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青年演出的“杨门女将”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0年03月 -> 青年演出的“杨门女将”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陶君起 1960-03-18 00:00

青年演出的“杨门女将”

第8版()
专栏:剧评

青年演出的“杨门女将”
陶君起
中国京剧院四团根据范钧宏的改编本最近演出的“杨门女将”,是一个成功的演出。这首先是由于它吸取了扬剧“百岁挂帅”的精华,又适当地予以发展和弥补了原剧的某些不足,使主题思想有所提高。同时,它在京剧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包括结构、语言、音乐和舞台美术)都有所突破和创造。更可喜的是,它进一步显示了青年演员在党的培育下新的跃进。
扬剧“百岁挂帅”应该说是一出相当好的戏。它的前三场矛盾集中,人物生动;但它的主要矛盾却是写杨宗保殉国后,杨家在出征与不出征这一问题上的纠葛;虽然也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自私,而对杨家对待外敌的勇敢决断与爱国主义精神写得还不够。因此,出征与否的问题解决后,到了“比武”一场,已经有些后难为继之感。而“比武”的内容也和前面缺少贯串。京剧“杨门女将”却把全剧的主线放在杨家将与西夏王文的敌我矛盾上,正面写出杨家在大敌当前所持的勇敢决断态度;把宋王的犹疑、朝臣的和战之争放在次要地位(当然,主和派的王大人一直也随着剧情发展未被放松)。另外,把“比武”一场的内容也适当地改换了一些,着重写穆桂英、杨文广母子的争着出征。至于出征以后,更增添了王文兵败,想出诱敌毒计和杨家将计就计,入谷寻求栈道,夹攻歼敌的情节,出色地刻划了佘太君的老谋深算,突出了穆桂英的机智和坚强,这样使主题思想和整个艺术风格更鲜明而统一。
与此同时,京剧“杨门女将”也在扬剧的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基础上,同样塑造了几个鲜明的英雄人物。写出了机敏镇静的佘太君,对杨文广的天真、英武,杨七娘的风趣、爽朗都有所丰富;尤其是用了较多的笔触刻划了穆桂英,使人觉得京剧舞台上“大破天门”、“酣战洪州”历次挂帅等为人们所熟悉的女英雄,又重跃于观众的眼前。正因为突出了穆桂英,从而也就烘托了佘太君;使这两位杨门女将中的翘楚相得益彰。至于删掉了范宗华,而代之以老生寇准,也是比较适于京剧风格的;更主要的是服从了剧情的矛盾中心,从而使主题更明确一些。我这样说,并没有贬低扬剧剧本的意思,而是说作为移植或改编兄弟剧种的工作,既需要忠实于原本,也更需要适合本剧种的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百花齐放。
京剧“杨门女将”的剧本结构是紧凑的。构思也比较谨严。作者掌握了京剧的特点,充分运用了京剧的艺术形式,从焦孟报信、杨府庆寿起,紧接着写出闻杨宗保死耗后杨府中几个主要人物态度的异同。接着又写了朝廷和战两派的争论,简洁地由寇准劝宋王到杨门祭奠,引出佘太君的请缨、挂帅,再通过比武一场,交代了杨府各女将的振奋,文广的初试新铏,以及穆桂英愿子出征与柴郡主顾虑劝阻的不同心理。然后描写了浩浩荡荡的出征,英勇的会战,表现了西夏王文的桀骜与诡诈,使剧情更深化,表现出杨家战斗的艰苦与无畏。紧接着转入探路,把这一情节和前面第二场预伏下杨宗保的遗诗有机地结合起来(尽管这一场的处理上略嫌拖沓),直接过渡到两路夹攻,一举歼敌的胜利结尾。结构是衔接的,气韵是不断的。剧本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又有强烈的节奏感,对于刻划人物,渲染主题有所帮助。运用传统的唱、做、念、打也很娴熟,但又有所突破。如“比武”用了二重唱,杨宗保的诗句以断句作收束等。至于武打方面,更结合剧情和人物感情有很多的创造。
从“杨门女将”演出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京剧院四团的青年演员在党的培养下,因为政治挂帅,在舞台艺术上也就有了更大的提高。这个戏里,有好多青年的演技是使人兴奋的。
首先是杨秋玲的穆桂英,她塑造的人物是成功的。这不仅在于她的唱念上很有功夫,更主要的是她能较深刻地体会了具体情境下穆桂英的思想感情。比如乍出场的欢悦,闻耗后的悲痛,矢志报仇的坚决,以及听了婆母话后的抑止,强为欢笑地敬酒,直到不胜酒力,都很有层次地显示了人物的复杂情感。尤其是当杨文广当着全家天真地向焦、孟二将问到给父帅带来什么礼物时,穆桂英受到很大震动的表演,更是相当准确而深挚的。他如“比武”一场,母子从对枪中逐步表现思路一致的过程;“灵堂”一场,指斥王大人的大义凛然,以及“入谷探路”一场唱拨子和舞蹈动作,都掌握了人物的特定感情。
王晶华的佘太君,从发现穆桂英、柴郡主表里不一的情状,观察焦、孟拒饮,桂英醉倒等等破绽的神情,能在十多人的场面中表现得又细致、又突出,的确具有相当的功力;挂帅、誓师、决策等场,也很精彩!
饰演小英雄杨文广的刘琪,稚气之中有英挺,勇武之中有任性,都突破了她本身武旦的行当的局限,令人能从杨文广身上看到不愧为杨家后起一代的气质;出色地完成了这一艺术形象的创造。
他如:演杨七娘的郭锦华,运用了京剧传统戏“金沙滩”中杨七郎(花脸)的许多功架,却又不是硬搬,而有融化。作为杨七郎之妻来讲,是又恰当,又新鲜的。还有:饰演寇准的冯志孝,饰演王文的李嘉林,和饰演指路老人的毕英琦,都有独到的唱做(虽然我对老人那段唱用言派唱腔感到和剧情稍欠协调)。更值得提出的是:从这出戏中也看出全团青年演员们认真严肃的集体主义精神。使我印象最深的是“探路”一场,四个步兵、一个马夫,除了很好地烘托出杨七娘、穆桂英、杨文广这三个主要人物的戏以外,他们每一个人又都是那么精神饱满。更好的是他们把京剧一般用在双方士兵开打时的“虎跳”、“旋子”、“摇旗风车”、“抄包”等武功,运用在表现单方面披荆斩棘的场景中,给传统程式赋予了新的内容,是很有创造的。其他一些武打之中,也都结合人物感情,有着不同程度的革新。称得起花团锦簇,使人耳目一新。
看完了京剧“杨门女将”,使我深深地感觉到,从这些青年演员有生气的优秀表演中,可以看出我国戏曲事业的灿烂前途!


查看完整版本: [-- 青年演出的“杨门女将”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