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采油尖兵薛国邦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9年10月 -> 采油尖兵薛国邦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59-10-30 00:00

采油尖兵薛国邦

第10版()
专栏:

采油尖兵薛国邦
在玉门石油管理局老君庙采油厂二矿场的采油区里,经常看到一个身穿沾满油渍的工作服、骑着摩托车到处巡逻的人,一会儿在这里和工人谈谈,一会儿又到机器旁边蹲下来,听听机器和出油的声音。这就是综合三队的队长薛国邦。
薛国邦是个“巡逻兵”,也是个“侦察兵”。他对队里的每一口油井,比细心的母亲了解自己的孩子还要清楚。工地上别人不知道的或者还没有发现的情况,他早就掌握了。有时,油井发生了事故,在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他就奋不顾身的去抢救,使油井正常生产。他对待工作很认真,每进行一项工作,都事先和队员们商量。人们都称颂薛国邦是个“红色标兵”,哪里有困难,他就在哪里出现;哪里有危险,他就挺身而出,战胜困难。
薛国邦领导的综合三队,在大跃进的1958年,提前三十七天,超额2.9%完成了全年原油生产任务。今年1至9月份,又超额8%完成了原油生产任务,实现了日日增产,月月满堂红。特别是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的公报和决议发表后,队员们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增产节约运动,生产纪录日日刷新,平均日产水平比第一季度猛增了20%。因此,这个队被局党委命名为“跃进队”。
薛国邦经常到井场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道研究解决生产关键问题。对全队的五十多口油井,实行“勤检查、勤调整、勤分析”的管理方法,并且做到井井有记录、有分析资料、有管理措施的科学管理制度,专职专责,对每一口井都做到心中有数。有了这些资料,一发现油井有问题,就能马上对症下药。一次,有口新油井不出油,薛国邦就详细地查阅了它的钻井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又召开干部、工人、技术员参加的三结合会议,提出了措施,使这口油井由不出油变为间歇出油,再由间歇出油变为连续自喷油。由于他们在油井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避免和减少了故障的发生,使原油产量节节上升。1958年初这个队的原油日产量是三百吨,后来节节跃进到日产五百吨、七百吨、八百四十吨,到年底就突破了千吨大关,为国家增产了大量石油。
今年第一季度,综合三队边部油井受到水淹的威胁,四口高产的油井被水淹没,十四口油井的含水量逐日上升,严重地影响原油产量,每天要减产二百多吨以上。面临这种困难情况,部分干部产生了悲观情绪,对完成任务缺乏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薛国邦挺身而出,一面发动群众尽力批判消极情绪,一面和大伙一齐商量,及时采取措施,解除水淹油井和含水量上升的威胁,扭转了原油日产量下降的局面。老君庙采油厂有一批长期关闭的油井,不能生产,人们把这些油井叫“顽固井”。薛国邦经常想:要提高原油产量,提高油井利用率,解放关闭井,是重要的途径之一。所以他常考虑复活这些油井的办法。当厂党委提出“围攻‘顽固井’提高油井利用率”的口号时,他提出了爆油管的建议,使六口长期关闭的“顽固井”恢复了青春,正常投入生产。
薛国邦不仅自己带头大干巧干,而且也帮助别人大搞技术革新。党总支书记李光明同志提出钢丝绳代替抽油杆的重要建议,他就帮着搞,提高了工效,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钢材。今年4月份的一天,戈壁滩上刮着刺骨的寒风,薛国邦领导的综合三队正紧张地给237油井进行“压裂”,用极高的压力把带着细砂的原油打到几百米的地下,要戈壁献出石油。大家都聚精会神地盯着井口看。突然供油管脱了口,打进去的原油从一个小缝中像倾盆的黑雨一样地射到四、五米以外。这种油碰到人的皮肤上,比钢针刺还疼。这意外的事故使有些工人惊慌起来。当时停车吧,井道就会被砂子堵死,使一口价值巨大的油井报废,影响生产任务的完成。继续压裂吧,车子排气管爆发着火花,井场上到处都是油气,附近又是选油站,很可能发生火灾爆炸的危险,造成的损失就更大了。这时大家都眼盯着薛国邦,他们想:油井千万不能报废,火灾决不能发生,否则,油井全套压裂设备将会被毁灭,操作工人有生命危险。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使他忘记了一切,脱下棉衣,向井口冲去,扑到喷油的地方,用棉衣裹住了管线,用胸脯贴住油管脱口。强烈的压力打得人东摇西摆,满身麻木,失去知觉。这时候,在场的工人同志,都争先恐后拥了上来,都想把他换下来。但他清醒过来的时候,仍然坚持不放,决心奋战到底。经过一个多钟头的搏斗,直到油井真正喷出黑呼呼的原油的时候,他才松开身子。当他看到这口井顺利出油而且产量提高四倍的时候,心里真有说不出的喜悦。


查看完整版本: [-- 采油尖兵薛国邦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