减到了极少,把唱词增加了,也就是把剧中的散文部分压缩了,诗的部分增强了。这就是这出戏为什么给我们一种诗意浓郁的感染的缘故。
朝鲜的表演艺术家,如扮演沈清、沈奉事、沈清的亡母、龙王及国王的演员,都具有充沛的情感、优美的歌喉和杰出的表演技巧,他们将人物形象刻画的很鲜明,将剧情传达得很完善。
看一次这样的好电影,是一次美的享受。(附图片)


查看完整版本: [-- 诗情画意“沈清传”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