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苍松”颂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0年10月 -> “苍松”颂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梅原 1960-10-31 00:00

“苍松”颂

第8版()
专栏:

“苍松”颂
梅原
你见过暴风雨之夜的松树吗?在西岳华山上,我见过这样的松树。黑夜,高山上狂风猛吹,雨沥沥拉拉下起来,在风声雨声里,只听得一片哗——哗的声浪,如海啸,如群狮怒吼。这是什么声音?是松树林抗击暴风雨的呐喊。第二天,风雨过去了,只见那些娇嫩的小树,经不住昨晚风雨的打击,已经狼狈不堪,或折或弯,显不出它们平素的神气了。而松树,经过对暴风雨的抗击,显示出无比强劲的生命力,依旧屹立在高山之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不雕”,这是一点不错的。但,松树只在寒冬和暴力进袭中才显出它独立支持的风格的吗?不!在没有风雨的日子里,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虽然百花开放得如此鲜艳夺目,松树总是挺然拔立,指向云空,使人感到它永不衰退的勃勃生气!
在我们的革命队伍里,在大批老共产党员的身上,我看到这种松树的风格。这些老共产党员,爬过雪山,走过草地,出入过敌人的枪林弹雨,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宝贵的贡献;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依然对人民忠心耿耿,为明天而进行着辛勤的耕耘。他们是常青的苍松!
举一个例子吧:
河南林县元康公社秦家岗大队下园生产队食堂管理员顾贵山,1928年参加革命,曾任红军团长,参加过长征,负过五次伤。解放后,参加农业生产。1958年建立公共食堂时,很多人不愿当管理员,顾贵山挺身而出,自愿担任,还带头把家里存粮全部交出,腾出两间住房当饭厅。顾贵山虽然年已六十二,负过重伤,不能担负过重的劳动,但还带动炊事员开了三十多亩荒地,种上蔬菜。七十多岁的社员郭王氏病了,他翻山越岭去请医生。顾贵山处处关心社员生活,社员们说:“老顾一颗心,长在万人身!”今春,他担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总是吃苦在前,毫不特殊,一件棉大衣穿了七、八年,补上加补。社员们说:“讲朴素,数老顾,三十多年的老八路。”人们称赞他,他却谦逊地说:“我不过作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作的事。”……
这样的老共产党员,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在这里,虽只摘引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事迹的一部分,已经可以使我们受到深刻的教育了。
我国旧社会里有过一句“格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那些有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人看来,参加过长征、当过红军团长、对革命有过贡献的顾贵山,在革命胜利了的今天,该享点“红福”或“清福”,当个“人上人”了。然而不然,顾贵山今天又回到农村,作一个普通劳动者!从另一种意义上说,顾贵山也确是“人上人”,那就是,那种高尚的共产主义思想,坚韧不拔的松树风格,为常人所不及;至于那些利己主义者呢?不过是匍匐在他脚下的一个渺小的爬虫。
坚强的革命战士,不忘过去,始终保持着革命的优良传统,勤恳、朴素、踏实、苦干、谦逊、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电影《以革命的名义》的最后,列宁说:“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不,只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人才会忘记,而那些,我们为他们而生活的人,是绝对不会忘记的……因为忘记,那就意味着背叛!”多么深刻的话!在顾贵山等大批老共产党员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不忘过去的革命精神。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当然不是为了向后看,而是不忘过去的艰苦斗争,永远以革命的风格,照亮我们的现在与将来;而且永远以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我们青年的一代。你看:在党的教育下,如今大批青年——革命的第二代,正在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他们将像他们的革命前辈们一样,在人民中生根、开花、结果。老松不老,幼松破土而出,茁强地生长着,两相辉映,祖国的大地啊,充满青春的活力!
永不褪色的共产主义战士,巍然屹立的常青的苍松,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查看完整版本: [-- “苍松”颂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