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再接再厉迅速改变穷队的经济面貌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0年03月 -> 再接再厉迅速改变穷队的经济面貌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黄岩 1960-03-29 00:00

再接再厉迅速改变穷队的经济面貌

第7版()
专栏:

再接再厉迅速改变穷队的经济面貌
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 黄岩
人民公社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无穷的威力,这已十分明显地表现在生产建设的各个方面。从安徽“穷队”生产的迅速发展情况,也同样看得十分清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安徽省已经有半数以上的“穷队”赶上了当地富队或一般队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
现在的人民公社,还有少数生产发展比较缓慢的“穷队”。所谓“穷队”,是与自然条件好、生产发展快的富队比较而言的。今天的所谓“穷”与“富”,与解放前的穷与富有本质上的不同,从现在来说,随着合作化和公社化的实现,穷队和富队的经济面貌和解放初期也有很大的不同了。如宿县三八公社曹湖大队,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比解放初期已经提高了六倍多,但比起本社的三八大队却又低了将近一半。这些“穷队”大都处于贫瘠山区、丘陵和湖洼地带,旱涝灾害较多,大部分土地都是黄粘土、黑粒土、黄岗和砂碱,而且地广人稀,劳动力、畜力都很缺乏,一般的,每个劳动力要担负三十亩左右的耕作任务。所以群众形容这些地方是:“秃山头,老碱瓢,光下种,不出苗”,“蛤蟆撒泡尿,淹死一大片,三日不下雨,旱得直冒烟。”在农业社时期,这些“穷队”的生产水平和社员生活水平虽然都有很大提高,并有不少穷队已经赶上富队水平,但就整个来说,限于组织规模小,经济力量薄弱,还不能迅速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只有在人民公社化以后,才为“穷队”生产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迅速改变“穷队”的贫困面貌,不仅是“穷队”干部、社员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而且也是巩固和发展人民公社的一个重要条件。为了做好这个工作,从去年以来,安徽省各级领导机关,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派出大批干部,普遍加强了“穷队”工作的领导。去年3月,在省委召开的六级干部会议上,专门讨论了领导和帮助穷队迅速赶上富队的有关政策和步骤,号召全省所有“穷队”在两三年内赶上以至超过富队。随后,在各县召开的五级干部大会上,又具体地研究了“穷队”的发展规划和由穷变富的措施。各地人民公社充分发挥了“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给穷队以很大的支持。所有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穷队”的干部和社员,他们决心依靠自己的努力,赶上或超过富队。从这时起,便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穷队”赶富队的竞赛运动,到去年年底,在全省的三千一百五十个“穷队”(占基本核算单位总数的26%)中,已经有五百五十四个队赶上了富队的水平,总产值一般都比1958年增长一倍左右;有一千零八十二个队赶上了一般队的水平,总产值也都比1958年增长60%以上。许多过去是穷山恶水、十年九歉的地方,如今已变成五业并举、六畜兴旺、河网纵横、稻田相连的鱼米之乡。在百年不遇的大旱年景,增产都在60%以至一倍以上,谁都不能不承认这是个极其巨大的变化。穷队的生产发展,不仅有利于实现公社生产的全面跃进,而且也为加速由基本队有制过渡到基本社有制准备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许多“穷队”一年赶上富队的实践证明:“穷队”可以自力更生地摆脱目前比较困难的景况。这是因为:“穷队”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力,社员有高度的战胜困难的志气,加上国家支持和公社的照顾,时间不要长,至多只要二、三年就可以翻过身来赶上甚至超过富队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
“穷队”赶富队的关键在于加强党对“穷队”工作的领导。公社化以后,各县县委除了进行全面摸底排队,作出具体规划以外,都派出了大批干部到穷队帮助工作,或者常驻“穷队”担任领导职务,加强“穷队”的领导核心。有的采取县委书记、部长坐点包干、季末评比检查的办法,有的县采取部长、科、局长直接担任大队总支书记的办法,有的县采取县直机关分工包干的办法,有的县还采取了在穷队办党校,就地生根,加强教育的办法。采用这些办法以后,就直接地改变了某些穷队领导薄弱的状况,保证“穷队”赶富队的工作得到迅速开展。宿县原有七十六个“穷队”,由于派出了七十多个相当于县委委员一级的干部到穷队坐点包干,一年之内就有六十二个穷队赶上了富队或一般队的水平。由此可见,加强党对“穷队”工作的领导,是“穷队”赶富队的重要保证。
为了使“穷队”迅速赶上富队,必须发动群众,树立雄心大志,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说过:“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事实证明:穷队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充分挖掘本队的生产潜力,迅速实现由穷变富的愿望。拿五河县城关公社东卡子生产队为例,这个生产队是个最穷的队,邻队有些富裕农民经常讥讽他们“穷气扑人,沾上身就不得了”。可是东卡子队却以实际行动反击了这些冷言冷语,他们在公社党委的支持下,经常以“地穷志不穷,干劲就是宝;不吃馒头争口气,不赶富队誓不休”的口号来鼓励社员自力更生的志气,真是家家表决心,人人鼓干劲。因而仅仅一年时间,每人平均收入就猛增五倍以上,超过了本社富队的水平。这样的例子很多,它生动地说明了,只要把群众充分发动起来,立下雄心大志,我们就会获得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但是,在“穷队”赶富队运动刚刚开始的时候,也有少数同志只看到“穷队”的基础差、底子薄,人力、物力不足等困难的一面,却看不到人民公社无比强大的威力,看不到“穷队”蕴藏着无穷的生产潜力,也看不到广大社员在总路线、大跃进的鼓舞下,有着迅速改变贫困面貌的强烈愿望,所以存在畏难情绪,缺乏信心。在少数社员中,虽然有由穷变富的迫切要求,但由于他们长期受着自然条件的限制,不敢相信自己有战胜困难的力量,存在单纯依赖国家救济和公社支援的思想。他们说:“麻雀不能与大雁齐飞,穷队哪能赶上富队。”很明显,不解决这种思想,就不能在群众中树立由穷变富的信心。我们解决这种思想的主要方法,就是以人民公社为单位,普遍开展以“能不能赶富队,怎样赶富队”为中心的大辩论。通过辩论,摆出大量由穷变富的事实,层层树立由穷变富的标兵,总结由穷变富的经验。并发动“穷队”社员献计献策,找原因,找办法,制订由穷变富的计划。事实证明,凡是辩论深透的地方,群众的信心就很高,干劲也最大。因为辩论的过程,也就是认识客观的过程,抓住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就自然地会找到改造客观的步骤和方法。所以在辩论以后,绝大多数干部、社员,克服了畏难情绪和依赖思想,他们的结论是:“河能变,山能移,‘穷队’定能赶富队。”有些地方还组织“穷队”社员实地参观了已经由穷变富单位的先进经验,效果更加显著,普遍认为:“穷不是命运,富不是天生,只要发狠干,遍地出黄金。”他们纷纷表示要在一年之内或者两三年内赶上富队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
从“穷队”本身来说,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但是为了使“穷队”迅速赶上富队,公社的照顾,国家的支持,也是完全必要的。人民公社成立以来,广大社员受到总路线的教育,思想觉悟大大提高,共产主义风格大大发扬,他们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从各方面支援了“穷队”。各地人民公社支援“穷队”的方法是很多的,如在物质上给以支持,在基本建设上给以帮助,从安排生产和种植作物上加以照顾等等。许多公社还采取少提公积金的办法给予照顾,在拖拉机、大型农具、新式农具的使用上也尽可能地满足了“穷队”的要求。许多富队除了积极参加全社范围内组织的劳力大协作以外,有的还自动地拿出资金、劳力支援“穷队”的基本建设和抗旱斗争。在去年夏收夏种和抗旱斗争中,中共安徽省委号召城镇干部、群众下乡支援农业生产,帮助“穷队”赶富队,这一号召迅速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响应,参加这次下乡支援农业生产的共有一百多万名干部、工人和城镇居民。其中大部分人被分派到“穷队”参加二至三个月的劳动,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穷队的生产,而且极大地鼓舞了“穷队”干部、社员的积极性,进一步密切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对锻炼干部,进一步提高城市人民的思想觉悟,也都起了很大作用。在1959年内,国家还先后拿出五千万元资金,无偿地支援了“穷队”。所有这些,对“穷队”的面貌的迅速改变都起了很大作用。
为了使“穷队”迅速赶上富队,必须贯彻“以粮为纲”的方针。“穷队”赶上富队的标志,在粮食、经济作物和副业生产三方面都赶上或超过本社富队当年的平均水平,特别是粮食,最少要做到自给有余,并且要巩固坚持下来,经得起自然灾害的考验,即使遇到大灾也能过关。为了实现这一要求,我们在全面实行“八字宪法”、继续推行“三改”办法中,主要抓住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大搞工具改革这三个主要环节。
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也就是大搞河网化、水利化,大搞土壤改良。这是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彻底改变“穷队”面貌的根本措施。水利建设是农田基本建设的中心环节。1959年所以有许多“穷队”在一年之内就赶上富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在人民公社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群众的冲天干劲,大兴水利和大搞土壤改良的结果。五河县濠城公社大庄大队,经过几年治淮和兴修水利,虽然改变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不雨旱灾”的面貌,但水患还未根除,每年仍要遭受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生产很不稳定。办公社以后,得到了公社的支持,大干一冬一春,使全队范围内,共做土石方三十三万一千立方米,开挖大小沟渠一百六十多条,打井八十多眼,基本上实现了河网化。因此,去年夏季虽然又遇上八十多天不下雨的大旱,仍然保证了充足的水源,亩产比1958年提高53%,全大队每人平均有粮一千三百斤以上。群众歌唱道:“过去是排不完的水,现在是吃不完的粮,多年来的荒湖地,现在是遍地稻花香,真亏毛主席的好领导,穷湖洼也变成了天堂。”萧县黄口东方红人民公社,全境是个碱沙遍地,易旱易涝地区,在十五万五千亩土地中,碱地占50%,沙地占45%,解放以来虽然年年多施肥料,但仍然不能很快增产,公社化后,他们组织全社劳力大协作,从各方面挖掘劳动潜力,采取了翻碱土、垫肥土、控制径流、改种水稻等有效措施,战胜了重重困难,改良了土壤。按照群众自己的说法,叫做“土壤大革命”。因此,全社粮食、棉花的产量都比1958年增加50%以上。由于全面改良了土壤,全社原有五个穷队,现在已经有四个赶上了富队的生产水平。这些事实进一步说明了,只要把广大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自然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也是迅速改变“穷队”面貌的有效措施。“穷队”的生产所以没有赶上富队,还由于生产门路少,经营项目单纯,每年只靠一些粮食收入,而且产量不高,收入有限。因此,必须发展多种经济生产,特别是大力发展养猪、养羊等费力小、收效快的生产,养猪既能增加肥料,促进农作物增产,又能迅速增加“穷队”的现金收入。临泉县姜寨公社有个张楼大队,穷的主要原因就是多种经营没有发展。1958年多种经营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2.1%,去年除公社分配他们多种了经济作物以外,并大力发展了畜牧业生产。特别发展了养猪事业。他们采取自繁自养的方针,“见母必留,先留后选”,去年全大队共留母猪四百四十二头,并推广热配、双重配的办法,提高了繁殖率。1959年全队养猪比1958年增加了三倍多,养羊也比1958年增加了三倍,各种家禽比1958年增加了四倍。一年就赶上了富队的收入水平。因此,在“穷队”生产的发展过程中,既要大抓粮食作物,又要大抓经济作物,既抓农业生产,又抓副业生产,使生产得到全面发展。
大搞工具改革,不断提高劳动效率,是保证“穷队”生产迅速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关键。如前所说,“穷队”的劳动力是十分缺乏的。这是“穷队”生产上的一个根本困难;可是在赶富队的过程中,又必然地要完成比富队更大的生产任务,要大兴水利,要大搞土壤改良,又要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都必须支付出更多的劳动力。因此,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就成了当前“穷队”生产上的主要矛盾。安徽省各级党委在领导“穷队”赶富队运动中,对这个问题都十分重视,普遍开展了以工具改革为中心的高工效运动。这对挖掘“穷队”劳动潜力,保证各项生产建设计划的完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宿县三八公社曹湖大队,根据去年年初的生产安排,全年共缺八万四千五百八十五个劳动日,比需要出勤的劳动日,相差五分之一以上,农忙时缺的更多。为解决这个问题,党总支决定大搞工具改革,大搞高工效运动;运动中并通过算账、辩论以及到富队参观等办法,号召社员克服守旧思想,破除迷信,做到“人人动脑筋,个个有创造”。由于发动了群众,一年来,全大队共提出合理化建议六百条,改进和创造了二千四百六十一件农具和工具,所需材料也大部是群众自筹解决。通过工具改革,使全队治水、提水、耕种、运肥、养猪、切菜等工效,普遍提高30%至几倍,有的提高了几十倍,不但解决了劳力不足困难,而且还腾出一百二十个劳动力参加养猪、积肥、开荒生产。
一年多来,已有半数以上的“穷队”赶上了富队或一般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们绝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还应该看到:有些生产队1959年的经济收入虽然赶上来了,但粮食生产还没有赶上来,旱涝灾害还未根除,生产还不稳定,因此,还要继续努力,征服自然,全面地赶上富队。目前还有一些没有赶上富队的“穷队”,要更加一把劲,继续发扬社员群众战胜困难的志气,不屈不挠,再接再厉。安徽各地人民公社,正在根据一年多来“穷队”赶富队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对“穷队”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强大威力,给“穷队”以更多的支持,力争尽快地改变所有“穷队”的经济面貌。


查看完整版本: [-- 再接再厉迅速改变穷队的经济面貌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