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骏马添翼 记重庆搪瓷厂副厂长苟文彬向文化科学进军十年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0年03月 -> 骏马添翼 记重庆搪瓷厂副厂长苟文彬向文化科学进军十年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祥涛 1960-03-23 00:00

骏马添翼 记重庆搪瓷厂副厂长苟文彬向文化科学进军十年

第4版()
专栏:

骏马添翼
记重庆搪瓷厂副厂长苟文彬向文化科学进军十年
本报记者 李祥涛
在重庆搪瓷厂宿舍的正中,有一间不大的小房子,这里,不论寒风凛冽的冬日,不论炎热难当的夏天,每当更深夜静时总闪着明亮的灯光。夜班工人一见到它,总会连连地赞扬道“苟副厂长又在学习啦!”
副厂长苟文彬这样不懈不怠、刻苦顽强地坚持业余自学已经整整十年了。十年前,他还是一个小学未毕业连信也写不出的学徒;现在,他已进修到大学专业课程,自学了俄、德、法、波兰四国文字,能翻译和搪瓷工业配方有关的德文和俄文技术书籍。去年,他和老工人一道写出了一部“搪瓷瓷釉设计原理”,出席了全国群英会。今年以来,他又连续设计了一些新的搪瓷瓷釉配方,解决了我国搪瓷工业生产中一些关键问题,并被聘为全国硅酸盐化学学会理事。
苟文彬在1950年春天初到搪瓷厂时,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学徒,见了人话不多,干起活来,尽拣重活干。1953年他入了党,1955年就达到六级技工水平。他爱学技术,又爱学文化。口袋里经常揣着个本本,在空隙时间就学习,遇着疑难见人就问。有人半开玩笑半称赞地说:“小苟快成知识分子了。”他认真地回答说:“咱厂以后要机械化,没文化还行!”
1955年苟文彬当了工会主席和技术股副股长。有一次他领着外来的客人参观化验室,参观的人边看边向他提问题,他瞪着复杂的仪器,一句也答不出来。有人在背后挖苦他:“土包子”,他听了一声不吭,心里在想:咱工人当权坐天下,就是要领导科学!不会,要学会,谁也不是从娘肚里一落地就懂科学的!从此,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加倍努力学文化科学。正好这年夏天,厂里发生了裂瓷事故,不解决就要停产。苟文彬急得几天几夜没合眼,一会跑到车间,一会跑到办公室,始终没找到毛病。这时,工业局来了位工程师看了看说:“是膨胀系数悬殊太大”,并且参考苏联经验顺利地解决了事故。那天下午,苟文彬久久地站在车间,望着那调整了膨胀系数后生产出来的又好又亮的口杯,跑回宿舍即刻写了张大字报,贴在墙上:“苟文彬,苟文彬,要想工作好,就要学习好!”他就这样决心要在短期内闯进文化科学的大门。
苟文彬是全厂最忙的人,要管生产,要管生活,唯一的学习时间只有早晨和晚上。每天,他天不亮就起床,晚上,一下班就不顾疲劳,伏在桌上学起来。天天如此。这样,他每周至少可以学到二十五小时以上。他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劳动。开始时什么元素符号、分子式、C角、B角、定理、定律……,常常记住这个,又忘了那个,有时越搞越糊涂,脑子里像乱麻一般。看了一遍又一遍,许多东西仍然记不住。七个多月过去了,收获很小。看看桌上的书想道:“大老粗学这玩意儿可真难呀!”
一个下午,他正想上街去玩,党总支委员、厂长朱元来看他,问他:“小苟,学得怎样了?”苟文彬红着脸回答说:“早就不学了。”朱厂长严肃地望着他,鼓励他,要他不怕困难,坚持下去,告诉他:“咱工人阶级要改天换地,没文化行么?你是党员,你是在为党学习呀!”党总支又找了一些同志帮助他学习。苟文彬在党的鼓励下,继续开始顽强地刻苦钻研。他深知学习道路是并不平坦的,每逢遇到一个难懂的章节,不轻易问人,总是三番五次地思考,不弄懂决不放手。
苟文彬出生在四川巴县一个穷苦的农民家里,从小死了父亲,十一岁时离开了没有读完的小学,忍饥受寒靠卖柴卖草度日,从小养成了顽强的刻苦精神,现在把这种精神用到工作和学习上来。
在党支部的领导和一些同志的帮助下,苟文彬改进了学习方法。他订出了学习计划,规定了学习时间,在学习中进行身体锻炼,渐渐地身体好起来,学习进步也更快了。他又在学习上找窍门,有一次在一本谈记忆问题的书上看到:“一件事物,在脑海里重复出现的次数越多,印象也越深刻”,以后他在学习中把应该记的公式、定理、定律、元素符号,写成小纸条,贴在床上、桌上、椅子上、墙壁上甚至蚊帐上,早晨一睁眼,晚上一上床,就轮流读着,读完了再记一遍,又连起来回忆,学习效率果然大大提高。
他进修完初中、高中课程后,又订出了学外文的计划,有人知道了笑话他,但他并未退缩,决心更加坚定。一次到北京出差,偶然看到招收德文补习生的广告,心想:“德国搪瓷业发达,先学德文吧!”他便报名每晚去学。刚学会二十六个字母,就回厂了,但他坚持业余自学,从此,他身上又多了本德文字典。
外文比其它学科更难读难记,他采取了过去贴纸条的老法子,又制了不少硬纸片,写上单词,揣在口袋里。上厕所时,走路时都摸出来一个个记。一年多的苦练,终于能借着字典的帮助看有关搪瓷工业的德文书了。以后,他又学了俄文、法文和波兰文。
苟文彬一步步走进了文化科学的大门,当他把丰富的生产经验一旦和文化科学结合,用来解决生产问题,他的工作立刻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一次,厂里又发生了杯底裂痕事故。他走进车间,凭经验他知道这事故往往发生在口杯从炉里拿出在铁板上整型的时候,他想:铁板太冷,口杯太热,这不正合乎物理上“冷热巨变”的原理吗?便即刻用软石绵垫在冰冷的铁板上,很快把事故解决了。
1958年,厂里接受了生产工业搪瓷的新任务。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没有设备,而现有的土温炉又达不到生产耐酸度极高的工业搪瓷所必需的炉温,不少技术人员对此束手无策。苟文彬和几个老工人一起去找党总支书记,提出重新设计一个低溶点配方,党支持他们这个建议。在试验中,苟文彬发现:要设计这个配方,首先必须推翻技术理论书上一个重要定律:“搪瓷的耐酸度和瓷粉溶点成正比”。但是他想:好书是人在劳动中写出来的。他就和老师傅动手干起来。他们先后设计了二百个配方,三个月中试验了二百多次,都跳不出那条“定律”的圈子。有人开始动摇了,苟文彬却不灰心,他一本本地翻阅着外文资料。有一天晚上,他在德文书上忽然发现德国配方有个特点:为了增强搪瓷耐酸度,可以少引入碱性氧化物,多引入抗酸力强的碱土金属氧化物;他又联想起物理书上曾经说过:许多合金可以降低单质金属溶点。他高兴极了,想出用合金降低溶点,用碱土氧化物增强耐酸度,他连忙试验起来,果然成功了。
有段时间,厂里原料缺乏,眼看要影响生产了。党要苟文彬研究找代用原料,设计些新配方。搪瓷瓷釉配方中有不少是稀有金属,过去缺一种就不能生产,现在要找代用原料,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过去厂里从来没有搞过。但苟文彬满有信心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不久,他果然设计成了一些用代用原料的新配方,其中用某两项原料混合来代替全部用氧化铁的办法,解决了我国搪瓷瓷釉生产中长期存在的关键问题。(附图片)
介夫 插图


查看完整版本: [-- 骏马添翼 记重庆搪瓷厂副厂长苟文彬向文化科学进军十年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