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曲艺音乐杂谈——听曲艺优秀节目汇报演出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0年01月 -> 曲艺音乐杂谈——听曲艺优秀节目汇报演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凌 1960-01-29 00:00

曲艺音乐杂谈——听曲艺优秀节目汇报演出

第4版()
专栏:

曲艺音乐杂谈
——听曲艺优秀节目汇报演出
 李凌
曲艺艺术,从1958年会演以来,有着显著的发展。首先是,它在歌唱新的建设和斗争生活、为社会主义服务以及探索和创造这些新的题材的手法、风格方面,有着许多新的收获。像良小楼演唱的表现保卫国家财产、誓死却敌精神的“徐学惠”,马增蕙的刻划先进和保守斗争的“双窝车”,上海群唱的“向秀丽”,邓碧霞歌唱革命烈士英勇就义的四川清音“江竹筠”,王毓宝的通过婆婆孙女看焰火来歌唱大跃进胜利的“看焰火”。这些新的节目的音乐,都生动而又深刻地表现了新的英雄人物和事迹。
从曲艺形式来说,要表现新的斗争生活,不是没有困难的;有些节目,意义很好,但只用一人或两人单靠说唱来描绘时,形象就不易突出。有许多词句,如果按照以往的行腔处理,往往缺乏良好的效果,这就不能不促使我们许多有经验的艺人,在固有的腔调上作一些新的尝试。像良小楼演唱的“徐学惠”中,有许多原来是分开来唱的句子,她把它连贯起来作了新的处理,这样就使词意更加连贯而完整。
本来,说唱艺术多半是“追字求腔”,歌唱起来才易于了解。然而有许多静止句,尾腔常常是落在下行的音型上。像“徐学惠”中的“人民首都灿烂辉煌”的“灿烂辉煌”四字,以及后面的“满城欢乐”等,按照原有的腔调往下发展,就很难描绘得有声有色。演员为了不致“以调害词”,使内容受到形式的限制,她把这几句腔调,作了新的安排;走腔改为宽阔高亢,并有必要的延伸和顿挫,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它的感染力。
要承继,更要发展,发展是为了使传统的艺术形式,更好地表现新的事物和新的情感。许多固有的曲牌,有它的优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次有的演员的唱腔因为和内容有矛盾,有些重要的语句由于腔调的关系唱得低沉而缺乏力量,便不容易取得效果。
这次汇报演出,出现了许多新的人才。这些年青的演员,在声音本质上,都具有较好基础。他们中间有些音质是优美的,字音也很清晰,最初几句,很快就把观众迷住了,但到中途,却显得平板,这恐怕是对整个段子的层次安排,每节的抑扬顿挫、快、慢、松、紧……等艺术分析注意得不够。
优美的歌喉非常重要,但必需加以慎密的研究,作出出色的安排,才能动人肺腑,有的人声音并不见得特别宏亮、丰美,由于细致雕刻就能取得很深的效果。这就不能不对内容多多体会,悉力向前辈作更多的学习。
乐队伴奏,对演唱者的协助是很大的。孙书筠的演唱,稳定、深情,她的台式比较含蓄,对字句的行腔也很注意。在描写向秀丽英勇地为保护国家财产而不惜牺牲时,非常突出,向秀丽临终时,对党的热爱,以及她母亲对儿女的关怀,情深而亲切。在这些地方,伴奏起了极大的烘托作用。
余如四川清音的一些节目,乐队轻清柔美,声音也非常准确,真是“唱到曲中深情处,一扣一压倍动人。”


查看完整版本: [-- 曲艺音乐杂谈——听曲艺优秀节目汇报演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