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秦淮河畔的庙会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9年06月 -> 秦淮河畔的庙会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周惜晨 1959-06-30 00:00

秦淮河畔的庙会

第2版()
专栏:

秦淮河畔的庙会
本报记者 周惜晨
在秦淮河畔,一向冷寂的马道街,这一天突然变得热闹了。南京市秦淮区在这里组织的废品回收流动“庙会”引起了人们莫大的兴趣。
康乐托儿所的大院子,临时变成了“庙会”的“露天剧场”。西墙脚下一块三尺来高的平坦的台子下挤满了观众,一个个都聚精会神地欣赏着台上演出的节目:“王大娘卖废品”。
王大娘问废品收购员胡老二各种废品的用途。只听她用人们喜爱的锡剧腔调唱道:
“第一问你破鞋底,第二问你烂麻包,
第三问你旧报纸,第四问你废橡胶。
碎铜杂铜有啥用?什么东西用塑胶?
头发渣子做什么?鱼鳞能做啥原料?”
胡老二挑着一副高箩(收废品用的担子),也用同样的调子唱答:
“破烂鞋底能造纸,复制麻绳用麻包,
废旧报纸包装用,废胶还制再生胶。
铜丝铜皮碎铜造,牙刷皂盒用塑胶,
头发渣子制药品,鱼鳞提炼鱼鳞胶。”
王大娘见胡老二对答如流,条条入理,不由得频频点头,满脸带笑。只见她略一沉吟,又唱道:
“破烂棉花做什么?牲骨能做啥材料?
香烟屁股有啥用?零碎玻璃要不要?”
胡老二不加思索,就又唱道:
“烂棉纺纱能漂白,牲骨熬油做原料,
香烟屁股杀虫药,零碎玻璃能回造。”
随后,王大娘便把自己家里的废品卖了出来。看到这里,观众们都现出满意的笑容,他们对“演员”们认真热情的表演满意,他们更对“王大娘”积极卖废品的行为满意。
这些“演员”都是第一次登台,演出的节目,从编、排到化装也都是他们自己动手。论演技,当然不能和大剧团相比,但是,他们为工作为人民服务的这股热情却是非常可贵的。
在院子进口处的“展览馆”里,一只巨大的“聚宝盆”赫然蹲立在中央。这只“宝”盆里盛满了各种“宝”物:碎铜、烂铁、旧布条、烂棉花,等等。有人也许会失笑:这叫什么宝?旧布条、烂棉花谁家没有一些:是的,这“宝”字正好就是“宝”在这“谁家都有一些”。
在“展览馆”的墙上,贴着红色的大幅光荣榜,榜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老太太的光荣事迹:因为她积极地卖出了大量的废旧铜、锡器。
在院子外边的街道上,一列长长的摊头和几辆流动货车被人群包围着。摊子和车子上边,摆满了各种小百货、山货、瓷器、花席和儿童用品,真是应有尽有。只一天多的时间,就卖出了巴蕉扇七百多把,苍蝇拍一千多个,肥皂、菜刀、铁勺、锅铲等,几次添货,都销售一空。除了小百货以外,仅山货、瓷器、花席等几门货就回收了现金六百多元。
紧挨着货摊的,是几十副高箩沿着墙边一字排开。收购员们在箩边热情地接待着“献宝”的人群。今天,要数他们“生意”最兴隆。看,他们一个个都忙得满脸通红,汗珠顺着膀子向下滴。
这一天,最先来“赶会”的是全国著名卫生模范鲁大妈。她领着一大群人敲锣打鼓兴高采烈地来到“庙会”上,每人手里都拿着各种废品。原来,鲁大妈听说要在马道街举行“庙会”,几天前就做了准备。她把家里用不着的铜脚炉、碎玻璃等统统收拾到一起,准备去“赶会”。这一次,鲁大妈是第三次出卖废品了。三次共卖得十多块钱,她用这些钱给大儿媳妇、小女儿各买一件衬衣,给外孙买一件汗衫、一双小鞋子,给自己和孙子各买一顶草帽,自己又买了一只茶杯,此外,又买了两把巴蕉扇子、两块药水肥皂、一个砂锅。剩下的钱,鲁大妈准备留给在一女中念书的小女儿缴学费。卖了废品,买回来这么多东西,合家都高兴得了不得。大妈说:“拿废品换来实用的东西,对生产、对生活都有好处。”
秦淮区创造的这种以文艺宣传、物资供应、废品回收等互相结合的流动“庙会”形式,不仅对群众的吸引力大,影响深刻,而且效果也好。仅在夫子庙、双乐园、石坝街和马道街的四次“庙会”上,就回收了五十二吨废品。在南京市废品回收工作评比中,秦淮区被评为单位冠军。
(附图片)
徐启雄插画


查看完整版本: [-- 秦淮河畔的庙会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