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航测黑龙江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0年03月 -> 航测黑龙江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毅 1960-03-20 00:00

航测黑龙江

第8版()
专栏:

航测黑龙江
王毅
深夜两点钟光景,一声哨响,几十个飞行员都起了床。他们都是民用航空测量队的队员。几年前,他们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很快地掌握了航空摄影的技术。现在,他们经常在祖国的天空里飞来飞去,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一片深蓝色的天空。繁星映照着地上的银霜,预告着新的一天将是万里晴空。
黎明来得特别早。飞行员们在调度室里接受了飞行任务。飞机一架接一架地从海拉尔机场起飞了。机群掠过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飞过了狭长如带的依敏河。在呼伦贝尔草原上有无数的牛羊,牧畜业非常发达,但是生产的粮食却很少。为了使这一片草原变为东蒙的粮仓,党和政府准备在这里大规模地发展农业。航测队曾经在这一带进行荒地测量,根据所得的资料,证明了党和政府的这个宏伟计划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飞机在继续爬升。绵亘的大小兴安岭就在眼前。山岭间薄雾缭绕,大片的森林好像汪洋大海。几年前,这个人迹罕到的原始森林还是一个谜。虽然地面森林勘探人员做了很多工作,但主要还是依靠航空测量队用空中摄影的方法,及时地提供了开发这个原始森林的各种资料。现在,每当飞行员们驾驶着飞机飞过森林的上空,看到漫山遍野的木材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采伐,看到一列列火车载运着大批木材的时候,他们心里充满了喜悦。
飞机已经飞临中苏边境。他们要在沿黑龙江和额尔古纳河一带进行航测。这是中苏两国共同开发黑龙江流域的巨大工程的一部分。这个任务已经大部分完成了。今天,是航测黑龙江的最后一次任务。在阳光照耀下,黑龙江像一条银白色的带子,已遥遥在望。飞机已爬高到四千五百米。空气稀薄了,飞行员都戴上了供氧面罩。机舱里开始忙碌起来。领航员注视着远方的一个山头,那是在地图上选定的测区进入点。飞机以每分钟五公里的速度飞过去,目标越来越近了。当领航员下了一个口令:“开始工作!”摄影员马上打开了电门开关,航空电动照像机发出了“哒哒”的声音。在这种有节奏的声音里,它那碗口一般的镜头把大地的景物连续地拍摄下来。航空测量的飞行要求是十分严格的。飞机在两条平行测线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仅要飞得直,而且要飞得平稳,否则就会影响摄影的效果。
飞机在测区里穿梭飞行,工作很顺利。但是到十点钟的时候,由于阳光照射的关系,从群山丛中升起了一股巨大的气流,猛烈地袭击着飞机。由于气流的影响,在一条五十公里长的测线上,出现两种相反的风向,当飞机刚刚按正十度的偏流调整了航向,突然又出现一个负十度的偏流。按说在这样的情况下,飞机是可以返航的,但是这时谁也没有这种念头。为了不放过好天,大家决心与恶劣的气流搏斗。机长大声地喊着:“干!”他的眼睛时而瞅着仪表,时而注视前方,两手握紧操纵杆,全力使飞机保持平飞状态。领航员准确地抓住每一个目标,不时地发出口令。摄影员的双手不离瞄准镜,用敏捷的动作调整摄影机的角度。随机机械员仔细地观察着仪表,帮助机长操纵发动机油门。随机报务员一面同基地保持联络,一面看哪里工作紧张,他就到那里去帮忙。整个机组密切协作,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飞机被气流吹偏马上就纠正,颠起来马上就被压下去,一个回合接着一个回合。尽管机仓里的温度是摄氏零下六度,飞行员们却一个个都汗流满面。
直到十一点半以后,气流才渐渐地稳定下来,人们都舒了一口气。这时报务员打开了饭盒,取出馒头和腊肠送到每个人的面前。他们是在早晨两点多钟吃的早饭,已经过了八九个小时,肚子真的有点饿了。但是大家都戴着氧气面罩,吃饭的方式只好特别一点:戴上面罩吸几口氧气,再脱下面罩吃一口饭,就这样把一顿午饭对付过去了。吃完饭,不知不觉又飞了一段路程。黑龙江在机翼下一闪而过。在大江两岸矗立着雄劲的山峰,它好像在告诉人们,黑龙江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如果把这个力量充分地开发出来,将会给中苏两国人民永远造福。
午后十二点半,耳机里响起了基地指挥员发出的“停止工作,立即返航”的声音,机长回答一声“明白”,便调转机头飞回基地。他们在连续飞行了九个半小时以后,胜利地回来了。航测飞行员带着微笑,内心里充满着光荣和自豪。


查看完整版本: [-- 航测黑龙江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