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中匈友谊万年青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0年03月 -> 中匈友谊万年青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朱曰梅 1960-03-31 00:00

中匈友谊万年青

第6版()
专栏:

中匈友谊万年青
本报记者 朱曰梅
匈牙利解放十五周年前夕,我来到兗州,访问了中匈友谊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副站长梁文华热情地向我介绍了这个站的情况。
1955年冬季,正当我国农业合作化高潮时,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和政府送来了一批最珍贵的礼品——一个拖拉机站的全套设备。同时,瓦岱尔纳、维莱斯、班哈西、比迪等五位匈牙利专家也来到了兗州。专家在中国一年半的时间内,表现了崇高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和匈牙利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兄弟般的友谊。在那些日子里,匈牙利专家先后举办了两次机务人员训练班和一次管理干部训练班,把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中国弟兄。在曲阜、邹县,以及微山湖附近的嘉祥、金乡等县的土地上,都洒下了专家的汗水,留下了专家的脚印。他们不顾炎夏和隆冬,不分白天和晚上,常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工作。
那是1956年麦收的事,这天正下着毛毛雨,去旧关麦收的收割机发生了故障。这时已经晚上十一点钟了。驾驶员把情况告诉了站部。站部的技术员米寿祺可难坏了:叫专家吧,他们白天去三十里外的王因检查指导工作,晚上九点才回来;不叫吧,专家又有嘱咐:“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机器发生毛病都要马上告诉。”最后,他还是叫了。刚刚入睡的比迪专家一听,连外衣也没穿就奔向现场。你看他,一会儿在机身底下,一会儿又躺在地上仰面朝天,雨水、汗水汇在一起,全身粘满了麦糠和泥土。经过两个小时的抢修,机器恢复了正常。米寿祺看了看表已经深夜三点了,他催着专家回站休息,但专家把手一摆,伸出一个指头说:再等一个小时看看。直到一小时后,把收割机修好了,他说:“完全良好!”然后方才回站。那时,东方已泛起绛红色。
四年在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间,就在这个期间,中匈友谊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在总路线的照耀下,在匈牙利驻华大使馆的关怀下,已发展成为鲁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中心。这个站拥有的拖拉机已由1957年的十三台增加到三十台,1958年十三台GS—35拖拉机全部达到万亩以上工作量,这年建成的站附设的农业机械化学校,今年要扩建成容纳二千名学生的中等专业学校,专门培养中等农业机械技术人材。1957年的修理车间主任李宝林,现在已是修配厂的厂长了。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我们没有辜负专家的期望,1958年的大跃进解放了我们的思想,我们这里已从由十五个工人的修理车间,发展成为一百八十多个工人、年修四百修理标准台并能制造五十多种配件的修配厂。为支援农业机械化,现在正在试制二十马力柴油机。他说,仅1、2月份完成的产值计划就为去年第一季度的388%。
中匈友谊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是一块培育中匈友谊之花的良田。四年多来,它先后为我国农业战线培养和输送了七百多名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令人特别兴奋和欣慰的是,匈牙利专家亲自培养的那批农业技术人员,现在大部分都成了技术员、队长和车长,迟秀亭就是其中的一个。
迟秀亭1954年从部队转业后,来到兗州和匈牙利专家们一起建站。在班哈西、比迪等专家的亲手帮助和培养下,经过一年半的时间,他学会了农业机械各种作业,成了优秀的驾驶员,当了机耕队长,现在是修配厂金工车间的主任了。
1956年夏季,当迟秀亭第一次驾驶着匈牙利人民送给的割捆机在农场工作时,因为不慎,摇背齿轮轴承坏了。他告诉了比迪专家。在那麦熟的天气,大地被晒得滚烫。可是比迪专家伏在割捆机底下一连工作了好几个小时,全身是泥,汗流如雨。迟秀亭再也忍不住了,他说:“比迪同志,休息一会吧!”专家一面赶修机器,一面用严厉的口吻说:“还是麦收重要!”
迟秀亭回忆起这些旧事时,怀着无限感激的心情对记者说:“中匈友谊已在我心里扎下了根子。”
这些日子,曲阜县各界人民正在忙着筹备庆祝匈牙利解放十五周年的活动。当我来到兗州公社八里铺生产大队时(原友谊农业社),大队副队长陈永书(原友谊社社长)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匈牙利解放十五周年快来了,说实话,我是多么想念专家们啊!事情已经过去几年了,但专家在这里时的每一件事都同昨天一样。”他意味深长地说:“中匈友谊拖拉机站建立后,我们五百多户的高级农业社就诞生了。说也怪,老中农徐文祥买了别人十三亩地还没交完钱,一看在我们这里工作的拖拉机、铡草机,就找着支部书记周庆和说:‘老周,这玩艺儿可管用,我也得入社啦’。社诞生后,二千多名社员为了纪念中匈人民的友谊,一致同意把社名定为‘友谊农业社’。我们在拖拉机站和专家的帮助下,头一年就获得了大丰收。每亩小麦平均产量一百七十斤,比1955年每亩多收五十斤。那年麦收正碰着连阴天,站上的脱谷机日夜地在这里脱谷,专家们几乎每天都来,保证了我们丰产丰收。”陈永书完全沉入了幸福的回忆中。他说:“专家对我们八里铺太关怀了,1956年4月4日我到站上参加庆祝匈牙利解放日时,专家维莱斯用中国话首先对我说:‘八里铺的!’并紧紧拥抱我,我回想起来,现在还觉着热呼呼的。”
今年3月间,修配厂的工人提出了“我们要以新的成绩,向匈牙利解放十五周年献礼”的口号。修配厂车间与车间展开了热烈的竞赛。金工车间保证提前五天完成第一季度计划向匈牙利解放十五周年献礼的大字报刚刚贴出,修理车间马上以提前六天完成第一季度计划为献礼条件向金工车间应了战。正在曲阜县尼山水库工地上压堤的三个机耕队的驾驶员,更是干劲冲天。这里有个年方二十二岁的姑娘张兰琴,1956年她辞去了原兗州西关高级农业社副社长的职务,当了中匈友谊拖拉机上的第一批农具手。她在匈牙利人民和专家的国际主义精神的鼓舞下,以最大的热情钻研使用农业机械的技术,三年来她一直是效率高、质量好、节约油料、安全生产的保持者,每次都被评为先进生产者,现在已是机耕队的副队长了。3月16日这天,她在驾驶员会议上说:“同志们,4月4日是匈牙利解放十五周年的节日,我提议,我们用十九天完成四十个班次的工作量,加速水利建设,向节日献礼,你们看怎样?”
“完全同意!”五十六个驾驶员一齐振臂高呼。工地上立刻沸腾起来了。无数的大字报贴出来了:“严格遵守机车操作规程和保养制度”,“保证安全生产”,“保证压低质量”,“保证提前完成任务”……真是说到做到。十二台拖拉机拖着万斤多重的大石碾,夜以继日地奔驰在大堤上,全部代替了人们的笨重的体力劳动——打夯。据水利指挥部计算,每台拖拉机工作一分钟,就等于一个劳动力一天的工效。
在拖拉机站检修农具的九名驾驶员,更不甘落后,大家提出,提前十天在4月4日完成农具检修任务,迎接夏收夏种,作为对匈牙利人民伟大节日的献礼!(附图片)
图为迟秀亭(右)积极响应站党委“旧件复新”的号召,在和工人研究焊接曲轴的情形
新华社稿


查看完整版本: [-- 中匈友谊万年青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