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降伏旱魔的人——记朱官成领导群众抗旱的模范事迹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9年08月 -> 降伏旱魔的人——记朱官成领导群众抗旱的模范事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田庄 胡烈斌 1959-08-21 00:00

降伏旱魔的人——记朱官成领导群众抗旱的模范事迹

第6版()
专栏:

降伏旱魔的人
  ——记朱官成领导群众抗旱的模范事迹
  本报记者 田庄 胡烈斌
在这里,我们为读者介绍一位这样的人:从外表看,他几乎没有惊人的地方——矮小的身个,削瘦的脸盘,肤色黝黑而发亮。但是,就是他,一个充满着热情、浑身闪耀着干劲的人,领导群众降伏了旱魔,夺得了早稻、中稻的丰收。
他的名字叫朱官成,是湖北省江陵县马山人民公社马南生产队的党支部书记。这些日子,老朱领导群众战胜干旱的英雄事迹,就像一阵风似地几乎吹遍了全公社、全县、全专区的每个角落。许多地方的干部和群众正在掀起“学朱官成、赶朱官成”的热潮,决心以他为榜样,做到旱一天抗一天,确保今年农业大增产。
这是早稻抗旱丰收以后的事。
7月天,烈日似火,干旱越来越严重了。刚刚领导群众从旱魔那里夺来早稻丰收的老朱,终日寻思着:早稻虽说丰收了,但是,中稻和一季晚稻面积大、产量高,俗话说得好,“老鼠拉木锨,大头还在后头哩!”
当时,老朱把全队的塘堰排了下队,发现塘堰现存的水,顶多能灌两餐水,而根据中稻生长的需要,起码还得七餐水。这个长工出身的支部书记,凭他多年的生产经验,认为现在必需把湖水翻上来,塘堰里仅存的水暂时蓄起来,以便在干旱最严重时救急。当他把这主意在一次生产小队长会议上说出来时,他以为会得到大家的支持,谁知他的话音刚落,第二生产小队队长小易就开腔了:
“朱书记,现在塘堰里多少还有点水,我看不必忙着花那大的劲翻湖水。哪有不落雨的天!”
另外几个小队长虽说没有开口,但可以看出来,他们对小易这番话是有几分同意的。就连生产队长黎昌林心里也是这样嘀咕着:“早稻抗旱已经弄得人困马乏,现在放着近水不用,反而去车远水,将来落下雨,不是白费力气。”
老朱有这样一个特点,大家思想不通的事,他从不勉强大家去做。但是,他也有这么股劲,只要在他看来是正确的而又有利于大家的事,哪怕天大的困难,他也总得设法把它做成功。他清楚:抢救中稻和一季晚稻(特别是中稻),并不是大家反对,而只是大家对旱情估计不足,思想麻痹,缺乏长期与干旱作斗争的决心。为了帮助大家认识旱情的严重性,消除等天下雨的思想,他决定找与干旱斗争有经验的老农,通过他们把群众发动起来。有一天,他到第七生产小队去找高昆华、王传富和王成烈几个老农。高昆华是队里有名的善观气象的“土专家”,他凭几十年的老经验,什么时候刮风下雨,能够猜上个八、九成。所以老朱一看见就问他:
“这几天有雨吗?”
老高头好像知道老朱的心思似的,回答道:“老朱呵,中稻再不抗旱非丢不可啦!”
老朱跟老人们闲扯中,勾引起一连串的往事。就拿乙亥年说吧,这一年的雨哟,直下到六月六才住点,塘满堰流,但是后来连干了二十多天,还是把大片大片青乌乌的青禾,活活地旱死了。闹得人们东逃西散,讨饭度日。老人们说:“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现在不翻湖水救中稻,将来准吃大亏啊!”
老人们的这段经历给人们很大教育。原来准备等天下雨的第七生产小队队长王良万,立即带领社员在靠太湖港的李家垱,架了四部水车,三天工夫灌了四、五十亩中稻,还把八口塘灌得满满的。但是,与这个队相邻的第九生产小队,十七口塘就把十六口的水用得一干二净,结果还有五十多亩中稻没灌上水。老朱抓住这个典型,立即召开现场会,并提出“长期抗旱还是短期抗旱?”“大抗还是小抗?”让大家鸣放辩论。这一来,全队的干部和群众很快就丢掉了等天下雨思想,一场与干旱争夺中稻的斗争便开始了。
把湖水翻上来是有许许多多困难的。湖水地势低,路程远,特别是这个队劳动力和工具都十分不足。因此,在那些不寻常的日子里,为了帮助各队发动群众克服困难,老朱每天从早到晚不住脚地跑来跑去。7月中旬的一天中午,老朱刚刚在七、八、九队检查完毕,又顶着太阳到了第二小队,这时队长小易和社员们在湖边上架水车,小易见老朱来了,老远就喊了起来:
“朱书记,我们的中稻算是无法保住啦!”
老朱顺口“嗯”了一声,就朝着小易走去,一问原来是这样的:这个小队的塘堰已经干涸了,一百二十多亩中稻,只有靠七部水车翻湖水。他们计算了一下,即使不分日夜地车,一天也顶多灌六亩,一百二十亩中稻全部灌上水,就得二十多天。老朱一听,心里着实慌了。因为他知道这个队能用的水车都拿出来了,能车水的人也都出动了。从来在困难面前不肯低头的老朱,这时突然感到“困难”这两个字,就像一块千斤重的石头压在心头,越来越重……。他猛地一想:为什么不到群众中想想办法呢?趁中午休息的时候,他特地找到了外号叫“参谋”的符全名和楚正华、谢传先几个社员,根据他们的意见,把原来需要经过三个塘堰的车水路线,改挖一条五、六百米长的渠道,这样就可以把七部水车减少到三部,同时,原来一部水车出水,现在增加到三部,这样一来,一天就灌了四十亩,全小队一百二十多亩中稻,只三、四天时间,全部都灌上了水。这就是被人们传颂的“以沟代车”的车水经验。这以后,老朱还依靠群众采用“穿田挖沟”的方法,使水不再经过一大块一大块的干渴的土地,直接而迅速地流进急需抢救的稻田里。亲爱的读者,在此刻滴水滴金的情况下,这样到底节约了多少水,同时,由于及时地灌上水而能增加多少粮食,没有人算过这笔账,但是,人们永远记得,老朱,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个党的工作者,在这场同干旱的斗争中,他花费的心思和精力却是不能用数字表达的呀!
8月,我们来到了老朱领导的生产队。尽管时间那么短暂,但他浑身闪烁着的冲天干劲却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是个永不知疲倦的人啊!我们到的第二天,为了访问他,我们曾找了好几个小队,最后在第二小队碰上了他。没说上几句话,一下他不见了。结果在第七小队又找到了他。这天,他戴着草帽,赤着脚,在火热的太阳下正跟小队干部研究抗旱问题。陪同我们访问的老周同志关心地问他:“老朱,吃过饭了吗?”“没有。”老朱漫不经意地回答着。我们看了看表,这时时针已指向三点半钟了,他还未吃中午饭哩!我们突然想起刚到的时候,就有人告诉我们,老朱忙起来忘记吃饭已是家常事了,特别是7月间,中稻正在抽穗灌浆,而干旱也更加严重了。老朱每天顶着炙人的太阳,赤背光脚,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常常几天几夜不进家、不洗澡、不换衣服。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在第二小队跟社员一道车了两天水,到了夜晚,社员们都回家睡觉去了,他却披着月色赶到八、九队,到了九队李家牌坊村,他发现村后有一块三亩多中稻干涸了,其中大约有三、四分田已经“炸茎”倒下来了。当时,南风呼呼地吹得稻禾直不起腰来。他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寻思着:如果不灌水抢救,一夜工夫准会全部吹倒。于是,他拔腿就朝村里走去,但又想,社员们已经干了一天,现在正睡得香甜,怎能叫他们起来呢?折身又转了回来,去到田边,已经抽了穗的稻禾,随风左右摇摆,好像求救于老朱似的,这时他想:能眼看着快吃到嘴边上的稻米丢掉吗?不能,不能!他立即下了决心,跑到村里叫醒了小队长和一个社员,在蒙蒙月色中,三个人从老远的一口塘里提水灌田,不知怎的,这件事一下被社员们知道了,没有一袋烟的工夫,又来了十多个社员,大家七手八脚地终于把这块田的稻禾救下了。
老朱就是这样的人,在抗旱的日子里,他是没日没夜地工作着,有几次差点昏倒在车水架上,但是,当发现有人不注意休息的时候,他却常常以严厉的口吻批评别人。例如,队里为了让社员在大热天劳动好、休息好,曾经决定早上工,晚收工,中午一定要休息,但是,由于社员劳动热情高,常常对队里的决定“阳奉阴违”。有一次,老朱在十队开罢干部会,已经是深夜十一点了,这时八小队的张家杨岭还是锣鼓喧天,他摸着黑赶到那里一看,原来是小队长尤金相和二十多个社员还在车水,老朱老大不高兴地说:
“十一点多了,怎么还在车水?”
小队长还未开口,社员张继成和张继松就接过去说:“朱书记,你看谷子快给干死了,现在还差两、三线水,车完了就休息。”
老朱看看稻禾也确是干枯得厉害,再没说什么,就走到小队长尤金相的那架水车跟前,把身体较弱的社员张继发换了下来,一面车水一面对尤金相说:“以后可要坚持制度呀!到时间一定休息!”过了两天,当顶的太阳晒得大地直冒气,老朱又来到了第八生产小队,碰巧小队长正在田里检查田缺,老朱带着责备的口吻说:“看你,该休息又不休息。”其实,老朱就是个带头不休息的人呵!社员们每每看到老朱赤背光脚到处跑的时候,都是这样说:“我们不休息有你照顾,可是你太不照顾自己了!”老朱每逢遇到这种场合,只嘿嘿地一笑,说:“我这已经成了习惯了,没有关系!”
我们离开这里时,这个队一千四百多亩中稻已经黄熟了,社员们正忙着抢收。目前,虽然这里的干旱更加严重了,水源更加困难了,但是,在老朱的领导下,人们的干劲却像燃烧起来的火焰一样,越烧越旺。为了争取晚稻的丰收,现在,这个队参加抗旱的人数已由原来的三百多人增加到六百多人,水车由六十多部增加到一百多部,日日夜夜,田野里到处响着车水的哗哗声。(附图片)
朱官成(站在水中者)与老农符全名、谢传先等人,在研究如何挖渠道
  朱官成(左第五人)在抗旱斗争中经常与社员一起车水
本报记者 田庄 胡烈斌摄


查看完整版本: [-- 降伏旱魔的人——记朱官成领导群众抗旱的模范事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