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港口的耳目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0年04月 -> 港口的耳目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郑二星 1960-04-30 00:00

港口的耳目

第8版()
专栏:

港口的耳目
广东湛江航务无线电台收发报员 郑二星
湛江港,这个海滨城市,是祖国南方的门户。这里到处一片葱绿,气候温暖。当祖国北方还是冰天雪地的时候,这里已经有人穿短袖衫,是游泳的季节了。鸟瞰市区和港口,简直是树的海洋。矗立着的一幢幢崭新的建筑物的周围,布满了棕榈、凤凰树、椰子树。小花圃遍地都是,到处是香花果木。海滨公园更是人们喜爱的地方。在港区巨大的仓库前的码头旁,经常有国内外的巨轮靠泊。样子像长颈鹿的高约十层楼的龙门式吊机,排列在码头上,火车在它的跨下。“长颈鹿”和其他许多机械终日不停地把船上的货物吊下来送到火车、拖车、汽车上,皮带输送机、电扳车等日夜拖拉运送着矿砂、木材、大米、机器。
在这绿树成荫、花果满园、忙碌热闹的港区附近,有一座航务无线电台。它是港口的耳目,担任着保障海上航行安全和各港间的联系以及国内外船舶的通讯工作。无论是白天黑夜、假日、星期天,我们坐在收报机旁,时刻守着来自海上电台的呼叫。船舶的调度、装卸,载货航行安全,工作的指示,都通过无线电来传达。
我们曾为四十余个国家的数百条船只作过工作。其中有苏联、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船只,也有黎巴嫩、意大利、芬兰、英国、希腊、挪威等国家的船只。
海上的通讯是繁忙而紧张的。经常有这样的事:处于遇险、紧急情况下的船只,由于我们的及时通讯联系而得救,保障了海上生命财产的安全。
除了指导船只,保障航行安全外,我们还为港口做许多服务工作。每日抄收数次来自广州、香港等地的气象报告,供有关方面参考。南方沿海一带的台风是闻名的。每年台风季节,来自菲律宾等地的台风一个接着一个的侵入我国南海。电台每天十余次抄收台风警告,使港口船只及时地了解台风的动态,做好预防工作。我们每天对标准时间,全市的钟都以我们的钟为准。此外,我们还抄收各国港口流行疾病情况的报告,供检疫机关检查来往轮船时作参考。
在电台工作的全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大部分来自千里之外的大连、青岛、武汉、上海等地。有的在建立电台前就来到湛江,有的刚从学校毕业不久。但大家的干劲同样是十足的。到这个海岸电台工作有些人原先认为高不可攀,必须是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才能胜任,不仅要具备较复杂的国际船舶通讯业务知识,还要懂得天文地理、外文、航海、无线电等知识,还要会打字、懂电码等熟练的操作。但我们年轻人听党的话,经过勤学苦练,很快地掌握了它。每年还有一批批来电台实习的青年,学好了再到其他各港或海轮上去独立工作。
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敢想敢干,动手搞自动化。原来电台有三十多个人,现在只要十个人就包下了全部工作。我们实现了全国第一个无人值班的发讯台,在航运系统首先推广了汉语拚音电报,日常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有很大提高。我们还制造了各种“土”“洋”的通讯器材。同志们的干劲十足,有时一天值了两个班,还去参加码头装卸、修路、绿化等劳动。
我们初来湛江时,湛江四郊是荒山秃岭,草木稀少;沿海里白茫茫的一片沙滩,刮风时沙尘蔽天。连那唯一较高的教堂建筑物,也被台风吹断了顶。就在这样的地方,现在建成了现代化的港口。高大的建筑物一幢又一幢平地矗起,连成一片工业区。走过自己劳动过的路和修过的水利工程,见到初来湛江时种下的树长得又高又大,心里的高兴是难以形容的。
我们电台经常保持光荣称号,年年是先进单位。有的同志出席了市、省的群英会,有的是专区技术表演赛冠军,也有广东省体育运动的选手。目前我们又正在大搞“四化”运动,动手试验无线电导航,制作快速通讯工具等。大家正朝着又红又专的道路迈进,为航运事业和通讯事业的不断提高和发展而战斗着!


查看完整版本: [-- 港口的耳目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