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太行人民“翻锅底”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0年03月 -> 太行人民“翻锅底”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旺先 郝占敖 吴象 1960-03-22 00:00

太行人民“翻锅底”

第3版()
专栏:山西通讯

太行人民“翻锅底”
李旺先 郝占敖 吴象
春天来到了巍巍太行。
人们也许以为这高寒的山区春迟,只要来走一趟,就知道完全错了。前几天,我们到平顺一带,浊漳河峡谷里杨柳已开始抽芽;潞、泽盆地各县的麦苗,一片嫩绿,春意盎然。而最使人感到春浓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全专区沸腾的“翻锅底”热潮。太行山三百万人民,是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中受过严峻考验、作过光荣贡献的英雄人民,困难再大也不低头,成就再多也不自满。紧接着1958年和1959年的连续大跃进,他们又以更坚定更勇猛的步伐,进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英雄的人民,新阶段有新干劲、新风格,决心“翻锅底”,把高产红旗插遍太行山的每一个角落。你看,山川河谷人山人海,积肥、送肥你追我赶,修渠、筑坝热火朝天,到处大闹丰产方、丰产梁、丰产川,大建猪场、鸡山、果林。你以为太行山还是那样道路崎岖吗?现在已经没有一个公社汽车不能到了。你以为太行山的夜晚还是那样沉睡在无边的黑暗中吗?全区一百七十六个公社,近一半有了电灯。你以为太行山还那样尽是土和石头吗?不,这里已经有成百成千的大小水库和池塘,养鱼数百万尾;而且屯绛水库、申村水库的水面上,第一次扬起了白帆。你记得“赤叶河”吗?那悲壮的歌剧描述了太行山人民往昔贫困的生活和顽强的斗争,可是公社化后的陵川赤叶河,已经变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每户平均占有财富一万五千元之多。一位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同志说:每年有变化,今年要“翻锅底”,变化更大了,许多地方几天不见就变了样子。是的,“翻锅底”是太行山上新阶段最吸引人的新事物,它充满着激动人心的跃进气氛和共产主义精神。
啥叫“翻锅底”?
什么叫“翻锅底”呢?这不能不稍微多说几句。到过太行的人都知道,整个晋东南像一口大锅。四周高山围绕,当中是潞安、泽州两大块盆地和许多小片盆地。盆地粮田共二百七十三万亩,占全区粮田总面积近40%。本来,这些地区地平水浅,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交通方便,雨量也比较充足,农业生产应该在全区领先,但是因为地多人少,劳畜力不足,耕作粗糙,所以一直赶不上来。尽管合作化以后粮食产量逐年有提高,从增产速度上看,却比山地大大落后了。根据典型调查,山地六年平均每年增长9.5%;平川地区只增长5.01%。相反的,山区虽然土地零碎,耕作不便,修边垒崖,费劳力多,但是,山区人民继承了老根据地光荣的革命传统,发扬勤劳苦干的精神,利用耕地少、劳畜力比较充足,畜牧业发达、肥料比较充足的有利条件,精耕细作,每亩地投工一般近三十个,比平地要多一倍,所以增产速度也就快了。公社化后的第一年——1959年,以石厚土薄、十年九旱著称的平顺县的十三万人民,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和百年未遇的严重灾害作了特别顽强的斗争,全县平均亩产四百零二斤,提前八年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粮食产量指标。山地能创造这样的奇迹,盆地却只配永远当“锅底”吗?不,一定要把“锅底”翻转来。今年年初,中共晋东南地委,根据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和农、轻、重并举的方针,农业生产以粮食为纲全面安排、发展多种经济的方针,研究了全区情况,认定1960年继续跃进的关键,在于使盆地里的二百七十三万亩低产土地的产量翻番。抓住这个决定性的环节,把盆地的“锅底”翻起来。地委1月10日作出了决战1960年“翻锅底”的决定,号召潞安、泽州两大盆地的公社社员,学山区,赶山区,超山区,树雄心、立大志,拿出从前打日本鬼子的那股劲头,改变低产面貌,翻低产“锅底”。从此,“翻锅底”的熊熊烈火便燃烧起来了。
翻了翻不了?
“翻锅底”是新阶段一场伟大的斗争,党决心领导这场斗争取得彻底的胜利。地委的决定一发布,广大群众不断高涨的“翻锅底”热情有如春潮汹涌,造成了逼人的声势。但是有少数人受右倾保守思想的束缚,仍然满眼睛满脑子困难,什么劳畜力不足啦,肥料缺乏啦,老习惯一下不好改啦,总之,他们承认“锅底”应该翻,却不是一年能翻得了的。事情果真是这样吗?请看屯长县的路村公社。过去人们都说这是个要肥没肥、要水没水、要劳力没劳力的老“锅底”,粮食亩产量从来没有突破过一百八十斤。去年公社党委发动群众放手大干一年,结果战胜十分严重的雹灾、旱灾,获得了高额丰产。一万六千亩丰产方亩产四百五十斤,全公社平均亩产比1958年增长46.1%,在上党盆地竖起了“翻锅底”的红旗。地委高高地举起这面红旗,2月1日至7日,在这里召开了有五百多名各级领导干部参加的“翻锅底”现场会议。这次是晋东南全民总动员“翻锅底”的誓师大会,是震动全区的进军号角。参加会议的代表们,纷纷给自己的公社、管理区、厂矿、机关打电话、拍电报、写信,传递大会的情况和路村的经验。全专区各公社都组织了大辩论,翻箱倒柜挖低产根,献计献策找增产门路。为了“翻锅底”,潞安盆地的屯长县、长治市,以水、猪为中心大搞丰产方;为了“翻锅底”,沁县人民把县境内的漳河拦腰横斩八截,连成百里长湖,今年要种三万亩稻田;为了“翻锅底”黎城县人民发誓,要“种太行土地、夺江南产量!”
高产的山区是平川“翻锅底”的榜样,而平川里“翻锅底”的热潮又反过来向高产的山区冲击:平川赶上来了,你准备采取什么新措施?首夺亩产四百斤红旗的平顺县提出:“先进更要学先进!”他们派代表团到屯长、长治参观、访问、学习经验,回去大搞丰产沟、丰产梁,重新制订增产措施。群众性的“翻锅底”热潮,不仅普及到全区农业战线的各个角落,而且迅速扩展到其它各个战线,工业、财贸、文教各方面也都提出“翻锅底”的口号。无论哪一个行业,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地区,只要有一项工作赶不上,人们就把它当作“锅底”,坚决要翻过来。“翻锅底”,这三个字在晋东南已成为消灭一切薄弱环节、落后部门的代名词,成为贯彻执行总路线的同义语。在这个响亮的口号鼓舞下,人人争上游,事事争先进,向最先进者看齐的跃进高潮,正以猛不可挡的破竹之势,席卷着整个英雄的太行山区。
一切为了“翻锅底”
没有人民公社大集体的伟大力量,这样大规模“翻锅底”是很难想象的。公社化扩大和提高了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使生产力有了更广阔的发展余地,也使人和人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翻锅底”,它集中反映了太行山三百万人民迅速改变穷困面貌的强烈意志,它用共同的目标把三百万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它使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相结合而发出新的光辉。三百万人都变成亲爱的兄弟,都变成亲密的战友,展开了火热的大竞赛和动人的大协作。潞安盆地和泽州盆地要比措施,沁县和沁源要比决心,襄垣和武乡要比速度,阳城和沁水要携手跃进。黎城的西井和武乡的蟠龙、武乡的韩壁和襄垣的西营、襄垣的常隆和屯长的路村……都成了竞赛对手。高产山区的平顺、沁源两县,各组织了一万人的支援大军,口号是:“平川什么时候要,我们什么时候去!”阳城今年要生产一万吨化肥,决定拿出一半来支援平川“翻锅底”。长治市长钢公社支援路村公社圊肥一万八千担,襄垣常隆公社支援路村公社水八十万方。本来“翻锅底”谁家也感到劳力紧张、水肥困难、工具不足,但是大家都愿意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工业战线上的职工提出要为全年节省农业劳动力一百八十五万个而奋斗。他们保证修打小农具五百万件,使全区所有全、半、辅助劳力每人有三件工具,改进和生产各种车子三十万辆,促进农业运输车子化,制造各种较大的农业机械一百五十种,二十万件。淮海机械厂除完成国家计划外,要多生产一百部机器武装公社工业,加速盆地的农业技术改造;还决定抽出五万个工时,担负专市工业不能解决的农业机械修配任务。长治轴承厂为了支援“翻锅底”,开展了“每人做一件好事”运动,口号是:“农业上需要的轴承,要多少造多少。”财贸战线上的职工决心当好“翻锅底”的“后勤部”,抓住了机器、车辆、化肥、耕畜、资金五大环节,采取摸底、货物排队、订供应合同、组织地方货源、外出采购、优先供应低产区、送货上门这七大措施,全力支援“翻锅底”。他们的口号是:“千条计万条计,一切为了翻锅底!”
“锅底”翻在春耕前
太行山区去冬今春雨雪稀少,目前已经呈现旱象。“翻锅底”一开始就遇到了威胁。但是,英雄的太行人民,丝毫没有因此气馁,反而激起了更大的干劲。全区有一百五十多万人投入以抗旱为中心的热火朝天的备耕运动,他们誓把低产锅底翻在春耕之前。地委向全党全民提出战斗的口号:“小麦无雨保丰收,秋禾一春无雨保全苗。”太行山人民从来是说到做到的。他们这样说了,就一定会这样做。
歌颂吧,六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
歌颂吧,正在“翻锅底”的太行山人民!


查看完整版本: [-- 太行人民“翻锅底”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