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井下办公的启示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0年06月 -> 井下办公的启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本报评论员 1960-06-30 00:00

井下办公的启示

第2版()
专栏:

井下办公的启示
本报评论员
今年1月,重庆鱼田堡煤矿有一个采煤工作面的电溜子烧坏了保险丝,这个极小的故障本来是不难迅速得到处理的,但由于是井下生产井上指挥,待井下把情况反映到井上,再由井上派检修工人下井修理,前后经过九十分钟才恢复生产。最近,还是在鱼田堡煤矿的这个采煤工作面,又发生了同样的故障,却只用了十八分钟时间就恢复了生产。为什么这一次的故障却处理得这么快呢?原来,鱼田堡煤矿现在实行了井下办公制度,各个矿井都在井下设立了生产办公室,由井长带领包括生产调度、原材料供应、设备维护检修、卫生保健等各种指挥部门和辅助部门的人员,组成一整套班子昼夜轮流值班。这样,过去常常需要井上井下往返周折,花好几个钟头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不出矿井,只用几十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就解决了。
井下办公,这个办法很好。解决问题及时,不过是好处之一。更重要的是,井下办公使深入生产第一线变成一种经常的制度。这对于我们巩固改进领导作风的成果,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深入生产第一线的领导方法,已在许多企业实行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要把这种良好的领导方法长久地坚持下去。任何良好的领导方法,如果不能持之以恒,而是时断时续,有始无终,是不可能发生多大作用的。拿深入生产第一线来说,如果不能使之经常化,而是时而深入,时而不深入,那么,虽然也可能解决某些问题,却不可能把生产完全抓起来,因为工业生产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只有经常深入生产,而不是偶尔“深入”一下,才能把握住生产的内在联系,抓住要害。同时,也只有同群众保持经常的联系,而不是偶尔
“联系”一下,才能成为群众真正的知心朋友。因此,我们要乘现在各级领导干部纷纷到生产第一线去的大好形势,进一步促使深入生产第一线的领导方法经常化。
把深入生产第一线的领导方法经常化,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要加强思想工作,让所有的干部都深刻地认识到:深入生产第一线不是某一个时期或是解决某一个生产问题才需要提倡的领导方法,而是一个需要始终坚持的领导方法。另一方面是要立一些制度,使这种领导方法的坚持贯彻从制度上得到保证。现在,全国农村正在推行河北省吴桥县“二五制”的经验。“二五制”就是适应农村情况的、把深入生产第一线立之为制度,使之经常化的好办法。很显然,在工业方面也需要立这样一些制度。井下办公,就是适用于一切井下作业的矿山坚持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好制度。在井下作业的矿山领导干部,所谓深入生产第一线,就是改变“井下生产井上指挥”的老规矩,使深入生产第一线不是时断时续,而是经常化。这样,就坚持了到群众中去领导群众,到生产中去领导生产的原则,使领导工作更加具体、更加细致,解决问题更加及时,更加准确。
鱼田堡煤矿实行井下办公制度还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这就是不仅领导干部要深入生产第一线,而且要组织有关的职能机构的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工业生产是一个由许多环节组成的复杂的整体。领导干部要依靠许多职能机构的协同动作去指挥生产。如果只是少数领导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各个职能机构的干部仍然蹲在上面,那么,领导干部虽然在深入生产第一线时发现了问题,也不可能一一都在现场解决,许多问题还要带回去解决。鱼田堡煤矿实行井下办公制度,把生产调度、原材料供应、设备维护检修等等人员都搬到井下去,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经验很重要。有些同志只注意自己深入生产第一线,不注意组织职能机构的干部一起深入生产第一线,或者只是督促职能机构的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而不是把他们组织成一个“五脏俱全”的班子深入生产第一线,一遇到涉及几个部门的问题就不能解决。鱼田堡煤矿实行的组成班子到井下办公的制度,就没有这个缺点。
井下办公制度,对于工厂、对于露天井开采的矿山虽然不完全适用。但是,这个制度所表现的要把深入生产第一线的领导方法经常化,要组织班子深入生产第一线,却是适用于一切工矿企业部门的。我们希望一切工矿企业部门都来学习重庆市鱼田堡煤矿井下办公制度的经验,创造出适合本部门具体情况的制度,把深入生产第一线的领导方法具体化,促进我们的生产建设事业持续不断地跃进!


查看完整版本: [-- 井下办公的启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