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我们大家的家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0年03月 -> 我们大家的家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闻山 1960-03-27 00:00

我们大家的家

第8版()
专栏:

我们大家的家
闻山
我们快要搬家了。让我们把自己的生活,再重新好好地安排,妥善地组织。
让我们大家,工作时像并肩作战的战友;生活里,是最亲爱的手足兄弟。
让所有的人从琐碎的家务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让集体更关心个人,个人也更关心集体。
让孤独冷漠的个人主义的破篱笆,从生活中永远拆毁;让人们从心灵到肉体,都居住在高大辉煌的殿宇。
让剥削意识的残余和卑下的心理,在共产主义精神的温泉中漂洗干净;人永远不贱视别人,也不看轻自己。
让“各人自扫门前雪”这句古话化为历史陈迹,让孟夫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成为生活中最普遍最平凡的事实。
先去看看房子吧。
怎么形容眼前这一片景物在我们心里引起的感觉呢?就像刚解放时看苏联电影,银幕上出现了美丽的高楼大厦——这是苏维埃政府给工人盖的新住宅。老奶奶、小孙子,抱着收音机,提着皮箱,欢天喜地的搬进去。……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曾经强烈地打动过我们的心,但那时候,总觉得它离我们很远。算算苏联,从玛雅可夫斯基吃马肉,“拿着两个小小的胡萝卜”“腋下夹着几根潮湿的细瘦的木柴”,“到爱人家里去做客”的年月,到演那样的电影,足足过了一个世纪的三分之一!谁能想到,仅仅转眼十年,这一切就在眼前出现?!
而且不久,这样的住宅区就要将全北京的旧住房“取而代之”。并且越往后,盖的就越好,越加美丽。我们将把所有过去的穷乡僻壤,变成共产主义繁华的居民点和工作区,把“城市”和“乡村”变成历史用语。一位智利朋友在我国参观后回去,他在文章中说:“全中国都在建设着。一切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建设着,……竟可以说,盖房子的起重机,成了社会主义的标志,没有人,绝对没有人能否认中国正在从事建设,我要说他们是在积极地建设。按照总路线和大跃进的办法建设。”我们建设,因为未来是我们的。
看呵!在祖国宽朗的蓝天之下,请欣赏这一幢幢高大美丽的劳动者的住宅。浅绿的,鹅黄色的,粉红的,赭石的,多么鲜艳的颜色!看呵!多么富于艺术性的造型,简直就像聪明的姑娘精心制作的春装。一个个盛满阳光的小阳台,一扇扇像明亮的眼睛一样的大玻璃窗;百货公司、电影院,就在邻近;设备齐全的托儿所,紧靠着住宅一旁。……
我不想去说那许多适合各种情况的家庭需要的设备;党对人的关怀,就像那充满每个家庭的阳光——这里设计得那样好,没有一套不被阳光照耀的住宅。我只听到,那阳台上铁丝织成的精致的栏杆,似乎化做一个慈祥的声音:
“小宝宝,幸福地成长吧,我们优越的制度在保护着你,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你们的。”
建筑工人同志们微笑着,看着我们欢喜的神态。这些懂得自己的作品的价值的艺术家,我们在欣赏着他们的艺术,他们却在欣赏着自己的热情的观众。
3月的寒风夹着飞沙,它告诉我们在严冬里坚持建设的同志得怎样工作。现在他们笑容满面地在平整着台阶上的水泥,手套也不戴,我忽然想起伟大的雕刻家罗丹,冬天在不生火的工作室里辛勤地劳动,完全忘记了严寒。
我们心里都明白,是什么使我们在寒风中感到温暖,使我们在艰苦困难之前欢笑。这一幢幢为劳动者建造的楼房,它的水泥浆里,拌和着我们亲爱的边防军战士的汗水;是钢铁基地上的兄弟,给了它们筋骨;冲进冬宫的铁门的烈士,和永远屹立在雪山上的英灵,正怀着满意的心情,巡视着他们为之献身的如画江山,对着丰盛的胜利果实,指点谈说。我们内心激动,不是因为区区的物质享受,而是因为我们了解:孤苦伶仃,流离失所,饥寒疾苦,和一切精神上的侮辱、迫害,都从劳动人民几千年牛马生活中从根消灭;是因为,今日的种种景象,只不过是共产主义的“人之初”!我看到,今天在公社社员炕头上光着小屁股到处爬的娃娃,将会驾驶着宇宙火箭,凌空飞去。……
多好啊!我们充满了光明与劳动的荣耀的生活!每一个人都自觉地严肃地工作!每一分力量,都贡献给劳动人民共同的幸福,贡献给高插云霄、金光闪闪的共产主义大厦。
我们的家有多大啊!这一大片,都是我们大家的家!我们的厨房和膳厅,在公共食堂;孩子的小床,在漂亮的托儿所;这几百米的空地,是我们的院子……可是,上面说来说去,说的还只是我们的住宅,我们的家——真正的家还大着呢:一个门口,在太平洋西岸,另一个门,在易北河以东。


查看完整版本: [-- 我们大家的家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