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千里马时代的朝鲜作家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0年02月 -> 千里马时代的朝鲜作家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西虹 周毅之 1960-02-22 00:00

千里马时代的朝鲜作家

第5版()
专栏:访朝通讯

千里马时代的朝鲜作家
西虹 周毅之
在伟大的千里马时代,朝鲜作家是走着怎样一条生活和创作的道路?这个问题,我国的文艺界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兴趣。
不久以前,我们在朝鲜各地进行友好访问的时候,曾经注意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在铁水奔流的高炉前、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和在农业社的生产班里,一次又一次地碰到朝鲜的作家。假如不是主人介绍,我们根本猜不出谁是工人、农民,谁是作家。就是我们过去认识的作家,主人介绍之后,我们也得仔细打量一番才敢认。这些站在劳动岗位上的朝鲜作家,操作机械是那样认真,身体又是那样健壮,看了真叫人从心眼里感到高兴。
作家参加体力劳动能行吗?“一面劳动,一面创作”能行吗?我们且从朝鲜作家的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来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作家当工人
我们在访问熙川工作母机厂的时候,看见诗人金舜石满身油污,手上拿着一把老虎钳,正在车间里工作。这位朝鲜青年诗人下厂劳动已经一年,没有一天迟到或早退。现在他是这个厂的五级检验工。金舜石告诉我们,在他离开平壤之前,劳动党中央就向下厂劳动的作家明确指出,作家下厂劳动不仅仅是要换件工人服,而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工人阶级的思想情感。因此,下厂以后,他就给自己规定了一条:首先遵守劳动纪律,然后再谈写作。
有这样一件事,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们车间有个十七岁的小工人,名叫郑用龙,由于个子矮小,站在高大的车床前面特别引人注意。有一天,金舜石发现郑用龙没有来上夜班,就找作业班长问。班长指着车床后面说,那不是他吗?原来郑用龙刚从家里赶回工厂,累得站不起来,正坐在地上休息。那天晚上,他开始工作比较迟,却超额一倍完成了任务。下班后,金舜石找郑用龙谈话,才知道这位小工友昨天趁着休假,回去看望妈妈,因为没赶上汽车,一口气跑了八十里,到家已经是半夜。他和妈妈谈了一会,第二天起晚了,又误了车,只好再徒步赶回工厂。小工友说得很平淡,觉得自己到时候就应该赶回来上班。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金舜石。他从郑用龙身上,看到了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金舜石说:“要是我,当天就不一定能赶回来;工人同志的纪律性就是强。工厂里有许多这样感人的事情,不断地教育了我,鼓舞我的干劲和坚持劳动锻炼的决心。”
但是,由作家变成一个工人,并不是那么容易。诗人金舜石刚进工厂的时候,上夜班就很不习惯。夜班上完了,白天又偏偏睡不着。要克服这种困难,需要有坚强的决心和高度的热情。现在,他已经习惯于过这种紧张的劳动生活,而且身体比以前更结实了。每天跟工人一起上班下班,很愉快,同时一有空就写劳动日记,记载身边许多工人同志的高贵品质。金舜石说,他的笔记本上尽是油污,不像过去那样干净,但内容却比过去丰富多了。现在他的创作热情很高,每天早上都写诗,上班时才放笔。他从自己的亲身体会,深深地感觉到,党要作家下厂、下乡的政策非常英明。
思想创作两丰收
在兴南化肥厂,我们访问了咸镜南道作家同盟支部书记边熙根。他已经在厂里工作两年,参加劳动一年。现在他是化肥厂的五级机械装配工。三年的时间不算长,但是这些劳动生活的日日夜夜,却给他的思想感情带来重要的变化,也给他的文学活动带来可喜的收获。
边熙根开始走上生产岗位的第一天,他身上穿着洁白的工作服,在工人面前露出又白又柔软的手,不由得脸红耳赤,当时真想把工作服在油桶上擦一擦,把两只手也插进油桶里去。但是,他的这种想法很快就消失了。许多淳朴、诚恳的面孔朝着他微笑;许多沾满着油泥的粗大的手掌热烈地握住他的手。他被分配到革新组担任机械装配工。在工人同志的关心和帮助下,他很快就习惯了,熟悉了工作。现在他的脸上和工作服上也粘满了油泥。有一天中午读报以后,一位电焊工很有风趣地说:“现在我们的作家同志也很像个工人了。”边熙根听了很高兴,恨不得跑过去拥抱这位工友,因为工友们已经把他看作是他们中间的一个了。后来,他在革新组负责装配干燥炉,他也是突击队员中的一个。机器轰隆隆地转动着,一堆一堆的肥料不断增加,他感到很自豪。就是这样的生活,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工人同志们对待劳动的共产主义态度,和他们的种种高贵品质。他那强烈的创作欲望,就是从这种燃烧着的感情中产生出来的。三年来,他写了十一个短篇小说,一个中篇小说“青年们”,还写了电影剧本“红色的辫带”。边熙根说,工人同志们都非常爱护作家,他们总是让作家去干比较轻的活,重活留给自己干。工厂党委也很关心作家,每个季度都总结作家的工作,给他们安排写作的时间。下厂作家除了自己写作之外,还参加指导工厂里业余文艺小组的活动,并且负责培养一些工人作者。
朝鲜作家正是沿着这样一条健康的道路前进的。他们一面参加劳动,一面进行创作。虽然这样的道路才走了一年多,但是已经收到很好的成效。边熙根同志说:咸镜南道的二十个下厂、下乡的作家,去年他们每个人都有新作品问世。比如:在龙城机械厂当车工的诗人金朝奎,写了儿童文学“海边的孩子”,最近还打算出版一本诗集。在高原郡劳动的作家千世峰,写了长篇小说“石河的青春”。作家蔡奎哲在水产事业所当捕鱼工,写了长篇小说“东海”……。这些作家的新作品,都歌颂和描写了千里马时代的新生活,不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比过去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作家参加劳动之后,不仅作品的面貌起了变化,同时作家本人的精神面貌也起了变化。比如,在检德矿山当风枪手的诗人咸永基,不仅和工人一样劳动,还提了许多合理化建议。他在一年中六次被评为模范工人。从前,他写的诗并不怎样好。最近他在“文学新闻”上发表的长诗“爆破工”,比以前的诗好多了,受到读者的好评。现在他是共和国创作最多的诗人之一。今年是朝鲜解放十五周年,最近咸镜南道的作家讨论了献礼写作计划,准备写长篇小说两部、中篇小说三部、叙事诗三部、话剧一部。这些作品的题材,也都是作家们在劳动中获得的。
咸镜南道作家们生活和创作的情况,也是朝鲜作家的普遍情况。显然地,朝鲜的作家们已经把劳动生活和创作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党的教导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我们去朝鲜作家同盟中央委员会作友好访问。鬓发斑白的韩雪野同志和另外几位朝鲜作家,早已在那里等候中国客人。韩雪野同志是近代朝鲜最早的进步文学团体“朝鲜无产阶级艺术同盟”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文学活动,我国人民是比较熟悉的。现在他是朝鲜作家同盟中央委员会的委员长。那天,韩雪野同志的谈兴特别浓。他用谈心的口气向我们说:“我接受党的委托,搞作家同盟的工作,不能长期下到下面去。可是,我很想跟工人农民在一起。1960年春天,我也要下去参加劳动几个月,体验生活。上午我和一位刚刚获得劳动英雄称号的女工谈话,她谈得真生动,我坐在办公室里想一百年,也想不出那样动人的东西。”接着,韩雪野同志感触颇多地说:“我已经有四十年的文学创作活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的时期,我们要接近工农群众,困难很多;现在这条路打开了!……”
是的,过去在日本侵略者的追捕、迫害下,朝鲜进步作家们所进行的保卫民族文化的斗争,的确是十分艰苦。当时他们接近工农群众的确有重重困难和阻碍。1925年,虽然有了
“朝鲜无产阶级艺术同盟”这样一个进步组织,但是作家与工农群众之间的道路还是不能打开。他们的作品常常被查禁,他们自己常常被投进监牢。那时候,只有在金日成同志所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地区内,文学艺术才真正属于人民。1945年“八·一五”解放以后,朝鲜作家面前便展开了一条通向工农群众的广阔道路。
劳动党中央和金日成同志不断地教导作家:文学必须坚持党性原则,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党要求全体文学工作者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武装自己,深刻地研究生活;还向作家提出:必须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熟悉他们,描写他们。在解放初期,许多朝鲜作家到工厂、矿山、农村、渔村去体验生活;在祖国解放战争时期,朝鲜作家纷纷从军上前线;在战后时期,他们又回到工厂、矿山、农村和渔村长期体验生活。每个时期都产生了一些优秀作品。自从朝鲜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千里马运动的高潮以后,现实生活对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韩雪野同志说,在这以前,朝鲜作家下厂下乡,多半是搞些文化启蒙工作,接近工农群众和帮助工农群众提高文化。这当然对作家和对工农群众都有很大好处;但是,今天作家要描写这样一个空前未有的英雄时代,要塑造不断涌现出来的新人物,就必须更深刻地了解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和精神世界。因此,作家必须和工人、农民一样,在一定的生产岗位上从事劳动,和工农群众一起生活、呼吸,更深刻地体验工人农民的思想情感,把它变成自己的血和肉。只有这样,作家才能更好地发现和塑造新的人物。这样就开创了朝鲜作家下厂当工人、下乡当农民;一面劳动、一面创作的崭新局面。
坚决走这条路
韩雪野同志告诉我们:“前年12月,朝鲜作家同盟有六十多位作家下去,真正当了工人、农民,大家都感到收获很大。诗人白仁俊在龟城机械厂劳动,最近读他的诗,觉得比过去好多了。过去他光凭才能写诗,现在有了更丰富的生活体验,写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光凭才能写诗是危险的。有些外国作家认为,作家既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必深入群众,坐在屋子里也能创作出各种人物。这种人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工农群众。这是资产阶级思想。有这种思想的人,根本不可能发现新的人,更谈不上表现他们了。”
韩雪野同志接着说:“作家下厂下乡的时候,党提出‘一面劳动、一面创作’的口号。有些作家怀疑,认为体力劳动很辛苦,哪里还有精力从事写作。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有些体质比较弱的作家,参加适当的劳动后,身体比以前健康了,精力也更加旺盛了。作家李甲基是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的老作家,和我一起蹲过监狱。现在他正在云峰水电站工地参加劳动。他准备写一部长篇小说。前些日子他有事回到平壤,我向他建议:‘如果你在下面没有时间写作,可以暂时脱产。’他说:‘12月快完了,我不能耽误生产。我打算在工人身边写这部长篇小说,不想离开工地。’”
李甲基同志的心情,正是全体朝鲜作家的心情。今天,朝鲜的作家们都满腔热情地坚决走这条路。这种生气勃勃的新局面,正给朝鲜文学带来从未有过的繁荣。朝鲜作家正在劳动党和金日成同志的教导和关怀下,跟全体劳动人民在一起,书写着朝鲜文学在千里马时代的最光辉的篇章。(附图片)
朝鲜作家李贞淑(右)在平壤纺织联合工厂参加劳动体验工人生活,提高自己作品的水平 朝鲜中央通讯社稿(新华社发)


查看完整版本: [-- 千里马时代的朝鲜作家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