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向革新的道路飞奔——访山东滕县第一焦化厂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9年11月 -> 向革新的道路飞奔——访山东滕县第一焦化厂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车林 毕万兆 1959-11-29 00:00

向革新的道路飞奔——访山东滕县第一焦化厂

第6版()
专栏:

向革新的道路飞奔
——访山东滕县第一焦化厂
本报记者 车林 毕万兆
乘坐津浦铁路火车经过山东枣陶地区的时候,只要你探头向车窗外一望,成群的烟囱和炼焦炉立即投入你的眼里。这就是全国有名的山东滕县第一焦化厂。
1956年,在这儿炼焦的工人们就开始了从煤气里提取焦油,把它加工制成煤油、柴油、汽油和粗酚等石油化工产品。今年头十个月里,他们生产出的柴油和汽油就有三百多吨,并且试制成功工业用润滑油、防腐油、石蜡、溶剂油和硫酸铵等四十多种产品。焦油的回收率提高到1%以上,各种石油产品的产量比去年增加了三至五倍。
土法上马
从产品看,你也许认为这个厂子有许多近代化的设备,是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工厂吧!可是,八年以前,这儿只有十八个工人和七座陈旧落后的明火炼焦池,现在,除了新建了几座焦炉以外,大部分还是用旧式的炼焦池生产。
“土法先上马,逐步再提高”。在他们这里体会十分深刻。1956年的一天,工人出身的生产技术科科长范宗模从报纸上看到了一条从煤气里回收焦油的新闻,他想到自己厂里炼焦不知白白地跑掉了多少焦油,就下定决心要把焦油收回来。他把自己的想法提了出来,立即得到了领导上的支持,在老工人李成信的协助下,在窑炉里砌起了油道,用一根白铁管代替冷凝器插入炉里,就开始了取油试验。焦油取出来了,一座容量三十吨的窑炉收到了三十公斤。这时,他们发现别的地区采用的开滦式密封炼焦炉出的焦油比他们多。但是新砌这样一座炉子,就得用五万块青砖,要花五百元。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就大胆地用土坯来代替青砖,建成了一批开滦式炼焦炉。从此,每炉的焦油回收量迅速地上升到了一百八十公斤,产量提高了五倍。就这样,一座破旧落后的土法炼焦厂变成了既出焦又出油的工厂。
逐步提高
土办法取到油了,能不能再挤一挤,多出一些呢?这个念头立刻来到工人们的心里。一天,工人张胜亮站在炼焦炉前观看火焰,他忽然发现三十五号焦炉上顶陷塌,出的煤烟特别浓黑,第三天出焦,他仔细地检查这个炉子,发现焦炉顶部的焦炭色泽灰暗,灰分大,煤炭结焦后收缩了,油道口和煤气垛分开了。根据这一现象,他们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发现煤气垛太短,使煤气不能完全通过冷却器变成油。根据这个情况,他们又经过几天试验,改进煤气垛,结果黑烟不见了,澄黄的焦油源源不断地通过冷却器淌出来了,出油周期延长了,五十吨容量的炼焦炉,抽油量达到了五百公斤。油出多了,焦炭质量也提高了,结焦时间由十二天缩短到九天。
三年来,由于工人们大搞技术革新,也使工厂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设备得到了不少的改进,开始逐步走向半机械化、机械化。今年建成了一座化工车间,拥有了三台一吨到一吨半的蒸馏锅,两部蛇式冷却管和一部搅拌机,生产能力达到了日处理焦油一百吨。
如果你问起这儿的工人明年怎么样?他们会告诉你:当你明年来看的时候,这儿又是一番新的模样了。


查看完整版本: [-- 向革新的道路飞奔——访山东滕县第一焦化厂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