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抗旱战线上的共产党员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9年08月 -> 抗旱战线上的共产党员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群声 1959-08-18 00:00

抗旱战线上的共产党员

第6版()
专栏:

  抗旱战线上的共产党员
  群声
在大江两岸的湖北省,一场“降伏旱魔、与天争粮”的全党全民抗旱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们身先士卒、战胜困难,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夜以继日挖掘水源,引水上山……。在斗争中表现出无数英雄、忘我的动人事迹。下面所记述的,只不过是他们之中的点滴事实。
“抗旱试验田”
旱象发生后,当阳县王店公社莲坪管理区大多数干部和群众都积极投入了抗旱斗争,但也有部分人存在着等天下雨的消极思想。特别是对水源差的田,他们认为无法可抗,准备丢了不管。这时,管理区总支书记张昌新决定选择条件最差的光明生产队第七小队的五十一亩中稻,作为他的“抗旱试验田”。这些田是全管理区有名的“干家畈”,既无塘,又无堰,历年都要靠天吃饭。当张昌新深入到群众中进行访问,寻求抗旱的办法时,人们只摇头说:“除了下场大雨外,别无办法可想!”但是老张并没有灰心,他访问了许多老农,终于从同老农郭顺德的谈话中找到了解决办法。于是他马上召开了全队社员会,向大家介绍了郭顺德提出的办法,让大家讨论行不行。群众一听说有了办法,劲头马上就来了,连夜计划搭桥,并自动拿出了箱子二十三个,木料四十一根,门板十七块,作为搭桥制涧的器材。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战,搭起了一道十七丈长的木桥,挖开了一条二百五十米长的接水沟,不仅使五十一亩中稻田灌上了水,而且使历史上的“干家畈”变成了自流灌溉。这件事马上就在全管理区传开了,大大鼓舞了群众的斗志。人们说:
“有名的‘干家畈’都变成了自流灌溉,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抗旱的。”于是积极想办法抗旱。现在,全管理区已有七百五十七亩原来认为无救的田也灌上了水。
和群众一起研究
随县历县公社何家管理区星炎生产队,为抗旱用水的事,开展了一场大争论:二小队队长赵永凤主张把堰塘的水车起来,能抗多少是多少。大队队长何仙芝却主张筑坝开渠引水,远引近灌。星炎队的水稻受旱面积较大,抗旱需水多,哪个办法最好呢?在这个队领导抗旱的管理区主任共产党员何儒发细心倾听人们的争论,并同大家分析研究,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天旱无雨车堰水可以救急,但不能增加水源,车一天少一天,不能坚持长期抗旱。附近有河,筑河坝,开渠引水,却可以把抗旱与兴修水利结合起来,可以把车水田改成放水田,是个费工小,收效大的好办法。在这里开渠引水合适吗?何儒发决定自己参加勘察。
次日大清早,何儒发就和另外几个人出发了。来到曾家河一看,他们舍不得走了。这里地势高,水流急,又是一个夹山咀,在这里拦河筑坝,抬高水位,水就可以顺右岸山咀开渠引到三、四、五三个小队灌田。他们决定了坝址,计划好渠道线,当天下午,一百五十多个劳力就投入了战斗。何儒发带头下到水里打桩,抬石头,社员换班,他不换班,叫他休息,他也不休息。社员们看他们主任为抗旱这样苦干,大家的决心和劲头也更大了,老年社员何开林也三天三夜没下工地。
经过三天三夜的苦战,一条五丈长、五尺高、一丈宽的拦河大坝筑起来了,五里长的盘山渠道也挖通了,并且还挖了七条小支渠,被挡住了的河水,渐渐升高,终于逼进了渠道,驯服地流向三个小队的田里。二百一十五亩干得发裂的田,变成了自流灌溉保收的好田。
渠成水流,社员们正要何儒发好好休息下,想不到他却悄悄来到五小队车水工地上,和社员们一起车起水来。他在那里车了三天水,把抗旱中的劳动定额、工具修理等问题都合理的解决了。使五小队创造了车水新纪录。
高山找水源
湖北省山区秭归县香溪公社长春管理区金星生产队党支部书记熊作楚是一个二十六岁的小伙子。抗旱斗争开始以后,管理区主任周祖金打电话问他:“小熊呀,能不能保证水稻不受灾?”他口里答应:“行!行!”心里却像火燎着一样焦急,生产队今年栽的晚稻多,现在正含苞出穗,可偏在这节骨眼上发生了旱灾!稻田里的水干了,田里密密麻麻的裂开了一寸多宽大口子,秧苗叶儿卷了、黄了。要抢救这些晚稻真是困难重重。
他匆匆的走到田边,找生产队干部商量,大家说,老辈人不止一次的说过,凉水沟有一股泉水,不知那年崩山,泉水不见了,他想既然有人见过,就一定有水,要是把这股泉水找出来,问题就解决了。他们派了三个社员到山上找水,谁知到了晚上,找水的社员回来说,山是光秃秃的,根本没有水。他更加着急了。他看着社员们失望的面孔,耳边又响起了周主任的声音:“小熊啊!一定要战胜干旱,保住丰收。”他毅然的站起来对生产队长说:“你领导大家继续挑水,我上山去!”说罢又同几个老农谈了谈,便带领五个社员上山去了。他几乎一直是把耳朵贴着地面往上爬的,听到一点细微的声音就敲敲听听,到确实没有听到什么动静的时候又继续往前爬,就这样一次、两次……他终于在地底下把那股泉水找着了。他们挖了四尺多深,泉水就开始往外涌,足有碗口粗,这时已半夜了。月亮开始西斜,星星在空中眨眼。他们又连夜顺着山坡修了一条两里多路长的沟,把泉水引到田里来。
抗旱和打仗一样勇敢
学春同志真能干,
苦干实干加巧干,
为了抗旱保增产,
组织群众来抗旱,
日夜车水灌田地,
禾苗得水长得欢,
全体社员来学赶,
争取当上红旗班。
这是天门县界牌管理区党总支给共产党员匡学春写的大字报,表扬他在抗旱斗争中的先进作用。
匡学春1954年复员回家后,被分配到城关石灰厂工作,参加农业生产还是今年6月间的事。他一到农村,就碰上了紧张的抗旱战斗,党总支分派他到古老生产队担任突击队长,组织和领导基干民兵抗旱。他愉快地接受了。这个突击队共有男女民兵四十人。由于他吃苦在前,事事带头,合理地调配劳力,队员们的干劲愈来愈大,在短短三天三夜的苦战中,他领导全体队员消灭了九十七亩棉田的红蜘蛛,并把五十四亩棉田和一百七十四亩稻田都灌上了水,使受了旱的禾苗恢复了生机。这样,一贯被评为三类队的古老生产队,现在已上升为二类队了。社员称赞说:“学春是个好党员、好干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附图片)
  龚乃昌 插图


查看完整版本: [-- 抗旱战线上的共产党员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