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太阳村巡礼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0年03月 -> 太阳村巡礼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东书 培植 莎荫 1960-03-26 00:00

太阳村巡礼

第4版()
专栏:

太阳村巡礼
本报记者 东书 培植 莎荫
记者访问著名的卫生模范村——山西省稷山县太阳村时,在短促的时间里看到了许多激动人心的事情。
最初的印象
一到太阳村,就听到这么几句顺口溜:
环境整洁气象新,松柏杨柳绿成荫。街心花园景色秀,空气新鲜人增寿。街里看,多漂亮,平坦的马路雪白的墙。院里看,多清爽,花草一院满庭香。家里看,多舒畅,床上整洁地净光。家家多了三件宝:痰盂、牙刷和茶缸。
参观之后,感到这几句顺口溜确是太阳村卫生面貌的真实写照。
这里,所有的街道都修的平平坦坦的,打扫的干干净净。两侧整齐地排列着新栽的小松树、小柏树和小杨槐树,所有的墙壁都用石灰刷得雪白。墙上画着许多彩色的卫生宣传画,写着各种各样的卫生公约、卫生制度和卫生守则。街头有一百多个街头花园,栽着牡丹、玫瑰等多种美丽芬芳的花草。公共厕所设在村四角的空地上。进了厕所,干干净净。所有的水井、井口都高出平地,盖上了盖子。痰盂、垃圾箱设置在路旁和一切公共场所。
社员的住宅已经全部整修刷新。院里、屋里都弄得非常整洁。农家应该有的一切东西,都摆得井井有序。还有庭院池,也栽着各种花草。猪有新式“住宅”,鸡也搬进了“三层楼”(现代化鸡窝),家家门前都有土自来水,社员们下地回来或者饭前饭后都用这种流水洗手洗脸。引起我们注意的,还有窗户。过去窗户狭小,最近也大大改装了,变得宽敞、灵活,可以任意开关。这样,室内的空气就流通了,新鲜了。人们把这种改装叫做“窗户革命”。
满好的集体卫生
管理区主任热情地邀请我们参观了村里的集体卫生福利设施。
公共食堂的卫生工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村有五个食堂,卫生工作做得不比城市许多机关食堂差。厨房都是“隔山灶”,也叫“无尘灶”,就是把烧火和做饭分开,外边烧火,屋里做饭。烟雾、灰尘进不了屋,炊事员们的工作环境好了,厨房里也经常保持清洁。用水实行了一种叫“好水不进门,脏水不出门”的办法。抬来的水先倒进院里的滤水池,然后通过管道流进屋里的水缸中,屋里有脏水输送管道。连切菜的案板也分成生菜案和熟菜案,避免生菜上的细菌传到熟菜上。食堂里还有流水洗脸台、嗽口水台、洗碗水台、消毒水台。
食堂的卫生状况已经使人够满意了,可是还有许多新鲜东西。比如营养调查就是一例。去年8月,这里对食物进行了一次营养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个食谱,规定了每人每天的主食和副食种类、数量,人体可以从这些食物中得到热量二千五百五十克,再加上瓜果,人体得到的热量就高过二千六百克了。食堂每天都根据这个食谱做饭,炒菜,管理区也根据这个食谱生产蔬菜。
食堂的卫生好,其他福利事业单位的卫生也好。幼儿园、敬老院、文化宫…,真是“处处有制度,事事有公约”,村里还建立了淋浴澡塘。
人被这样爱护着
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受到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这条真理在太阳村卫生工作中看得非常明显。我们参观了村里保健站隔壁的妇产院,东房三间,有一间分娩室,一间待产室。分娩室的设备差不多和我们在城市医院见过的一样。不同的是这里还有一些很适用的土设备。西屋三间,是产妇休息的地方。南屋是婴儿哺乳室。
我们参观时,哺乳室有十二个婴儿,保育员正在洗濯婴儿的衣服。据向导人介绍:这一套设施是这样使用的:孕妇在临产前半个月就搬进待产室,产后可以在院里休养一个月,管理区补贴鸡蛋、红糖。出院后劳动时,可以把婴儿放到哺乳室,哺乳室免费供应羊奶。六个月以后,婴儿就转入托儿所。在托儿所的幼儿,个个都吃得又白又胖;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他们在文明、幸福中成长。
管理区规定了“三调三不调”制度,就是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这办法很受社员拥护。这里不光妇女享受了劳动保护,男人也一样,炊事员、饲养员、工人和其它人,都有相应的制度,在生产中保护他们的健康。社员告诉我们:太阳村是“劳保制度处处有,保健人员家家走”。卫生基本建设开工了
走进一座新建的院子里,这里是保健站。一进门就是药房和化验室,东屋是外科诊室,北屋是内科诊室。大夫是一位有三十多年医务工作经历的中医——吴李龙,针灸技术很好,也懂许多西医药理。化验员是个中学毕业生,还是个半把手的外科医生。药品有四千二百多种。
可是这里看病的人实在不多,有也多是碰破手的,气管发炎的一般小伤小病。病人少,但工作可不闲,人们正在闹基本建设。太阳村自从开展卫生运动以来,从1955年到现在全村没有一个得过传染病的人,就连猪、鸡和牲畜也没有发生过传染病。他们现在是根治那些过去人们不注意的病,如砂眼、蛔虫、龋齿等。村里建立了“社员的健康情况档案袋”,把全村人谁容易感染什么菌、谁有什么一般慢性病弄清楚了。保健站的医生就主动地去给那些有小病的社员去治病,医生有计划地参加消灭疾病工作。记者看了那些家庭健康档案,一叠一叠地,工程确实不小。
这里实行一种“集体医疗制度”,就是社员每人每年交两元保健费,以后看病不要钱。去年太阳村保健站一共收了一千八百多元保健费,除去医生工资,建设费用花了七八百元外,还有节余。
深入人心
这里卫生习惯已深入人心。无论大人或小孩发现在街道有一点纸屑、烟头,就会自动把它拾到垃圾箱里;如果有人随地吐痰就会受到劝告或批评。
这里的卫生知识普及得也很好。从十岁到六十岁的人,都懂得了不少科学卫生知识,知道某些疾病是由什么细菌传染的,在什么季节最容易感染,怎样预防等。他们宣传卫生知识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党校、团校、民校和红专学校都增设了卫生课;召开社员大会,或是在看戏看电影,都要抽出前十分钟,宣传卫生知识;保健站还编了一本“卫生知识手册”,人人都有一本,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学习。
太阳村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而许多变化都是新近一年内发生的。无怪那位热情的管理区主任兴奋地说:人民公社给大办卫生事业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工作也就更好作了,变化也就更大了。


查看完整版本: [-- 太阳村巡礼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