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创造的源泉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0年02月 -> 创造的源泉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吴滤 1960-02-29 00:00

创造的源泉

第3版()
专栏:

创造的源泉
吴滤
耕作园田化,还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新问题;用机器实现耕作园田化,更是一个新问题。不是曾经有过这样的议论吗?——机器可以干粗活,不能代替精耕细作。
现在,这样的机器已经在河北省安国县祁州人民公社出现了。轧、耙、平、整、筑畦,五道工序一齐过,两个畜力一个劳力一天干的活,相当于过去一百三十多个劳力和五个畜力一天干的活。质量,连最有经验的老农也挑不出毛病来。这台平地筑畦机,不是什么著名的农业机械专家发明的,而是祁州人民公社一个很小的农具修制厂里的几个工人,采用“先当学生,后当先生”的办法,研究了农民二十多项用于耕作园田化的改良农具,经过多次试验创造出来的。
一个小小的公社工厂,一无技术专家,二无新式设备,竟出现了这样一个崭新的创造,是不是有点出乎意料呢?其实,一点也不出乎意料。祁州人民公社的这个农具修制厂,尽管在技术上、在设备上,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利条件;但是却有一个技术创造的最有利的条件,这就是他们的工厂是人民公社的工厂,他们的工人本来也是农民,他们同农业生产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根据“认识来自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唯物辩证规律,采用“先当学生,后当先生”的办法,自觉地投身到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去,这就得到取用不竭的创造的源泉,培养出许多新的农业机械和改良农具的花朵。平地筑畦机不过是其中的一项。
一切科学技术的革新创造,都来自生产实践。历史的事实证明,总是生产实践的需要,给科学技术工作提出了命题,推动了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并且总是生产实践的经验,为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养料。为什么自古以来都是“卑贱者”最聪明?因为正是这些生活在“下层”的人们同生产实践联系最密切。离开了生产实践,就不会有革新创造,也就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平地筑畦机的诞生,再一次让我们认识了这个真理。是农业生产的实践,提出了需要用机器来实现耕作园田化的课题;是农民用于实现耕作园田化的改良工具,提供了解决这个课题的最初的设想;然后才是祁州人民公社农具修制厂的工人感受到这种需要,总结了农民的经验,创造出平地筑畦机;而平地筑畦机的完善和提高,也有赖于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
1894年,恩格斯在给施塔尔肯堡的信中说:“社会方面一旦发生了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数个大学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我们的时代是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时代,六亿多人民的生产实践,无时无刻不在提出大量“技术上的需要”。这样的时代,正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一切有志于攀登科学技术顶峰的人,需要做的第一桩事情,就是参加到轰轰烈烈的生产实践中去。


查看完整版本: [-- 创造的源泉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