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治业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9年10月 -> 治业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何北仁 1959-10-31 00:00

治业

第8版()
专栏:

治业
何北仁
最近,我到北方的农村走了一趟,在一个著名的人民公社里,我不仅看到了滚滚如海浪的农村群众运动的高潮,而且,看到了祖国新农村的未来。这个公社的土地全部高级园田化了。大地正像诗人们所形容的,“如锦似绣”。在种麦的那当儿,拖拉机整日在田野上咆哮奔驰。如今,几十里地内已是一片绿茸茸麦苗的海洋。穿行在田间的公路上,可以不断看到雄踞在田间的机井房,这像是大地的心房,锅驼机在它里面哒哒地转动,清清的流水,像白色的血液灌进田垅里去。
这个公社机械化的程度是这样的高:有二十六台拖拉机,十六台康拜因机,九台脱谷机,和四百多台其它大小机械。机井有三百多眼,排灌机械二百多台。这个公社的土地差不多全部都用拖拉机耕种。水利灌溉也全部机械化了。从去年10月到今年8月,十个月没有下过透雨,但是夏田和秋田都没有缺水。人们说:“浇熟了夏也浇熟了秋,这是开天辟地以来没有的事”。这个公社大片丰产方里的麦子,每亩地平均产量八百多斤。丰收的麦子全部用脱谷机和康拜因机脱粒。这里的人们高兴地说着俏皮话。他们说:过去我们用“碌碡不翻身”形容“大荒年”,今年我们要用“碌碡不翻身”形容大丰收。
周围的人们,都羡慕和赞扬他们优异的生产条件。这条件的确很好,没有人不为他们的这些条件而庆幸和兴奋。但是,使我深受启发的,却是他们怎样才达到了这一地步。
说来,更是使人无限敬佩。自然,由于这里的人民作出了优异的成绩,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特别重视,因此国家在机械化方面给予他们的援助比较多一些。但是,这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原因是这里的人民发奋自强,有坚强的“治业”精神。
就拿打机井和添置灌溉机械来说,这里有过这样一段动人的历史:从1955年冬天起,这里就开始了打机井的群众运动;1956年又大搞水利建设。但是,这一年遇到了空前的大水灾。80%的土地遭灾,村庄和房屋被毁。有些井也被淹没了。但是,1957年他们接着大干。这一年每亩地平均收了三百多斤粮食,算是一个丰收。秋收以后,在干部和群众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人已经感到满足了,“往年从来没有收过这么多粮啊!”他们主张,这两年群众生活苦,今年丰收了,应该让大家多分些,吃好些。这些人不积极扩大积累,发展生产,而是去急着改善生活,购置并不急需的用品。他们还主张:现有的机井不少了,以后少搞点,搞慢点。认为再多搞就是“劳民伤财”。他们有的主张:要多搞也行,但要国家多贷款,有的还派代表到县委会去请求贷款。
以上这种主张,遭到了另一种人的反对。这种人主张“还要大搞”。道理是现有的机械设备和水井,还不能保证平安度过旱年,今年丰收了,更应该趁热打铁。手里有了本钱,更应该接着大搞了。他们说:“钻井取水,这不仅是眼前增产,而且是为后代儿孙置福哩,是百年大业。”他们主张:“治业先治本,丰收先取水。宁愿少吃点,吃次点,也要先把机井打成。”他们主张:“钱由自己出,事由自己办。一个劳动日少分一两角,钱就有了;力气身上有的是,没有本事就去学。”在党的领导下,在干部和群众当中展开了一场辩论。辩论的结果,赞成“治业”的人是绝大多数。有不少人,积极投资,献料,有的把结婚的钱先拿出来,有的把盖房的木料,准备善后的棺材板也献出来了。“治业”派取得了彻底胜利,机井化得到了实现。1958年每亩粮食的产量增加到四百零六斤,1959年,每亩地粮食的产量更增加到八百斤。至今,有人一谈论起这里人民的特点来,总还有一条,叫作“治业思想”强。
“治业”思想,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如果把土地园田化,耕作和灌溉机械化看成是一种耕作上的革命,那末,“治业”思想,就是革命的事业心。这是宝中之宝,值得珍视和发扬的。这个公社新事业的发展说明,农业机械化是增加产量的最主要最可靠的措施(这当然不能孤立地去解决),而农业机械化的实现,主要又要靠农业建设者节衣缩食积累资金。在不断发展生产条件下,自然应该重视不断地改善人民生活,但我们更要不断发扬“治业”精神,以求不断地更多增加生产和改善劳动的条件。今年,比之去年,我们全国又是一个更大的丰收;明年,农业逐步机械化的重大任务又摆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在庆幸我们的丰收和生活改善的时候,更好地向这个英雄公社的“治业”精神学习吧!


查看完整版本: [-- 治业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