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古城佛山新姿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0年03月 -> 古城佛山新姿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60-03-19 00:00

古城佛山新姿

第8版()
专栏:

古城佛山新姿
老一辈的人,大概都知道广东有个佛山镇,自古以来,它就是中国四大名镇中的一个,和汉口镇、景德镇、朱仙镇齐名。
论历史,佛山的确算得上古老。自东晋形成聚落,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自唐至宋,手工业勃兴,逐渐成为南方的重镇,享有龄誉也在千年左右。
佛山镇,现在叫佛山市。
从城市的建筑和规模来看,除了几条干道和新建的房屋之外,小街小巷,不仅饶有古风,还在相当程度上保存着古代城市的湫隘和建设的盲目性,面积不算太大的城区,原有一千三百多条街巷,就是经过这些年来的扩建和改造之后,仍然有五百多条,可以想见它的繁琐。这些小街小巷,九曲十三弯,常常有几个进出口。有些巷看上去很宽敞,实际是个死胡同;有的尽头,一堵门楼挡住去处,可是穿过人家的前庭,却又是一番景色。据说,以前在主要路口,有种当向导的人,坐在小凳子上,等人们去请他,他带你穿行在“八卦阵”似的曲巷中。这真是一种罕见的奇怪的职业。老实说,在当年有此需要,就是现在,在某些旧巷中,一个人走进去,也未必能顺利地走出来。
城市的建筑,固然杂乱无章,而卫生情况尤其不佳。历尽沧桑的古屋,门窗破旧,墙壁乌黑而斑剥,好像是一些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愁眉苦脸地互相依靠着、对望着。地面多瓦砾堆、垃圾堆。地下没有疏泄污水的设备,多数居民在天井里或院子里,甚至在大门前,掘个深坑,叫做“渗井”,把水倒进去,让它慢慢渗透到地里;一时不可能渗透干净,自然成了污水池,蚊蝇绝好的孳生地。麻石板盖在淤塞的沟渠上,人们走过,一不小心,污泥会漫到脚面。低洼的地方,遇到下雨或河里水涨,汪洋一片,可以行船。
这样的不清洁,疾病自然流行,迷信便跟着产生,人们向渺茫的神灵,伸出绝望的双手。佛山多小庙,夸张点说,几乎每一条街上,都有一座各式各样大小不同的庙宇。售卖迷信用品的商店,占据整整一条大街。
我费了很多笔墨来描写古城的旧貌,目的是拿它来和今天的新姿作个对比。
让我们来看看现在的佛山吧。
从火车站出来,是一条沿着汾河岸边修成的宽阔马路,用若干个长形的花坛,把马路分成两边,靠河的一边是行人道,另一边走车辆。花坛中种了许多花草,最引人注意的是大朵的娇艳的巴黎玫瑰。新植的街道树,如桉树、凤凰树,虽然还不太高大,但在南方适宜的气候下,三、五年之后,将会枝繁叶茂,成为绿荫屏风。汾河堤岸是石砌的,整齐坚固,当年泥土崩溃的旧观,一去不复返。在马路的北边,过去的废墟臭水塘不见了,代替它的是新建的迎宾馆、展览馆和有庭院风味的人工湖——秀丽湖。刚刚踏入佛山的大门口,扑面而来的景象便使人神往。再往前走,长达四公里的市区马路,商店一间挨着一间,道路宽,路面平,干干净净,连一个香烟头也找不到。
大马路是整洁的,但是,显不出佛山古城的特点,最使人赞叹的还是那些小街小巷。随便走进哪条小街小巷,哪怕是走进狭窄得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巷,那种洁净、美观和安静,不由你不发出惊讶的呼声:
“呵!真想不到是这样的!”
佛山市朝阳街居民委员会,管辖有几条街道。这里的房屋多是古老的,百年以上的房屋也不算罕见;地势低洼,过去常常因为排污水的问题,这一条街的居民和另一条街的居民吵架;有时水淹,过年过节也不敢穿新鞋子;烂泥地和废墟也很多,垃圾就在住宅旁边。现在呢?当你走进这个居民委员会管辖的街道进口,一条“灰砂”铺成的道路,比柏油路还要光滑,蜿蜒在街巷,把你引进深处,那些过去需要向导的深处。入口处有一座小花园,拐过弯去,又是两座小花园和一间儿童游乐场;再往前走,一条一边整齐而另一边有弯曲的小巷,人们在弯曲的地方,砌上矮砖墙,筑成“花基”,种了鲜花,使这条本来幽深而不整齐的小巷,顿时变得整齐而明媚起来。墙壁是奶黄色的,门窗洗刷得很光亮。居安里是这个居民委员会的重点街道。说它是重点,因为过去以“鸡屎巷”这个难堪的绰号闻名,而现在以卫生模范街吸引了参观者。二十三户人家,有二十一户得到“光荣卫生之家”的称号。这条并不宽敞的小巷,明亮,干净,地上一尘不染,墙壁上有花插,插着鲜花,挂着写有民歌的镜架。
这里的卫生工作,并不停留在街道上,它对居民的室内清洁工作,要求也是很严的。我参观了许多人家。我曾在一些人家的厨房墙壁上抹了又抹,乌黑油光的墙壁,简直像黑漆漆过似的,没有一点污迹。有些特别清洁的住户,连锅底也没有黑灰。他们用过之后,马上就洗,因而始终保持光亮。
小花园,是街巷的另一特点。我不是说过这里的废墟烂泥地较多吗?就在这些地方,盖个小花园,既可以美化,又可以根除垃圾堆。古老的挤在一起的房屋,中间有一个小花园,好像密不通风的房间突然打开了窗户,使人心情舒畅起来。小花园是集体享受、集体经营的。花盆是大家凑起来的,各式各样,合在一起,万紫千红,相当好看。有的人家送出绿釉的“石鼓”,有的人家搬出假山石。佛山市有几百处小花园,我还没有看到有一处的设计是相同的。群众中有能人,他们按照地形,设计出各种适当而又美观的花园。有些街道砌了“花基”,房屋似乎从花丛中生长了出来。妈庙居民委员会就砌了五百米长的“花基”,一百个“花墩”。烂泥地不仅变成花园(花园也可以生产,例如玫瑰花的收入就很可观),也有利用来种菜,搞副业的。
佛山,过去是手工业发达的城市,丝织、铸造、陶瓷,享盛名已久。但是,当时的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到处是手工业作坊。工人的劳动条件坏极了。以丝织为例,佛山出产的香云纱,在南宋时已经出名,但是一架木机,一个人独立生产的原始方式,一直保留到解放前后。当年走在街巷中,敲打铁器的声音,机柕的声音,交织成一片。现在,几间规模很大的丝织厂建立了,现代化的丝织厂已投入生产,木机逐渐给电机代替,正向自动化发展。一家一户的分散的工人,搬进了明亮的高大的车间。
佛山的城市改造工作,突出的成绩,当然表现在城市卫生工作上。可是,这里面也有个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人们若是天天为生活担忧,谁有心思去想到卫生,想到美化环境?佛山的就业情况是很好的,居民有劳动力而又能参加劳动的,几乎都有了工作。这是改造城市的最主要的关键,最中心的环节。但是有了这一条,若缺少有计划的领导和思想发动,城市卫生工作未必搞得好。很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居民们把自己的家庭搞得漂亮了,对公共场所不一定那么热心。再说,把居民调动起来,扫扫街,清清垃圾,但缺少较远大的计划,下水道不畅通,道路不整治,群众的热情也难于持久。有这样的例子,洪安里六号的居民何林,家门前有一口“渗井”,过去未加整治,要他出来搞清洁,他就很冷淡,现在把整条巷子翻修了,他深夜也出来打扫。
古城佛山的改造,首先是从发展生产入手的。解放初期,佛山的产值只有二千万元,1959年达到一亿三千多万元,增长五倍半,今年预计比去年提高50%。卫生工作就在这样的基础上展开。1958年,从根治下水道开始,一步一步地深入和提高。八万多米长的下水道,最初专业人员估计,要花一百三十万元,五年时间才能完成,但大搞群众运动之后,只花了十几万元,六十天时间,全部修好了。在修治过程中,教育了群众,也培养了人材。跟着提出平整道路,改造厕所(现在全部改为水厕),消灭流行病等战斗口号。两年来,整个城市面貌,有了极大的变化。人民的思想感情,也随同有了变化。现在,卫生成了这里的习惯,一个居民说:“不打扫不安乐。”一个小孩子不用公筷就不肯吃菜,……这些,还是一般的变化。深刻的变化,在于集体观念加强,“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思想,慢慢地要为“要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代替了。
卫生工作普及了,就要考虑提高。有些居民委员会开办了业余卫生学校。每周上课两晚,学习课程有: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常见一般疾病的针灸,妇幼卫生,实习等等。九个星期毕业之后,是可以具有初步护理常识的,这对卫生工作的巩固,大有好处。
街巷既已成为居民的大家庭,过去邻居十多年不招呼的现象,当然消失了,而公共食堂,托儿所,搞副业生产等等,又使他们进一步地组织、团结起来。我看到有些居民委员会,开办了服务站,服务项目很多,除了代办搬运,代办修整房屋之外,还代煎药、炖汤,代照顾产妇、病人,代办婚礼,这就使家务劳动社会化,大大促进城市居民生活的集体化。
古城在变化中!
佛山,只是我国许多古老城市中的一个,它的变化是令人欣喜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创造奇迹,从佛山的变化,又一次得到证明。(附图片)
解放前被称为“鸡屎巷”的居安里,现在变得清洁美观。
蔡忠植摄


查看完整版本: [-- 古城佛山新姿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