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早出氨水多产粮——在达丰化工厂合成氨车间试车的日子里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0年10月 -> 早出氨水多产粮——在达丰化工厂合成氨车间试车的日子里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玉兴 世涛 有夫 1960-10-31 00:00

早出氨水多产粮——在达丰化工厂合成氨车间试车的日子里

第4版()
专栏:上海通讯

早出氨水多产粮
——在达丰化工厂合成氨车间试车的日子里
玉兴 世涛 有夫
9月下旬,上海县达丰化工厂新建的合成氨车间——年产八百吨的县级化肥厂,进入全面的试车阶段。仅仅半年,它在上海各行各业的热情支援下就诞生了。
“一斤氨水四斤粮,早出氨水多产粮。”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给了工人巨大的鼓舞。他们怀着跟时间赛跑的心情,投入了试车的战斗。
困难,算啥!
表面看来,合成氨只是把氢和氮合起来就成了,然而要把这两种性格不同的气体结合在一起,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从制造半水煤气到放出氨水,气体在管子里跑来跑去,人们看不见,摸不到。有的环节上出一点小毛病,也会造成全部停工。这,给第一次同合成氨工业打交道的达丰厂的工人带来了不少困难。
困难,算啥!他们用革命的毅力迎上去。许多人废寝忘食地在自己的岗位上边学、边干。全市各个方面也向他们伸出了援助的手。机械厂、仪表厂的工人帮助“诊断”机器、仪表;商业人员供应原料、材料;上海科学技术协会组织技术人员上门传授技术……帮助他们闯过了一道又一道的技术关。
9月30日晚上,车间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工人们屏息静气,凝视着壁上电表的指针,渴望已久的氨水就快流出来了。
突然,正在上升的指针猛跌下来,合成塔的电热丝烧断了。眼看好不容易到手的果实落了空,人们满怀希望的心情,禁不住沉重起来。
困难横在面前,是克服它继续前进,还是退缩?县委书记及时赶到现场,给了大家信心和力量。人们重整旗鼓,紧急抢修。一批工人漏夜出发,到兄弟工厂和商店寻找材料;一批工人在支部书记、厂长领导下,开了塔边会议,动手拆卸。三米长的电热丝装在合成塔里,必须从塔的顶端吊出来。苏志兴,这个年青工人,挺身而出,勇敢地摸黑攀着水泥柱,登上二层楼高的塔顶,揭开盖子。大家费了很大的劲把电热丝取了出来。
深夜十二时,化工研究院得到讯息。他们只有一根备用的电热丝,听说达丰厂等着用,就决定来个先人后己。正在值班的钳工奚新华,自告奋勇连夜送去,帮助安装。机器重新怒吼,电表上的指针又升上来了。
大家出主意
新的电热丝换上以后,合成塔的温度徐徐升到摄氏二百四十度,距离出氨水的温度还差一半左右。但是,一天、两天,再也升不上去。一般提高温度的办法都已用过,看来,氨水又要“难产”了。
群众很着急,到处议论纷纷,可一时谁也想不出条妙计来。工厂党支部决定召开一次群英会。领导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集中力量围攻这个关键。
10月5日上午,二十多个人聚集在一间工人寝室里。其中有达丰厂的工人,也有化工研究院的技术人员和老师傅。章工程师详细分析了合成塔的结构。他判断毛病就在塔内。在场的有些技术人员和工人也赞同这种看法。既然毛病在合成塔里面,就得动大手术,拆开合成塔全面检查,这样就要花一个星期的时间,机件、物料的损耗也很大。正在争分夺秒、一心赶“三秋”的工人,哪舍得拖延这么些天!
“三个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何况我们有那么多诸葛亮;毛病出在塔里面,能不能在照常运转的情况下,找出一条治病的新方法呢?”支部书记阎嗣文的话,说到每个人的心里;大家思索着。
稍停,老工人张惠卿开口了:“有办法!不开刀也能治病。”接着,他谈出了自己的意见:“我们不妨举一个生活中的普通例子,110伏的电灯泡,接在110伏的电源上就亮了,如果换一只220伏的灯泡,灯丝只红不亮。我们的毛病就在这里。”停顿了一下,他又继续说下去:“新换上的电热丝比前一根长,需要的电量也多。我看把变压器换一只大的,增加了电量,就能提高温度。”
房间里的空气,顿时活跃起来。工程师、工人都认为张师傅的见解很好,可以用这种办法先试一试。
群英会开过后,许多工人分头出发,物色这种大的变压器。
支援的手
人们奔忙一天,没有找到这种变压器。定做一台,至少得一个多月。时间就是粮,不能拖下去!他们请来附近“八一”电机厂的老师傅,大家一商量,想出了个巧办法:现在用的那台变压器还有潜力,如果旁边安一台特殊的小变压器,挖出这些潜力,电量不就够用了吗?
“八一”电机厂把支援农业看成是自己应负的责任。副厂长李善根亲自带领技术员赶到上海电机厂。对方知道这是生产化肥急需的设备,表示只要厂里有,尽先拿去使用。可是仓库里、车间里都找过了,没有这种压变器。从未做过变压器的“八一”电机厂决定自己动手制造。上海电机厂的设计科长和有关工程师放下手中的事情,特地为这种变压器赶制图样;仓库主任拿出符合规格的铜丝,先给“八一”厂用。
“八一”厂紧急动员,突击制造变压器。缺乏设备,就土法上马。他们首先碰到绕铜丝的困难。这种多股铜丝拧成的铜线,有一只手指粗。没有绕丝架,用排气风扇架子代替;没有放线架,就由人背在身上放;这种变压器上的矽钢片要小方桌那么大,厂里没有大冲剪机,怎么办?对门的上海电机制造学校见难相助,他们有两台这样的机器,一台坏了,一台正在赶工,但他们也让给“八一”厂先用。这种高贵的风格,更加激励了“八一电机厂”工人们的干劲。仅仅三十六个小时,这台变压器就造出来了。
第二天,工人们兴高采烈地将变压器送到达丰厂帮助安装。
变压器发出和谐的嗡嗡声,共产主义的暖流通遍每个人的心田。人们从仪表上看到合成塔的温度升起来,欣喜若狂。达丰厂支部书记阎嗣文和电机厂副厂长李善根,在机器面前紧紧握手。
是党的英明领导,是工人阶级的冲天干劲,是四面八方的热情支援,合成氨车间终于在10月7日傍晚流出了第一批氨水,12日又进一步做出浓度更高的液氨。
跃进的人
从9月下旬到10月中旬,从全面试车到液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新工人也迅速在成长着。
车间里,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控制着阀门。被称为车间耳目的分析室里,姑娘们细心地摆弄着操作台上的玻璃仪器。要不是预先介绍,谁看得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不久以前还是农民?
汤爱娟和沈婉英,这两个姑娘年纪都是二十岁,过去,小汤是三林公社社员,小沈在虹桥公社。两个人现在都是分析工。离开田野来到工厂,那么多又那么精密的机器、仪器,一下子把她们迷住了。年青人为自己县里出现这样的化肥厂感到兴奋,也生怕自己难以胜任这份重要的工作。党组织鼓励她们,老师傅把着手教导她们。小汤、小沈专心又虚心。下班了,还留在车间看别人操作,休息日子也顾不得回家探望。
两个人过去都在田里干过活,曾经亲手把肥田粉撒在土地上,眼看稻子结出又大又重的谷穗,棉花吐放洁白的棉絮,田里长出茁壮的蔬菜,深深懂得“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的道理。她们说,在肥料厂工作就像是在田里。她们都勤学苦练,进步很快。现在,老师傅也称赞她们基本上能够独当一面了。
10月21日下午,阳光灿烂。合成氨车间的工人带着他们用第一批液氨做出的六百斤肥田粉,敲锣打鼓来到附近的马桥人民公社。他们手中的红布横幅上,写着十四个大字:“向农民兄弟报喜,为三秋大战送肥”。社员们怀着感激的心情,热烈欢迎这些来自工业战线的阶级弟兄。
当公社党委副书记刘关寿代表社员接受这份珍贵的礼品时,田野上响起欢乐的掌声。


查看完整版本: [-- 早出氨水多产粮——在达丰化工厂合成氨车间试车的日子里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