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街道生产欣欣向荣 集体福利日新月异 服务事业闪烁着共产主义光芒 北京居民高歌猛进城市面貌容光焕发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0年03月 -> 街道生产欣欣向荣 集体福利日新月异 服务事业闪烁着共产主义光芒 北京居民高歌猛进城市面貌容光焕发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60-03-19 00:00

街道生产欣欣向荣 集体福利日新月异 服务事业闪烁着共产主义光芒 北京居民高歌猛进城市面貌容光焕发

第1版()
专栏:

街道生产欣欣向荣 集体福利日新月异 服务事业闪烁着共产主义光芒
北京居民高歌猛进城市面貌容光焕发
二十万街道居民参加生产和服务组织,全市街道工业二月份产值将近去年同期十二倍
街道食堂、托儿组织大量增加越办越好,各种服务组织分散在大街小巷热情地为居民服务
本报讯 北京市街道居民在大规模发展生产的同时,兴起以生产为中心,从生产入手,大办集体生活福利事业和社会服务事业的群众运动,对全面组织城市人民经济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全市大街小巷已经兴办起许许多多大小企业和群众自我服务的街道食堂、托儿组织、服务组织。这些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广阔前途的新生事物,把分散的家务劳动引向集体化,把广大的家庭妇女解放出来参加各项生产和集体生活福利事业。许多一向习惯于“各扫门前雪”的街道居民,兴起了“大家的事情大家办,群众的生活群众管,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自我服务、互助协作的新风尚。
北京市街道出现的“大家的事情大家办,群众的生活群众管”的群众性运动,是在生产不断跃进的基础上产生的。从1958年大跃进以来,全市有二十万劳动居民(主要是家庭妇女)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鼓舞下,大办街道工业,已成为一支新兴的社会生产力量。广大劳动居民在街道党委领导下,穷干苦干,自力更生,办起大批街道工厂和生产组。街道居民参加生产人数较多的有鞋帽业、金属业、特种手工艺和文具、印刷装订、纸制品等。截至今年1月,全市街道生产共有二十多种行业,生产四、五百种产品。既有成批生产,也有零星加工,积极为国营工业服务,为城市居民生活服务。许多街道生产组织担任大工厂交下来的比较简单的产品的生产,使一些国营工厂能够腾出手来生产较高级的产品。国营兴华染料厂把爱耳染色全部交给椿树街道化工厂生产后,就专门生产高级染料。西城区许多街道工厂生产的大批产品都是为国营工业服务的。月坛街道石粉厂每月供应石景山钢铁公司和北京钢厂等大工厂五十多吨石英砂和石英粉。二龙路街道喷漆厂每月自制十多吨喷漆稀料,先后支援了六十多个工厂的生产。这些街道工业的产品在生产领域中起了“拾遗补缺”的作用,帮助了全市工业的大跃进。在日用小商品生产方面也补充了大工业的不足。特别是在贯彻执行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决议以后,街道工业出现了更大的跃进局面。去年一年来创造的总产值和加工费达一亿一千多万元,接近解放时1949年北京全市的工业总产值。跨进1960年,北京街道工业又有大发展。仅2月份的一个月中,全市街道工业的产值和加工费已上升到五千二百多万元,接近去年同期的十二倍。西城区福绥境街道办事处管辖地区的街道工厂开办时只有八个,到现在已增加到二十三个,现在这个地区有九千一百多人参加了生产和集体生活服务事业,占劳动力总人数的90%以上,使这个原来消费性的居民区变成了劳动居民区,街道上出现了“人人闹生产,户户无闲人”的新气象。
随着街道生产的发展,愈来愈多的家庭妇女积极地参加社会生产劳动。人们的集体劳动,迫切需要家务劳动社会化,特别是已经参加生产或者要求参加生产而有家务拖累的家庭妇女,迫切地要求摆脱繁琐的家务,安排好生活,以便集中精力从事生产或工作。适应这种需要,各区街道居民就在街道党委领导下,本着“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方针,采取“大中小”并举的办法,群策群力、自力更生地大办集体生活福利事业和社会服务事业。在群众大办街道食堂和托儿组织的同时,小型食堂和简易托儿班等也发展起来了。许多街道出现了几百人乃至上千人用饭的街道食堂,也有十几户人家入伙的小型食堂;有初具规模的街道托儿所,也有收托几十个儿童的简易托儿班。
群众自办集体生活福利事业的热情十分高涨,到处出现令人振奋的气象。新街口街道二百五十多名居民大办食堂时,有大批职工、学生和财贸部门工作人员赶来支援,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盖好五间厨房,砌起十一个炉灶,粉刷了十间房子,十一个街道食堂很快就全部开了伙,有八百多人用饭。和平里前花园一百多个居民苦战六昼夜,兴建了拥有十一间房的一座食堂和五个托儿所,使八十多名家庭妇女摆脱了家务劳动,参加了社会生产。有位老太太写诗歌颂集体生活说:“人得喜事精神爽,白手起家办食堂,幸福生活日夜长,勿忘恩人共产党。”
被称为“街道总务科”的邻里服务所和居民服务站,已在全市普遍兴办起来。1959年底全市群众自办的各种服务组织,有一千二百多处;可是,现在全市已建立了三千七百多个各种服务站(所),分散在各个街道,有综合性的街道服务所,也有单项服务点;有邻里服务小组,也有各种修理点。宣武区和西城区许多街道已经做到每个居民委员会都有服务站(所)。他们服务的方式多样灵活,大体有下列的形式:一、在门市收活,居民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接待;二、沿街串巷,服务上门;三、包活到户,承揽街道劳动居民和附近工厂、企业的生活事务。服务人员都本着“服务生产、便利群众”的精神,千方百计地为参加生产的人员服务。如鲍家街邻里服务所,承担起附近七条胡同的一千三百多户劳动居民的生活事务。这个服务所由于组织了一部分散居的劳动力和半劳动力参加服务工作,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木工、瓦工、电工、裱糊工、拆洗缝补等工种的生活服务网。裘家街服务站的服务项目,由最初几种逐渐扩大到现在的一百二十多种。除了代办群众要求做的一些家务事以外,服务人员还分成小组,包街包巷,深入到户去找活干。有些居民要拆洗棉被,不便携带,服务员就下街取送;谁家有病人没人照顾,服务员也主动上门来照顾。这样就大大便利了居民的生活,博得了群众的好评。居民们热情地称呼服务人员是“人民的好管家”。
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风格在北京街道居民中大大发扬起来。许多家庭劳动妇女和退休职工在大办集体生活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中,都争做“无名英雄”。他们的口号是“三不怕”,一不怕脏累,二不怕破旧,三不怕麻烦。许多炊事员、保育员和服务员都处处为群众着想,为社会主义着想,不计报酬,勤勤恳恳,千方百计地为居民服务。东廊下有个职工家属叫朱淑云,看到许多妇女被孩子拖累不能参加生产,就主动要求做保育工作。她说:“一个人参加生产力量小,办起托儿所可以解放更多的劳动力。”现在她参加工作的托儿所已收托儿童三十七名,帮助三十多名妇女参加了生产。住在西城区大乘巷的程惠兰,是北京第二棉纺织厂的女工。她生孩子以后,没有找到保姆,当时北赵登禹路服务所知道了这个消息,马上派了服务人员孙秀玲到她家去做临时保姆,照料产妇和婴儿,一直到服务所替程惠兰找到保姆,孙秀玲才回去做其他工作。服务工作人员的这种为群众服务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被服务的人。许多人家夫妻上班,孩子入托儿所,索性就把自己家门的钥匙交给服务所,有什么家务事全托服务人员代办了。鲍家街一带许多参加街道生产的妇女,上班时把家门的钥匙送到邻里服务所,服务所派人给她们家中挑水、生炉子,同时又包洗衣服和代办各种生活事务,使生产人员完全摆开家务的束缚,无牵挂地投入生产热潮中。
在街道党委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促进了群众自办社会服务事业和集体生活福利事业这一新生事物成长、茁壮。北京各区许多财贸部门积极协助街道服务人员学习和提高操作技术,供应修理物品所需要的原料、材料,帮助建立和健全各种手续制度。西大街储蓄所把原来专为银行办理储蓄业务的代办所适当合并,协助居民建立了七个邻里服务所,并且辅导这些服务所建立账目制度,训练会计人员,服务所的工作也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同春园饭庄抽调有经验的厨师给街道食堂炊事人员讲课和实际表演,传授煎、炒、烹、炸等操作技术和成本核算知识,使一百二十多名街道食堂炊事员,很快学会了制作二十多种主副食的技术,提高了饭菜质量,改善经营管理,深受居民欢迎。
群众自办这些集体生活福利事业和社会服务事业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为生产人员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且已形成了这样的局面:生产事业的继续跃进,带动了集体生活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的大发展;而集体生活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的大发展,又大大地促进了生产事业的大跃进。群众纷纷赞扬集体生活福利和服务事业“想的周到,来的及时,保证生产跃进生活好。”(附图片)
家庭妇女邵素娟(左)参加北京市新街口联合加工厂工作后,很快掌握了多种生产技术,成为全厂的红旗手;并担负起技术检查工作,这是她在检查矿灯质量。
新华社记者 杨展华、安康摄
北京市西城区福绥境北赵登禹路居民食堂是由八个妇女组织起来的,有一百四十多人吃饭。
新华社记者 顾德华摄
住在北京东城区魏家胡同红大院的王现英(左)是北京羊毛衫厂的夜班工人,为了让她白天好好休息,院里的服务组长李素清给她代买了蔬菜。             新华社记者 谢琍 顾松年摄


查看完整版本: [-- 街道生产欣欣向荣 集体福利日新月异 服务事业闪烁着共产主义光芒 北京居民高歌猛进城市面貌容光焕发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