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千手巧锈金珠山——记三宝村大队精收细管夏熟粮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0年05月 -> 千手巧锈金珠山——记三宝村大队精收细管夏熟粮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60-05-31 00:00

千手巧锈金珠山——记三宝村大队精收细管夏熟粮

第6版()
专栏:

千手巧锈金珠山
——记三宝村大队精收细管夏熟粮
·江苏江阴县通讯组·
这里所见到的是一个大队夏熟粮食精收细管的生动场面。
5月21日,我们参观了江阴县西石桥公社三宝村大队的夏粮收管工作。5月的田野,满眼是金光闪闪的麦浪,收种的人群,丰收的喜悦,冲天干劲,到处是一片欢欣沸腾的景象。
踏进这个大队的土地,满眼所见,一切是那样激动人心。墙头上,树木上,路牌上,到处写着:“粮食颗粒归仓,柴草根根成垛,秸壳一点不丢,确保丰产丰收”,“惜粮如金,颗粒必争”……社员们一面劳动,一面也都在议论如何保证今年夏熟作物丰产丰收,收好管好。无论是收割的还是运输的、脱粒的还是拾穗的,男女老幼到处都是彼此嘱咐,互相鞭策,念念不忘精收细管。
在第四小队的农场上,田头收割运输组的八个女社员,利用饭后休息时间帮助场头组打麦。虽有她们的组长梅芹妹亲自带领着,但是,场头组长梅秀英还是对质量不能放心,她提着打麦的槤枷,一边干活,一边注视着每人的质量。可是,所有的人都干得十分起劲,十分干净利落,看了半个钟点,没有发现半点毛病。梅秀英不禁高兴地喊道:“干得真行呀!”“样样都要更上一层楼,自己的事还能办不好!”大家这样地回答着。在田间收割的男女老幼,人人都称得起是夏收颗粒归家的尖兵,捆麦的老年社员改变了历来用麦捆麦的老习惯,用柴草轻轻地捆着麦子。挑麦的壮年社员,也都把担子举得高高的,留心不让麦穗拖地。一群群孩子,在老师带领下,在已收割的麦田里,仔细地搜索着每一个落在地上的麦穗。在套种着庄稼的麦田里,发现有麦穗被盖没了,他们便伸进手去,把它拉出来。一个挑着河泥担的青年社员梅志春,在麦埨上发现一个被泥块盖了半截的蚕豆荚,他忙弯下腰把它拾起来,一边说:“这也是劳动的血汗呀!”经过这样的精收细运,路上的麦粒虽然已是很少了,但是,蔡美娣等六、七位老奶奶,还是手拿扫帚、?箕,一路找着、扫着,不让一粒麦丢失。
走上场头,一片片宽大的场地平滑如镜。场上,竖着一块块夺目的牌子:“秸壳堆放处”,“堆草处”。一个个麦堆、草堆、秸壳堆,堆放得十分整齐。每个堆上插着牌子,分别标着面积、品种……打场的妇女们,一个个以绣花的精工在脱粒,每一个麦穗都分别打过两三次,每一堆秸壳都细细扬过五、六遍。虽然,功夫比往年深得多了,但是,他们还要再用自己的眼睛仔细搜索一遍,深怕有麦粒被滑过去。傍晚,大家准备收拾战场,并把一天脱粒的粮食过秤入仓。这时,第四小队的晒场上,走来了一位赤脚的壮年人。这是大队党支部书记王汉荣来验收了。他在细细检查了每一堆粮、草、秸壳以后,又特别走到女社员王金娣跟前,细看这位去年夏收的时候脱粒最粗糙的人,今年脱粒的质量如何。最后,他满意地点着头,对王金娣说:“你的进步不慢呀!”王金娣红着脸颊回答道:“人家都大跃进,我还能一辈子落后!”。
再到仓库,每个仓库的大门,都编着红色的字号,并分别标着:“常备仓库”、“临时仓库”、“成品仓库”、“秸壳仓库”。这些仓库的房屋,是上不漏雨,下不潮湿,门窗俱全,无洞无缝,室内整整齐齐,六面发光。每个囤堆子上,都插着标明品种、数量的牌子。墙壁上,写着保管员守则,贴着工具、用具记录卡,挂着记事簿。一件件经过整修和消毒的工具,都整齐地放置一旁。走出仓库,仍然是一片清洁,一点儿看不到杂草、污水、垃圾、瓦砾。
已经是晚上七点半钟了,战斗的人们聚集在食堂的灯光下,愉快地吃着晚餐。这时,验收评比小组送来了一天的喜讯:徐祖泉、张仁方、刘坤娣三个社员,早晨收割一早抵半工;拾粮队员梅纪尽等超过定额三分之一;场头许金凤小组和王金和小组脱粒竞赛,工效分别提高20%到30%,王金和小组获胜……。


查看完整版本: [-- 千手巧锈金珠山——记三宝村大队精收细管夏熟粮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